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处世理念与作品风格比较谈
作者: 陈爱梅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华兹华斯  陶渊明  田园诗人  湖畔派 
描述:"田园诗人"陶渊明与"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处世理念与作品风格,既有不少相似之处,又因受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宗教观的影响,在审美情趣上有明显的差异。
全文:"田园诗人"陶渊明与"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处世理念与作品风格,既有不少相似之处,又因受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宗教观的影响,在审美情趣上有明显的差异。
一个封建文人的家园之梦──陶渊明和他的世外桃源
作者: 刘爱东  来源: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同境界  桃花源  陶渊明  田园情结 
描述:陶渊明的田园情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桃花源不仅仅是脱离现实的理想社会,实际上还是早期农业文明的体现,是《礼记》中所谓的“大同”境界。陶渊明看到在现实的基础上依靠圣人明君、个人才能、靠礼治来实现“小康”是不可能的。遂寄希望于“天下为公”的真正“大同”社会。
全文:陶渊明的田园情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桃花源不仅仅是脱离现实的理想社会,实际上还是早期农业文明的体现,是《礼记》中所谓的“大同”境界。陶渊明看到在现实的基础上依靠圣人明君、个人才能、靠礼治来实现“小康”是不可能的。遂寄希望于“天下为公”的真正“大同”社会。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简论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及归隐原因
作者: 吕爱梅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归隐行为  陶渊明  原因  社会黑暗  人生理想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一,对他的归隐,评之为对黑暗社会、丑恶政治不满而忤世隐逸者有之(钟优民、李文初);评之为立志从文以成就功业、为文求仕者有之(魏正申)(1);评之为救世不成而转向自救者亦有之(李春青)(2)。上述评价都有一定道理,不过,笔者认为若将其归结为对人生美的追求似乎更为妥帖。因为对
全文: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一,对他的归隐,评之为对黑暗社会、丑恶政治不满而忤世隐逸者有之(钟优民、李文初);评之为立志从文以成就功业、为文求仕者有之(魏正申)(1);评之为救世不成而转向自救者亦有
说陶渊明
作者:暂无 来源:名作欣赏·鉴赏专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说陶渊明
说《陶渊明树》
作者: 废名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说《陶渊明树》
说陶渊明的
作者: 黄永年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影神》  司马氏  士大夫  新自然说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委运任化  《世说新语》  军事集团  阮籍 
描述:说陶渊明的
全文:
陶渊明的幽默
作者: 时国强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幽默  陶渊明  打趣 
描述:陶渊明的幽默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贫困、挫折失意、社会弊病的调侃打趣,其幽默融合儒道,既有道家的批判与智慧,又有儒家的达观与亲善。陶渊明将对社会的批判与对俗世生活的挚爱结合起来,形成了诗化自适而又深刻有力的幽默的特征。
全文:陶渊明的幽默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贫困、挫折失意、社会弊病的调侃打趣,其幽默融合儒道,既有道家的批判与智慧,又有儒家的达观与亲善。陶渊明将对社会的批判与对俗世生活的挚爱结合起来,形成了诗化自适而又深刻有力的幽默的特征。
陶渊明的生态智慧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作者: 邓绍秋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  古典文学  审美  中国  文学评论 
描述:陶渊明的生态智慧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菊样的人生,恬然的智慧——浅析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人生诉求
作者: 巫玉荣  来源:作家(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人生意义终极关怀 
描述:菊样的人生,恬然的智慧——浅析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人生诉求
略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英译为例
作者: 龚爱华 任芳  来源: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美学欣赏  林语堂的翻译观 
描述: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这三条标准在
全文: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来解读其英译《归去来兮辞》,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