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诗文“序”综论
-
作者:
陈春平 来源: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文序 读解正文 陶渊明 雅令诗文 文学观念 叙事达情
-
描述:陶渊明诗文"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本文对其诗文"序"在善叙事理、读解正文和佐证校勘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阐释,同时,其诗文"序"是绝妙小诗美文,在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也加以论述。重点对其诗文"序"表述的文学观念进行了多层次的历史和理论探讨,揭示了其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特别指出其诗文"序"表述的
-
全文:陶渊明诗文"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本文对其诗文"序"在善叙事理、读解正文和佐证校勘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阐释,同时,其诗文"序"是绝妙小诗美文,在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也加以论述。重点对其诗文"序"表述的文学观念进行了多层次的历史和理论探讨,揭示了其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特别指出其诗文"序"表述的文学观念对于全面研究陶渊明尤其是创作倾向、审美意识和生活思想等有着特殊价值。并为陶渊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
论陶渊明的四言诗
-
作者:
关四平 来源:绥化学院学报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百篇 昭昧詹言 悲愤诗 陶诗 五言 诗歌发展史 山水诗 中说 诗歌语言 答庞参军
-
描述: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诗经》可谓四言诗的典范,后之习者,多“取效风骚”,很难超过它。同时由于语言的发展,以两个字来表达一个意义的双音词逐渐多起来,如果仍然用四言写诗,就会失去“文约意广”的优点,而带来“文繁意少
-
全文: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诗经》可谓四言诗的典范,后之习者,多“取效风骚”,很难超过它。同时由于语言的发展,以两个字来表达一个意义的双音词逐渐多起来,如果仍然用四言写诗,就会失去“文约意广”的优点,而带来“文繁意少”的不足。因此,五言诗逐渐取代四言诗占据了诗坛是很自然的。但任何一种文艺形
-
承变之际:晚唐诗人对陶渊明的接受
-
作者:
罗时进 姜鹏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承变 陶渊明 晚唐诗坛 接受
-
描述:陶渊明,是晚唐诗人心中的精神标志,陶诗的田园风光,是晚唐诗人的精神栖所。晚唐诗人的志节和气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陶渊明三径、五柳、东篱酒的影响,而他们啸傲于山水,放情于远野,也显然得到陶渊明田园情怀的导引。在陶渊明接受史中,晚唐恰恰处于由认知、阐释到原型意义衍变的关键阶段,也是陶渊明从唐代形象的、感
-
全文:陶渊明,是晚唐诗人心中的精神标志,陶诗的田园风光,是晚唐诗人的精神栖所。晚唐诗人的志节和气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陶渊明三径、五柳、东篱酒的影响,而他们啸傲于山水,放情于远野,也显然得到陶渊明田园情怀的导引。在陶渊明接受史中,晚唐恰恰处于由认知、阐释到原型意义衍变的关键阶段,也是陶渊明从唐代形象的、感性的传播到宋代理性的、哲思的接受过程中一个重要转折点。理解这个转折点,对陶渊明影响史研究和晚唐诗歌研究都有裨益。
-
陶渊明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
作者:
许晓晴 来源:社会科学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陶渊明 非理性 理性
-
描述:陶渊明以一个哲人的心态和思考来面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理性地探索着生命悲剧意识的消解方法,在同时代诗人不断发出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与苦痛的氛围中,表现了一个具有高度自觉的主观品格,能够不受时代风气和思潮左右的独立的自我,用自我理性的思考去面对人与生俱来的永远也无法解脱的痛苦———死亡,并且以自我的
-
全文:陶渊明以一个哲人的心态和思考来面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理性地探索着生命悲剧意识的消解方法,在同时代诗人不断发出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与苦痛的氛围中,表现了一个具有高度自觉的主观品格,能够不受时代风气和思潮左右的独立的自我,用自我理性的思考去面对人与生俱来的永远也无法解脱的痛苦———死亡,并且以自我的实践来证明。在魏晋非理性的生存形态中,理性地面对生命的悲剧性并化解着其苦痛无疑是陶渊明超越他人之处。
-
陶渊明诗注補遗
-
作者:
彭鐸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6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何焯 陶渊明诗 黄文焕 吴仁杰 焦竑 绿君亭 汤汉 渊明 注本 刘攽
-
描述:陶渊明诗旧有宋汤汉、元李公焕、明何孟春诸家箋注,阐发已多。清陶澍注后出,总揽众长;又取焦竑、汲古阁、绿君亭、何焯各本,校其字句異同,号称完善。继此有作,大抵不能出其范围。然陶注亦有余义未尽者。间因
-
全文:陶渊明诗旧有宋汤汉、元李公焕、明何孟春诸家箋注,阐发已多。清陶澍注后出,总揽众长;又取焦竑、汲古阁、绿君亭、何焯各本,校其字句異同,号称完善。继此有作,大抵不能出其范围。然陶注亦有余义未尽者。间因
-
论陶渊明的四言诗
-
作者:
关四平 来源:绥化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约意广 语言 五言诗 陶诗 四言诗 饮酒 陶渊明 艺术成就 诗经 重要组成部分
-
描述: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诗经》可谓四言诗的典范,后之习者,多“取效风骚”,很难超过它。同时由于语言的发展,以两个字来表达一个意义的双音词逐渐多起来,如果仍然用四言写诗,就会失去“文约意广”的优点,而带来“文繁意少
