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从元遗山《论诗绝句》谈陶渊明的诗品与人品
-
作者:
张丽萍 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子语类》 《贺新郎》词 陶渊明诗 诗品与人品 论诗绝句 质性自然 陶渊明 “真” 钟嵘《诗品》 元遗山
-
描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在我国诗人中,陶渊明是词语表现得最为简净,而含蕴却最为丰美的一位诗人.因为他处于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于是他的诗殆无长语的省净,而在其省净质朴的简洁之外,又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富大可研求的深意.因而,赏爱渊明诗的读者,包括了各色各样的人物.
-
全文: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在我国诗人中,陶渊明是词语表现得最为简净,而含蕴却最为丰美的一位诗人.因为他处于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于是他的诗殆无长语的省净,而在其省净质朴的简洁之外,又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富大可研求的深意.因而,赏爱渊明诗的读者,包括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元遗山中那"豪华落尽见真淳",是说陶渊明化繁杂为单纯的独到的境界.而宋朝诗人黄峪所...
-
“渊明吾所师”与“出处依稀似乐天”——论苏轼对陶渊明和白居易的接受
-
作者:
张再林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白居易 陶渊明 苏轼 接受
-
描述:的“中隐”文化心态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苏轼之能成为中国封建士大夫文人的一个“标本”式的人物,与他对陶、白
-
全文:的“中隐”文化心态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苏轼之能成为中国封建士大夫文人的一个“标本”式的人物,与他对陶、白二人的这种接受态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
陶渊明为何辞官
-
作者:
蓝风 来源:民间故事选刊·秘闻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陶渊明本来是想当官的,还当过好几回官,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最后一次辞掉彭泽县令的时候,那已经是他第四次当官了。 他当官的动机,不是出于什么济世安邦的远大理想,主要是想挣些俸禄,让家里过上富足体面的生活。如果说还有点什么精神追求的话,也不过是光宗耀祖之类的面子上的满足。对自己的这种动机,他从不隐瞒,每
-
全文:陶渊明本来是想当官的,还当过好几回官,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最后一次辞掉彭泽县令的时候,那已经是他第四次当官了。 他当官的动机,不是出于什么济世安邦的远大理想,主要是想挣些俸禄,让家里过上富足体面的生活。如果说还有点什么精神追求的话,也不过是光宗耀祖之类的面子上的满足。对自己的这种动机,他从不隐瞒,每次做官之前,都会坦白地说,是因为家贫而去的。他从不掩饰自己对权力、地位的向往与羡慕。他最津津乐道的就是那位官至太尉、被封为长沙郡公的曾祖陶侃,认为那才是陶家的光荣。 什么样的人能当官 陶渊明为什么没把官儿当下去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明白,怎么样才能把官当好、当大、当持久,也就是说先理解什么样的人能当官,再看一看陶渊明是否是那样的人。 就从那位令他骄傲的大官曾祖陶侃谈起吧。 陶侃是贫苦庶民出身,虽然身负文韬武略,却只是在县上做了一个管理渔政的小吏。有一次,他的朋友范逵被地方推荐为孝廉,要到首都去做官了。陶侃的妈妈就让儿子把范逵请到家里,陶家一贫如洗,陶妈妈把自己的头发剪掉卖了,换回些酒肉招待客人;又把铺床的稻草席铡碎了,给客人的马当草料;把家里的廊柱砍了,当柴烧,给客人取暖。
-
陶渊明:误入红尘若许年
-
作者:
豆子先生 来源:百家讲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是个真正的隐者,即便死去也让墓冢保持平寂:他在《自祭文》里要求“不封不树”。只是从古至今有几人自出生始便能如此自甘寂寞? 遥想陶潜少年时,“怀高尚,博学,脱颖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壮且厉,抚剑独行游”,那么的意气风发。家里的
-
全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是个真正的隐者,即便死去也让墓冢保持平寂:他在《自祭文》里要求“不封不树”。只是从古至今有几人自出生始便能如此自甘寂寞? 遥想陶潜少年时,“怀高尚,博学,脱颖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壮且厉,抚剑独行游”,那么的意气风发。家里的清贫没有击垮他的斗志,反而激发了他学习的欲望。20岁时他已然满腹经纶,诗、赋、文样样出色,同辈中无出其右者。他想用自己经天纬地的才华为国家一展拳脚,想凭借自己的力量重振他的家族。年少时的他便是怀揣着这样的好梦,昂首阔步地走着、跑着、跌着,磕磕碰碰一晃便是近十年。只是他忘记了一个事实,此时的东晋,已经是个不属于他的时代,门阀制度撞得他身心淤青,官场的黑暗让他抑郁无措。29岁的陶渊明神色黯然,他的满腔热血只剩最后一丝余温,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开始出任一系列小官职。 江州祭酒,是他当的第一份差,不过很快便“不堪束职”,解职离去;接着是做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继而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为时不久“因心不悦”,又解职而去。这时的陶潜已过而立之年,满腹经纶化为满脸沧桑,官场上和贵族间的种种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嗤之以鼻却又无能为力。
