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授学
作者: 陈文道  来源:故事大王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习  道理  磨石  磨损  少年  勤学  陶渊明  辍学  读书  渊博知识 
描述:晋代大文学家陶渊明退归田园后,隐居在湖南常德桃花源,乡邻中有个读书少年向他求教,说:“我非常敬佩你的渊博知识,不知你在少年时读书学习,有什么妙法?小辈在此愿听指教!”陶渊明捋着胡须说:“学习是绝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呀!”那少年听了,似懂非懂,不甚明白。陶渊
全文:,有时连自己也察觉不到。但只要持之以恒,勤学不已,就会由知道得很少逐渐变为知道得很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他讲完,又指着溪边一块大磨石问道:“你再看看那块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
陶渊明为何专弹无弦琴?
作者: 刘隆有  来源:百家讲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生平有两个爱好:喝酒、读书,喝酒每喝必醉,读书则不求甚解,这在《五柳先生传》中有着诗意盎然的描摹。其实,陶渊明还特痴迷于弹琴。 陶渊明在诗文中自述“少学琴书”,学琴学得很早,学得忘情,“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从此与琴不离不弃,为能一心一意“卧起弄琴书”,竟不惜绝交息游,不惜辞官归隐,困穷终
全文:琴弹得也还有点儿意思,明天就请您也把琴带上,咱俩一起边弹边饮吧,就是典出陶渊明。此情此景,怕是仙人也难以模拟。 陶渊明整天抱着一个无弦无徽的木板木箱,抚弄来抚弄去,开始人们只是觉得新鲜怪异好玩儿,久而久之就难免形成一种近乎共识的猜疑:这老先生怕是压根儿不懂音乐,不过拿块木头扎扎架子,过把弹琴瘾而已。
论阎尔梅田园诗对陶渊明的接受与突破
作者: 薛以伟  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阎尔梅  陶渊明  田园诗  突破  接受 
描述:阎尔梅因景仰陶渊明的人格操守、向往其隐逸田园的悠然洒脱、崇尚陶诗“真”的艺术风格而对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有深入的接受。其田园诗出现陶渊明及其意象达70次之多。在创作题材上,其田园诗一方面频繁使用陶氏田园诗中桃源、篱菊等诗歌意象,另一方面又结合明末清初特殊的历史情境与自己特殊的流亡经历,将民生疾苦、民族苦
全文:,而陶潜的诗影响了千余年歌咏田园山水的诗人。”{1}在阎尔梅创作的二百余首田园诗中,直接提及陶渊明,或引陶典故、或用陶诗意象、或化陶诗意境的诗歌达百首之多,这些诗歌鲜明地体现了阎尔梅对陶渊明的接受
一部有见解的论著——读《陶渊明论略》
作者: 曹础基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诗  见解  新形势  梁启超  现实主义  诗品  晋宋之际  陶渊明研究  形影神三首  陶渊明论 
描述:陶渊明是一个普遍得人喜爱而又被人热心研究的作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界着眼于对其进行阶级分析,判定其为进步还是落后、甚至是否反动的性质上。从文学本身,也曾围绕着现实主义还是反现实主义的问题展开过论争。这虽并非毫无仰益,但对陶渊明研究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近十年来研究的深入与扩展,
全文:,而且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作者之有见解,首先表现在不泥古。如《诗品》关于陶渊明评述的最后一句话:“古今隐逸诗人宗也”。历来人们只在其评价是否公允上产生过异议,而没有人怀疑过它是否真的是钟
说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作者: 顾农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创作情景  诗歌研究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陶渊明  中国 
描述: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眄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结。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这首诗作于癸卯岁即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当时诗人再次在故
全文: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这首诗作于癸卯岁即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当时诗人再次在故乡隐居。陶渊明一向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宗”(钟嵘《诗品》卷中),所以人们往往特别重视晋安帝义熙
“跌荡昭章,独起众类”:论陶渊明的散文
作者: 李殿玮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  自然景物  劳动人民  《闲情赋》  陶渊明  散文创作  《五柳先生传》  统治阶级  散文发展史 
描述:众所周知,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各种文学史版本和专著对其诗作都给予了充分的论述和评价──这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然而对其散文创作却很少论及,或者一提而过,或者干脆不提──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现在有必要对陶渊明的散文创作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提高人们对陶渊明散文创作的认识,并给予应有的历史