-
全文: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诗经》可谓四言诗的典范,后之习者,多“取效风骚”,很难超过它。同时由于语言的发展,以两个字来表达一个意义的双音词逐渐多起来,如果仍然用四言写诗,就会失去“文约意广”的优点,而带来“文繁意少”的不足。因此,五言诗逐渐取代四言诗占据了诗坛是很自然的。但任何一种文艺形
-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农耕文明气质
-
作者:
秦丽辉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可居而可赏 陶渊明 田园诗 农耕文明气质
-
描述:传统阅读的弊根是把陶渊明放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框架中来审理.其实陶渊明出任的直接原因是贫、饥,上有老下有小,而归隐是由于他生于乡野,官场生活终不适应.在中国古代田园诗人中,唯有他笔下的田园世界呈现"可居而可赏"的境界.他的诗风是农耕气质的伟大象征.他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分量和意义堪与屈
-
全文:传统阅读的弊根是把陶渊明放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框架中来审理.其实陶渊明出任的直接原因是贫、饥,上有老下有小,而归隐是由于他生于乡野,官场生活终不适应.在中国古代田园诗人中,唯有他笔下的田园世界呈现"可居而可赏"的境界.他的诗风是农耕气质的伟大象征.他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分量和意义堪与屈、李、杜比肩.
-
陶渊明诗歌宋、辽、金、元时代接受浅述
-
作者:
丁晨晨 来源:魅力中国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陶渊明 接受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位很特别的诗人,对后代的影响已不仅仅是能用重要来概括的了,他已经成为现代很多人的感情寄托,他的诗歌也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家园。之所以陶渊明有这些特殊的意义,因而他的诗歌也一直流传了下来。但在流传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陶渊明的诗歌在不同的时代的接受也不同。本文试从宋、辽、金
-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位很特别的诗人,对后代的影响已不仅仅是能用重要来概括的了,他已经成为现代很多人的感情寄托,他的诗歌也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家园。之所以陶渊明有这些特殊的意义,因而他的诗歌也一直流传了下来。但在流传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陶渊明的诗歌在不同的时代的接受也不同。本文试从宋、辽、金、元时代来探讨陶渊明诗歌歌的接受情况。
-
悲悽陶渊明:由《杂诗十二首(其二)》生发开去
-
作者:
沈文 来源:读写月报:高中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入世精神 中国传统 儒家典籍 陶渊明 杂诗 《论语》 “逸” 儒家经典
-
描述:然而仅从“隐”与“逸”来评价陶渊明是不全面的。陶渊明依然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在他的思想仓库囤积的是大量的儒家典籍,他的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同样怀抱“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并不鄙视出仕,但不肯同流合污.所以只好退居田园。这也正合孔
-
全文:然而仅从“隐”与“逸”来评价陶渊明是不全面的。陶渊明依然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在他的思想仓库囤积的是大量的儒家典籍,他的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同样怀抱“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并不鄙视出仕,但不肯同流合污.所以只好退居田园。这也正合孔子所谓“遇有道之时则现形,遇无道之世则隐身”。
-
陶渊明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
作者:
何世华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统治者 浔阳 几个问题 桃花源 作官 刘裕 陶渊明 田畴 辞官 社会理想
-
描述:陶渊明这个杰出的作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对他辞官归隐的意义,陶诗是否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和关于“桃花源”社会理想的评价等问题,意见不一,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消极的,是逃避现实。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 陶渊明早年抱着“大济苍生”的志愿,攻读
-
全文:陶渊明这个杰出的作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对他辞官归隐的意义,陶诗是否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和关于“桃花源”社会理想的评价等问题,意见不一,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消极的,是逃避现实。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 陶渊明早年抱着“大济苍生”的志愿,攻读六经,抚剑行游,想实现自己的壮志,所以曾几次进入官场。但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门阀士族统治的社会,政治异常黑暗,非士族的正直文入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的。陶渊明经过作官——归田——再作官——再归田的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