-
陶渊明田园诗的境界
-
作者:
李四会 来源:教师(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钟嵘在《诗品》曾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一评论是中肯的,得到历代学者的认同。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山者,其诗及诗的影响之大史无前例。后来的王维、孟浩然乃至韦应物、柳宗元等大家都受其影响,至今人们谈到山水田园诗,陶渊明都是不可或缺的代表。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诗如鼓琴,声声见心,心为人
-
全文:钟嵘在《诗品》曾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一评论是中肯的,得到历代学者的认同。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山者,其诗及诗的影响之大史无前例。后来的王维、孟浩然乃至韦应物、柳宗元等大家都受其影响,至今人们谈到山水田园诗,陶渊明都是不可或缺的代表。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诗如鼓琴,声声见心,心为人籁,诚中形外。我心清妥,语无烟火。我心缠绵,读者泫然。”这是评价陶渊明的诗既有冲淡平和的风格,也有“猛志固常在”的面貌。然而更为后代文人传颂模仿的是陶渊明在诗中创造出的那种田园诗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明。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陶渊明便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指的“大诗人”,他的诗极成功地达到了自然与理想、造境与写境巧妙融合的境界,浑然一体。 譬如《〈移居〉二首》中的第一首写道: 昔欲居南村,非为入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于数晨夕。怀此颇多年,今日从兹没。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拉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这里,诗人就以非常明显的理想化手笔描写现实之境,而并无造作艰涩的之嫌,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温馨柔和,令人神往,既神往诗中的生活,也神往诗本身造就的氛围。
-
陶渊明授学
-
作者:
陈文道 来源:故事大王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习 道理 磨石 磨损 少年 勤学 陶渊明 辍学 读书 渊博知识
-
描述:晋代大文学家陶渊明退归田园后,隐居在湖南常德桃花源,乡邻中有个读书少年向他求教,说:“我非常敬佩你的渊博知识,不知你在少年时读书学习,有什么妙法?小辈在此愿听指教!”陶渊明捋着胡须说:“学习是绝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呀!”那少年听了,似懂非懂,不甚明白。陶渊
-
全文:晋代大文学家陶渊明退归田园后,隐居在湖南常德桃花源,乡邻中有个读书少年向他求教,说:“我非常敬佩你的渊博知识,不知你在少年时读书学习,有什么妙法?小辈在此愿听指教!”陶渊明捋着胡须说:“学习是绝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呀!”那少年听了,似懂非懂,不甚明白。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他亲自耕种的一块稻田旁,指着一株尺把高的禾苗说:“你蹲在禾苗前,聚精会神地瞧一瞧,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呢?”少年便蹲下身子,目不转睛地瞧着,可是直到盯得眼睛发疼,仍见那禾苗和原来一样,一点也不见长高。他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高啊!”陶渊明反问道:“真是没见长高吗?那么,春起的苗芽,又是怎样变成这尺把高的呢?”少年摇摇头,回答不出来。陶渊明便耐心地启发诱导说:“这禾苗是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啊!可是我们肉眼察觉不到。学生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知识的增长,也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有时连自己也察觉不到。但只要持之以恒,勤学不已,就会由知道得很少逐渐变为知道得很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他讲完,又指着溪边一块大磨石问道:“你再看看那块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
-
陶渊明为何专弹无弦琴?
