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反映的社会理想
作者: 柏涛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社会科学论文集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政治抱负  理想社会  思想矛盾  小国寡民  陶渊明  乌托邦  生活理想  社会理想  《桃花源诗并记》 
描述:一 东晋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满怀政治抱负、富有生活理想、愿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人。他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是他政治理想的表白。那么,陶渊明的壮心何在呢?他在《感士不遇赋》中直述己志:“大济于苍生”。颜延之在《陶徵士诔》一文中就说
全文:一 东晋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满怀政治抱负、富有生活理想、愿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人。他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是他政治理想的表白。那么,陶渊明的壮心何在呢?他在《感士不遇赋》中直述己志:“大济于苍生”。颜延之在《陶徵士诔》一文中就说:“道必怀邦。”可见他的少壮之志在于“怀邦”和“济苍生。”这种治国济民的政治抱负,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下士大夫
陶渊明拒绝檀道济馈赠辨析——兼及陶渊明的自卑心理
作者: 邹平 周晓琳  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卑  陶渊明  檀道济馈粱肉  “嗟来之食” 
描述:历来研陶者均认为,陶渊明要对檀道济所馈之粱肉麾而去之,是因其不吃嗟来之食。然道济之馈粱肉本质上绝不同于黔敖之施舍,而是赠予。事实是檀道济赠物的特殊情境引发了他的自卑情绪,于是道济的平常之言使他觉着自己陷入了一种鱼和熊掌似的困境,接受道济的馈赠变成了一种侮辱。因这种情绪化的认识,所以毫不客气地对檀道济
全文:历来研陶者均认为,陶渊明要对檀道济所馈之粱肉麾而去之,是因其不吃嗟来之食。然道济之馈粱肉本质上绝不同于黔敖之施舍,而是赠予。事实是檀道济赠物的特殊情境引发了他的自卑情绪,于是道济的平常之言使他觉着自己陷入了一种鱼和熊掌似的困境,接受道济的馈赠变成了一种侮辱。因这种情绪化的认识,所以毫不客气地对檀道济的馈赠麾而去之。
陶渊明拒绝檀道济馈赠辨析:兼及陶渊明自卑心理
作者: 邹平 周晓琳  来源:长江论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自卑心理  檀道济馈粱肉 
描述:历来研陶者均认为,陶渊明对檀道济所馈之粱肉麾而去之,是因其不吃嗟来之食。然道济之馈粱肉本质上绝不同于黔敖之施舍,而是赠予。事实是檀道济赠物的特殊情境引发了他的自卑情绪,于是道济的平常之言使他觉着自己陷入了一种鱼和熊掌似的困境,接受道济的馈赠变成了一种侮辱。因这种情绪化的认识,所以毫不客气地对檀道济的
全文:历来研陶者均认为,陶渊明对檀道济所馈之粱肉麾而去之,是因其不吃嗟来之食。然道济之馈粱肉本质上绝不同于黔敖之施舍,而是赠予。事实是檀道济赠物的特殊情境引发了他的自卑情绪,于是道济的平常之言使他觉着自己陷入了一种鱼和熊掌似的困境,接受道济的馈赠变成了一种侮辱。因这种情绪化的认识,所以毫不客气地对檀道济的馈赠麾而去之。
从赠答诗看陶渊明的社交心理及社交关系
作者: 吕菊  来源:兰州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赠答诗  数量  称呼方式  保存诗歌  社交 
描述:陶渊明归隐后并未断绝和官场中人的来往,他的赠答诗体现出他仍然归属于当时的文人社交圈、创作圈内。从赠答诗的数量比例和创作时间看,诗歌酬唱在他归隐后的日常生活占着一定的比重。其赠答诗中答诗多于赠诗说明陶渊明显被认为是文人群体中的成员,而他也没有拒绝参与这种社交活动,只是处于被动地位。在其17首赠答诗中,
全文:陶渊明归隐后并未断绝和官场中人的来往,他的赠答诗体现出他仍然归属于当时的文人社交圈、创作圈内。从赠答诗的数量比例和创作时间看,诗歌酬唱在他归隐后的日常生活占着一定的比重。其赠答诗中答诗多于赠诗说明陶渊明显被认为是文人群体中的成员,而他也没有拒绝参与这种社交活动,只是处于被动地位。在其17首赠答诗中,除了给从弟敬远和不知名的客人以及他希望与之隐居的朋友的诗外,都在诗题中称呼对方的官名,是希望通过正式的职务称呼拉开与赠答者的距离,同时不显眼地强调自身的隐士身份。诗歌赠答活动对陶渊明的诗歌保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延续到他死后。
从陶渊明归隐的社会背景与诗文内容看其政治的投机性
作者: 郑德开  来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仕  归隐  获骋  名教 
描述:从陶渊明归隐前后的诗文内容可以看出,陶渊明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都带有明显的政治投机性.陶氏一生,都处于出仕与归隐的忧患、恐惧的重重矛盾之中.他见机则仕,遇险同隐,而每次出仕,都希望能像祖辈那样位列公卿,而不屑于只担任祭酒、参军一类“吏治”之职.这才是贯穿于陶渊明一生的内心深处的真实的灵魂世界.
