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首页>缅怀纪念>活动>  再访陶渊明纪念馆

再访陶渊明纪念馆

日期:2011.04.06 点击数:24

【正文】

  昨天上午,组织老协的理事们参观陶渊明纪念馆。该馆位于九江县,交通比较方便,占地160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江南民居风格,历史上多次重修,1985年正式开馆。导游告诉我们,陶渊明原来的墓地是在附近的面阳山,后来面阳山设为军事基地,九江县文物部门又按照原貌将墓和祠堂复制到现在的馆址。我1995年第一次来是作为单位的团总支书记,带领团员青年来到这里参观的,没有想到,十二年后我第二次来到这里,又组织单位的离退休干部来这里参观,刚好形成了恰到好处的对映,我觉得很有意味。

  陶渊明,字元亮,亦名潜,寻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县人),但星子县人却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南山”是指庐山山南的星子县,所以,现在两个县为了名人效应相互争夺“属地权”,当然,做过80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也让九江所属的另一个县--彭泽县以他的名字制造了很多宣传品牌,也想让外人知道陶渊明是彭泽人。但是,陶渊明是九江人在国内外学术界已成定论。据说,陶渊明写下的名篇《桃花源记》又惹来“桃花源”位置之争,有说其就在九江星子,还有人说在湖南等等,表面上是一个学术问题,但争来争去其根源只为一个“利”字,我想,五柳先生生前就“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漠名利,岂料后人为其归属问题竟然“挺起腰杆”争论不休,看来,这件事做得很不好.他虽怀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事与愿违,只做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小官。41岁终于与仕途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44岁以后,家中又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日渐清贫,但是,诗人在精神上却恬然自适,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行之时,而他却一扫当时文坛雕章琢句的华靡之风,以朴素而真挚的感情歌咏劳动生活和劳动人民,开创了田园诗派,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我想,陶渊明在世的时候,不是为了改革什么诗风,如现在“时髦”的梨花体诗歌那样而写作;不是为了成名成家在文坛呼风唤雨而写作;更不是为了签名售书挣得银两而写作。他只是想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自己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和喜爱,抒发对当时黑暗腐败的官场藩篱的痛恨而已。至于后世给予的所谓“田园诗歌奠基人”的崇高评价,对于他生前肯定也无所预期。

  记得在中学读《桃花源记》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全文背诵,背诵倒不难,因为语言通俗,皆为短句,难就难在理解,尤其是当时的我很不理解里面描绘的所谓“桃花源”指的是什么,以为是幻想小说。其实,每一个人的大脑中可能都会有理想社会中的“幻景”,虽然自己未必能够亲眼目睹它的实现,但是却在精神上走在了世人的前列,甚至把世人抛得很远,超越了时空。真正能够看到这种现象的人其实是很痛苦的,因为现实离自己“幻觉”的那个“桃花源”可能很远,这需要一种执著,需要摆脱很多庸扰,这是陶渊明的心之所归,是陶渊明内心的真性情,这才是“真归”,而不是简单的对现实的逃避,陶渊明做到了人生的重大转移,而许许多多后人由于内心的境界不够未必能够做得到。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