全文:柳先生传》等,对我国散文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珍品。一、述高雅志追溯一下散文的演变历程,我们会发现,散文的变化总是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密切相关。殷商时代,散文长于记事
2007年全国报刊陶渊明研究论文索引
作者: 周浪 陈慧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论文索引  生命意识  社会科学  大学学报  报刊  陶渊明研究  纪念馆 
描述:1、陶渊明纪念馆所藏陶集叙录/吴国富刘晓祥//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期2、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何梅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期3、浅论陶渊明的悲剧人生/张斌//文学教育(上)第一期4、论陶渊明和柳宗元的咏雪诗/李振中//文学教育(下)第一期5、从“私人领域”的视角认
全文:1、陶渊明纪念馆所藏陶集叙录/吴国富刘晓祥//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期2、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何梅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期3、浅论陶渊明的悲剧人生/张斌//文学
第十三讲 面对千万个“梭罗”和“陶渊明”
作者: 何永康  来源: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何永康 “绿色生活”,当今流行词。考生若从浅层人手,很容易,也不易跑题,如写“环保”、“低碳”、“植树”、“哥本哈根会议”等等。若要写得深八一些,就得紧扣“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热爱自然、护卫自然、顺乎自然。 人,来自自然。大自然的绿色,凝成了人的某些本能和基因。人的祖先是猴子,
全文:何永康 “绿色生活”,当今流行词。考生若从浅层人手,很容易,也不易跑题,如写“环保”、“低碳”、“植树”、“哥本哈根会议”等等。若要写得深八一些,就得紧扣“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热爱自然、护卫自然、顺乎自然。 人,来自自然。大自然的绿色,凝成了人的某些本能和基因。人的祖先是猴子,栖于绿树,采食鲜果,故人看到绿色最舒服,吃到野生果实最可口。绿色生活,实际上是顺乎天然、抚慰人性的生活。从猿到人,是生命的进步;但每一次进步(特别是重大的科技革命),都使“人”离“猿”愈远,离“自然”愈远。这是一个难解的矛盾。劳动使人为“人”,并不断创造着一切,这种创造又往往反过来破坏着自然,损伤人的本性。怎么办?难道再“从人到猿”吗?不可能,谁也无法逆转,除非哪一天大自然被“人”的捣鼓逼急了——所以,才有当今热议的“绿色生活”话题,其核心意蕴乃是八个字:天行有常,顺乎自然。 怎么“顺”?’许多考生向往梭罗的“瓦尔登湖”之梦、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之梦。这是今年作文试卷上最走红的两个人物,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梭罗”和“陶渊明”向阅卷老师报到。但细究,当今世界能有几个平头百姓可以“归隐”山林湖海呢?隐居,需要经济实力;没有“面包”,谁也无法乐山乐水。梭罗能在瓦尔登湖饱览美景,扬帆击水,是因为有人“资助”他,他是个“名人”。陶渊明能悠悠然与五柳相伴,采采菊花,看看南山,是因为他小有积蓄,是个小地主。由此看来,在试卷纸上畅想“五柳先生”和“瓦尔登湖”,总使人觉得浮云飘动,望梅止渴,未能触及根本。终于有考生站出来发表高见了。说破了,也很简单,就是一句颇有名气的古代格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咱们提倡的“绿色生活”其实就是叫芸芸众生“隐”于红尘滚滚、马达轰鸣、人声嘈杂、尾气冲天、电波盈宇、寸土寸金、忙碌奔波、席不暇暖的“闹市”,以及正在被“闹市”侵吞蚕食的乡村!这是一种需要高智慧的“隐”,这是一种带有自我修炼意味的“隐”,故有考生感叹:这种对“绿色”的追求,是被当今工业化狂涛逼出来的;这种“闹中取静”,首先“静”的是发热的胸怀,尽力在物欲横流中坚守心田里的“绿色”本能和“绿色”希望…… 这样一理论,整个命题的内在逻辑就理顺了,就不会皮相地拿“陶渊明”和“梭罗”来说事了。读者朋友们,能在考场上独自思索企及如此理论高度,绝非易事。咱写出以上那些字,也是十余天集思广益的成果.故我们由衷地向这些考生行注自礼! 没有达到如此高度的考生也不必郁闷,你们的“低碳”啦、节水节电啦、春风又绿啦、漫江碧透啦,等等,都没有错,都从不同的角度拥抱着亲爱的“自然”,都有一份“绿”的可爱。只是,今后再碰到类似“时髦话题”时,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一学孔夫子,每事问。 在此,我们特别提示另一个问题:有极个别考生用文言文写高考作文,这是容许的;写得好的,同样得到肯定。但是,我们并不提倡,因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已成为主流,大家喜闻乐见。我们恳切希望中学生踏踏实实写好现代白话文,不要盲目“复古”。为此,本阅卷组特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训诂学家、国家级名师马景仑教授,对那篇用文言冷字写成的“绿色生活”做实事求是的评说,以解诸多疑问:“此文作者有良好的文言功底,在文言学习和写作上的悟性、灵性,非一般中学生、大学生可比,确可称‘奇’。但从‘高考作文’角度看,此文有两个明显缺点:①用词冷僻,艰涩难懂。其难懂程度超过了《史记》、《汉书》,乃至不少先秦散文。古代文言大家,如司马迁、柳宗元、苏东坡等,都极力使用常用词,何况今人仿古之作呢?②过分注重‘四字式’形式,逻辑不够严密,谋篇布局不周密(如第一段游离主题),不少上下文、前后句之间的联系经不起推敲。总之,我认为此文只是高考作文中的个案,其文风也不值得提倡。” 编者注:高考结束了,很多初中的朋友们也很关注高考作文题.在此请江苏高考阅卷组长何老师给大家分析总结一下.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启迪!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