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关于陶渊明《游斜川》(诗并序)的两处异文
作者: 吴怀东  来源:古籍研究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袁先生  游斜川  生行  邻曲  诗序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生年  陶渊明研究  袁行霈  中国典籍 
描述:《游斜川》是陶渊明的一篇重要作品,袁行霈先生在《陶渊明年谱汇考》一文(原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四辑,中华书局,1997年;现收入袁先生著《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中,将之列为据以判断陶渊明生年的"第一等"资料两种之一。现存这首诗有多处异文,其中据以判断陶渊明生年的两处最关键的
全文:《游斜川》是陶渊明的一篇重要作品,袁行霈先生在《陶渊明年谱汇考》一文(原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四辑,中华书局,1997年;现收入袁先生著《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中,将之列为据以判断陶渊明生年的"第一等"资料两种之一。现存这首诗有多处异文,其中据以判断陶渊明生年的两处最关键的文字即有异文,一处是诗序首句:"辛丑岁正月五日,……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句中"丑"字,一作"酉"。另一处则是该诗首句:"开岁倏五十,吾生行归休。"句中"十",或作"日"。这两处文字直接关系着陶渊明的考定,不可不细辨。
从陶渊明诗歌的入声韵看其风格
作者: 袁达  来源: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声画  入声韵脚  文心雕龙  陶渊明诗歌  平声  杂诗  声调  癸卯  鳞相  行迹 
描述:刘勰说:“音以律文.”(《以文心雕龙·声律》)如果把诗歌转化成有声语言,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如果一句诗全用低沉的仄声,那就会“沈则响发而断”;如果全用昂扬的平声,那就会“飞则声扬不还”.这就象人口吃不清,“亦文家之吃也”.只有高低相配,参差错落,使其“辘轳交还,逆鳞相比”,才能“声转于吻,玲珑如振玉
全文:刘勰说:“音以律文.”(《以文心雕龙·声律》)如果把诗歌转化成有声语言,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如果一句诗全用低沉的仄声,那就会“沈则响发而断”;如果全用昂扬的平声,那就会“飞则声扬不还”.这就象人口吃不清,“亦文家之吃也”.只有高低相配,参差错落,使其“辘轳交还,逆鳞相比”,才能“声转于吻,玲珑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因此,“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文心雕龙·声律》)从音韵学的观点来看,声调韵脚在诗文中规律地出现,可以烘托意象,激动情感,特别是韵脚的选择,更加重要.
超脱与永恒:陶渊明《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与黑塞《乡村墓园》对读
作者: 陈世忠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永恒  墓园  生命意识  隐逸诗人  陶渊明  母亲  乡村  小说家  生与死  黑塞 
描述:假如中西两位隐逸诗人面对乡村的墓地,他们各自会有怎样的感情呢?——我指的是:中国东晋诗人陶渊明(365—427)和德国诗人兼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1877—1962),以及他们的诗《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与《乡村墓园》。将他们这两首风神各具的名诗对读,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文化背景下,两位诗人
全文:假如中西两位隐逸诗人面对乡村的墓地,他们各自会有怎样的感情呢?——我指的是:中国东晋诗人陶渊明(365—427)和德国诗人兼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1877—1962),以及他们的诗《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与《乡村墓园》。将他们这两首风神各具的名诗对读,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文化背景下,两位诗人的生命意识既有共通
大隐的缺席——陶渊明不入《世说新语》新释
作者: 卞东波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时期  中国历史  陶渊明  魏晋名士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世说新语》 
描述:《世说新语》是魏晋名士的“风流宝鉴”(冯友兰先生《风流》中语,见《三松堂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进入《世说新语》的人大多从某一方面体现了魏晋名士风流,而进入《世说新语》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某人在魏晋时期的影响。《世说新语》记载的是汉末至晋末二百多年的士林风流,记载的最末一个名士为谢
全文:《世说新语》是魏晋名士的“风流宝鉴”(冯友兰先生《风流》中语,见《三松堂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进入《世说新语》的人大多从某一方面体现了魏晋名士风流,而进入《世说新语》也在一定程度
也谈陶渊明的"以文传世"——兼与魏正申先生商榷
作者: 孙彩云  来源:金田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的以文传世  魏正申 
描述:魏正申先生在其一系列著作及论文中提出陶渊明归隐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抱着以文传世的目的与初衷,有意识的自觉的创作,是儒家积极入世的另一种表现.观点提出后引起了众多陶学家及学者的注意,有人认为"魏先生对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的发明,的确是对陶学的一大重要贡献",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如认为魏正申先生的陶渊