-
作者:
刘隆有 来源:百家讲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陶渊明生平有两个爱好:喝酒、读书,喝酒每喝必醉,读书则不求甚解,这在《五柳先生传》中有着诗意盎然的描摹。其实,陶渊明还特痴迷于弹琴。 陶渊明在诗文中自述“少学琴书”,学琴学得很早,学得忘情,“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从此与琴不离不弃,为能一心一意“卧起弄琴书”,竟不惜绝交息游,不惜辞官归隐,困穷终
-
全文:陶渊明生平有两个爱好:喝酒、读书,喝酒每喝必醉,读书则不求甚解,这在《五柳先生传》中有着诗意盎然的描摹。其实,陶渊明还特痴迷于弹琴。 陶渊明在诗文中自述“少学琴书”,学琴学得很早,学得忘情,“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从此与琴不离不弃,为能一心一意“卧起弄琴书”,竟不惜绝交息游,不惜辞官归隐,困穷终生。陋室之中,只要“有琴有书”,有“清琴横床,浊酒半壶”,能够边读边弹边饮,在陶渊明的感觉里,“斯晨斯夕”便是“黄唐莫逮”。 这样投入,若按常理,陶渊明所用之琴定然名贵无比,但据南朝和唐初几部史书,以及时人有关记述,陶渊明用的只是一架没有任何装饰、很简陋的“素琴”,而且“弦徽不具”,说白了就是一个略具琴型的木板或木箱。 陶渊明饮酒好醉,李白写《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醉眼朦胧又无比留恋地叮嘱友人,如果您觉得今天这酒喝得还算尽兴,我这琴弹得也还有点儿意思,明天就请您也把琴带上,咱俩一起边弹边饮吧,就是典出陶渊明。此情此景,怕是仙人也难以模拟。 陶渊明整天抱着一个无弦无徽的木板木箱,抚弄来抚弄去,开始人们只是觉得新鲜怪异好玩儿,久而久之就难免形成一种近乎共识的猜疑:这老先生怕是压根儿不懂音乐,不过拿块木头扎扎架子,过把弹琴之瘾而已。
-
美是自由的象征: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赏析
-
作者:
程建虎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名作赏析 象征 陶诗 汉字 视觉印象 诗歌 观照 自由 陶渊明 求道
-
描述: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志欲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一、 难以忘情的羲皇上人 此诗写于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辞官彭泽令后的隐居期。诗以议论发端,首四句
-
全文: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志欲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一、 难以忘情的羲皇上人 此诗写于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辞官彭泽令后的隐居期。诗以议论发端,首四句为诗歌的第一部分,言自己不能做到孔子训导的“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决心躬耕陇亩,亲事稼穑。中六句写农事劳作的所见所感,诗人的心情是快乐和畅的,欣秉耒耜,笑语农人,即使所获无多,但能勤力黾勉,亦让人快慰,“欢”、“解颜”、“欣”三词让我们恍见陶令当日语笑蔼然的风神。后六句为诗人感怀,自比长沮、桀溺守节自励,但当时之世终无问津济世之人,于是聊比羲皇上人,日入荷锄归,与邻人扶篱以浊醪相酬,醉后长吟短章,深闭柴扉。“日入”语出《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此诗传为帝尧之世的作品,渊明用此典,意在说明自己如尧舜先民,击壤南亩,碌碌然不惮劬劳,熙熙然乐而忘情。那么,此诗果然是陶渊明的“忘情”之作吗? 渊明自小寄居于其外祖父孟嘉家,孟嘉行不苟合,率真自赏,对陶渊明影响很大。
-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核
-
作者:
翟立群 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但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历代的隐居文人的田园诗有着明显的区别,即他的诗歌创作的根本动机并不是
-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但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历代的隐居文人的田园诗有着明显的区别,即他的诗歌创作的根本动机并不是儒家的愤世嫉俗修身自立,而是道家的趣悦山水追求自由崇尚天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下面我们就从几方面来分析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核。
-
陶渊明饮酒诗的文化意蕴
-
作者:
左晓玲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归隐田园后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然,抒发个性,赞美劳动的诗歌,在中国田园诗派中占有重要一席地位。同时,陶渊明也是善于以酒入诗的一位诗人。桃源明现存诗歌一百二十四首,其中饮酒诗就有二十首,占他诗歌总量的六分之一。其饮酒诗包容的社会生活面很广,思想性深刻,艺术造诣也很高,
-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归隐田园后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然,抒发个性,赞美劳动的诗歌,在中国田园诗派中占有重要一席地位。同时,陶渊明也是善于以酒入诗的一位诗人。桃源明现存诗歌一百二十四首,其中饮酒诗就有二十首,占他诗歌总量的六分之一。其饮酒诗包容的社会生活面很广,思想性深刻,艺术造诣也很高,尤其是饮酒诗所包含的文化意蕴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梁昭明太子萧统曾说:“有疑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陶渊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