全文:从陶渊明归隐前后的诗文内容可以看出,陶渊明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都带有明显的政治投机性.陶氏一生,都处于出仕与归隐的忧患、恐惧的重重矛盾之中.他见机则仕,遇险同隐,而每次出仕,都希望能像祖辈那样位列公卿,而不屑于只担任祭酒、参军一类“吏治”之职.这才是贯穿于陶渊明一生的内心深处的真实的灵魂世界.
陶渊明诗歌简论
作者: 周若金 孙福吉  来源: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统治者  谢灵运  陶诗  陶渊明诗歌  朴实自然  士族门阀制度  思想内容  作品  西晋  西北少数民族 
描述:西晋统一全国后,到太康年间虽然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实际上却酝酿着更大的战乱。腐朽的西晋统治集团,实行黑暗的门阀和分封制度,结果引起了统治者互相残杀的“八王之乱”。西北少数民族统治者乘机入侵中原,造成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在内国外患的激烈斗争中,西普因而灭亡、西晋的士族门阀制度,到东晋更加恶性发展,形成
全文:西晋统一全国后,到太康年间虽然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实际上却酝酿着更大的战乱。腐朽的西晋统治集团,实行黑暗的门阀和分封制度,结果引起了统治者互相残杀的“八王之乱”。西北少数民族统治者乘机入侵中原,造成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在内国外患的激烈斗争中,西普因而灭亡、西晋的士族门阀制度,到东晋更加恶性发展,形成
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记》
作者: 吴佩珠  来源: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十六国时期  桃花源记  晋宋易代  阶级矛盾  陶渊明  少数民族  门阀制度  文学史  统治阶级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杰出的作家。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晋宋易代的动乱时代。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很尖锐。自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贵族和汉族地主割据纷争的局面,进入了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在南方,则以金陵(今江苏南京)为
全文: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杰出的作家。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晋宋易代的动乱时代。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很尖锐。自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贵族和汉族地主割据纷争的局面,进入了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在南方,则以金陵(今江苏南京)为
论中国古代隐士——以陶渊明为例
作者: 张梦秋  来源:北方文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我独立人格  隐士特点  士大夫  陶渊明  隐士思想 
描述:中国古代多隐士,隐士多文人。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隐士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特色之一。“隐士”不是一般的人,当为世之隐匿之高人也。《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中国隐士文化是颇为发达的,是与思想文化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隐士文化使中国历史更
全文:的山水诗和文人画中所反映的大多是隐士的眼光与情怀。三千年,隐士作为一个阶层存在着,既有大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与隐逸者个人的思想心理有关,也与儒道互补的文化气氛相联系,其独立人格和自我尊严是隐士人格中最
招魂:吟唱在现代之后的故土歌谣:对话鲁枢元及其《陶渊明的幽灵》
作者: 李小江  来源:跨文化对话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我知道,跨越"东/西"于鲁枢元着实不易.西学不是老鲁的长项,西洋人于他非常陌生.他抱着学习的心态上路,凭着中原人的执着硬是跨越了生死界河,而且超越了文化阻隔,借幽灵以还魂.学界圈子里,老鲁是很土的. 鲁枢元的"土"在内里不在外表(他体征魁梧,衣着合时),从老家河南走到海南又折回苏州,无论是蓝色的海水
全文:的艰苦攀登中一路追梦,同时却固执地守望着那难以弃绝的故乡故土,从"文艺心理学"到"精神生态学",最终在"幽灵"游弋的空间落脚,把陶渊明的魂灵当作民族的精神家园,在世风日下、人心浮躁、德行堕落的当今中国,为一个民族招魂.
陶渊明隐逸心理结构及诗歌意境
作者: 王海平  来源:社会科学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隐逸心理  陶渊明  逸狂交织  儒道合一  外淡内浓 
描述:文章从儒道合一的美学思想,逸狂交织的审美意象,外淡内浓的诗歌意境三方面论述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由于儒道两种美学观的对撞产生了新的合力,推进了逸和狂两种情感的渲泻,用平淡和醇浓的对立统一,创造了真善美的境界。
全文:文章从儒道合一的美学思想,逸狂交织的审美意象,外淡内浓的诗歌意境三方面论述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由于儒道两种美学观的对撞产生了新的合力,推进了逸和狂两种情感的渲泻,用平淡和醇浓的对立统一,创造了真善美的境界。
上页 1 2 3 ... 12 13 14 ... 83 84 85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