全文: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的发明,的确是对陶学的一大重要贡献",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如认为魏正申先生的陶渊明以文传世看似抬高了陶渊明,实则是对陶渊明的贬低.笔者认为陶渊明"以文传世",确有略失偏颇
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作者: 付晶  来源:唐山文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诗歌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被域内外学者称为“隐士之宗”,影响着许多中外文人墨客。本文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入手,结合渊明的政治生涯与心境变化,试论渊明选择归隐的无奈与自觉追寻。《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组组诗,我们所耳熟能详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
全文: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诗歌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被域内外学者称为“隐士之宗”,影响着许多中外文人墨客。本文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入手,结合渊明的政治生涯与心境变化,试论渊明选择归隐的无奈与自觉追寻。《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组组诗,我们所耳熟能详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出自《饮酒》组诗中受关注度最高、也是被学者们讨论最多的第五首。陶渊明在其文学中创造出
陶渊明与传统中国的家园世界——兼古典诗文中“白云”意象的转喻意义
作者: 邵宁宁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典诗文  传统中国  意义  陶渊明  家园意识  意象  转喻  世界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人其作,不仅直接开辟了中国田园文学的传统,而且深刻影响了传统家园意识的构成。因而在现代中国,有关陶渊明的认识,也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古典文学问题。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人其作,不仅直接开辟了中国田园文学的传统,而且深刻影响了传统家园意识的构成。因而在现代中国,有关陶渊明的认识,也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古典文学问题。
心远,心向远——依《饮酒》与《茵尼斯弗利岛》陶渊明与叶芝的寻美人生艺术
作者: 张凯  来源:神州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艺术  陶渊明  叶芝  寻美经验 
描述:相距整整15个世纪的两位诗人陶渊明(生于365年)与叶芝(生于1865年)亦是成长于相距8000多公里的中国与爱尔兰,他们却有着相同的人生志向——对生活的独特艺术追求——“静美”——用汲于生活的灵感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如果崇高是时间的话,他们便是永恒;如果精神是空间的话,他们便是同一。但也正因如此,
全文:相距整整15个世纪的两位诗人陶渊明(生于365年)与叶芝(生于1865年)亦是成长于相距8000多公里的中国与爱尔兰,他们却有着相同的人生志向——对生活的独特艺术追求——“静美”——用汲于生活的灵感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如果崇高是时间的话,他们便是永恒;如果精神是空间的话,他们便是同一。但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寻美经验是不会重合的。因为矛盾,生机勃勃的矛盾,大同之中必显不同。
心远,心向远--依《饮酒》与《茵尼斯弗利岛》陶渊明与叶芝的寻美人生艺术
作者: 张凯  来源:神州(中旬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艺术  陶渊明  叶芝  寻美经验 
描述:相距整整15个世纪的两位诗人陶渊明(生于365年)与叶芝(生于1865年)亦是成长于相距8000多公里的中国与爱尔兰,他们却有着相同的人生志向——对生活的独特艺术追求——“静美”——用汲于生活的灵感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如果崇高是时间的话,他们便是永恒;如果精神是空间的话,他们便是同一。但也正因如此,
全文:相距整整15个世纪的两位诗人陶渊明(生于365年)与叶芝(生于1865年)亦是成长于相距8000多公里的中国与爱尔兰,他们却有着相同的人生志向——对生活的独特艺术追求——“静美”——用汲于生活的灵感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如果崇高是时间的话,他们便是永恒;如果精神是空间的话,他们便是同一。但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寻美经验是不会重合的。因为矛盾,生机勃勃的矛盾,大同之中必显不同。
陶渊明赠答诗的内涵在两晋诗坛上的独特性
作者: 凌云  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赠答诗  传统  细节叙述  陶渊明  日常生活 
描述:与两晋其他诗人相比,陶渊明在赠答诗中融入了大量日常生活的细节叙述,既包含躬耕体验、天伦之乐及良友之情,又包含生死忧患、出处矛盾及贫富交战,诗人的快乐、痛苦及由此而生的哲学思考,都在赠答诗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体现,诗人也由此而使赠答诗回归到了汉魏赠答诗言志抒情的传统之中。
全文:与两晋其他诗人相比,陶渊明在赠答诗中融入了大量日常生活的细节叙述,既包含躬耕体验、天伦之乐及良友之情,又包含生死忧患、出处矛盾及贫富交战,诗人的快乐、痛苦及由此而生的哲学思考,都在赠答诗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体现,诗人也由此而使赠答诗回归到了汉魏赠答诗言志抒情的传统之中。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