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略论陶渊明的《挽歌诗》
作者: 储江  来源: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宇宙意识  陶渊明  挽歌诗 
描述:陶渊明以田园诗名世,相比之下,其《挽歌诗》不太引人注意。其实,陶氏《挽歌诗》视死如永归于本宅的境界,将个体生命融入整个宇宙的意识和阔大的气度,使他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人生,超越了自我。这与其田园诗中表现的敝屣功名,崇尚自然,处世率真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研究陶氏数量不多的挽歌诗,对于理解挽歌诗在魏晋南北
全文:陶渊明以田园诗名世,相比之下,其《挽歌诗》不太引人注意。其实,陶氏《挽歌诗》视死如永归于本宅的境界,将个体生命融入整个宇宙的意识和阔大的气度,使他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人生,超越了自我。这与其田园诗中表现的敝屣功名,崇尚自然,处世率真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研究陶氏数量不多的挽歌诗,对于理解挽歌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对于深刻理解陶渊明田园诗中的抒情人格有重要的意义。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与陶诗的和谐境界
作者: 谢高通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和谐观  诗意观  自然观  陶渊明  真我观 
描述:20世纪以来对陶诗的研究使"陶学"成为一门"显学",勘与《诗经》研究、楚辞研究、唐诗研究相媲美。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不同,陶学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如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研究、陶诗内容与艺术研究、陶诗的文献学研究等。而陶渊明对人生的态度、陶诗所创造的和谐境界,在今天仍有其现
全文:20世纪以来对陶诗的研究使"陶学"成为一门"显学",勘与《诗经》研究、楚辞研究、唐诗研究相媲美。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不同,陶学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如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研究、陶诗内容与艺术研究、陶诗的文献学研究等。而陶渊明对人生的态度、陶诗所创造的和谐境界,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如何加以阐发,使之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本文进行研究的重点。
陶渊明诗文与《庄子》的关系思辨
作者: 陶德宗  来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选择  诗文  庄子  陶渊明  突破  形与神 
描述:从文学价值看,《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巅峰之作,它的哲学思想与文学特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广影响。但从后世文学观之,人们对《庄子》之形与神的吸取,又显然是有选择性的,陶渊明就是最具典型性的一人。他对《庄子》的承传不仅侧重于神的一面,而且在这一侧面上也表现为一种承传、突破与革新的态势。探究陶渊明诗文与
全文:从文学价值看,《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巅峰之作,它的哲学思想与文学特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广影响。但从后世文学观之,人们对《庄子》之形与神的吸取,又显然是有选择性的,陶渊明就是最具典型性的一人。他对《庄子》的承传不仅侧重于神的一面,而且在这一侧面上也表现为一种承传、突破与革新的态势。探究陶渊明诗文与《庄子》之间的这种关系,对梳理《庄子》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演变历史,有着重要与普遍的意义。
“道中庸”的陶渊明
作者: 高原  来源:甘肃高师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道中庸 
描述:陶渊明最高妙处、最难以企及处是其于人生所行之中道:在人生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及诗文创作的主题意蕴与艺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他都真正做到了无过亦无不及。“乐天之诚”与“忧世之志”并行不悖,“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以及“平淡朴素”与“警策绮丽”妙
全文:陶渊明最高妙处、最难以企及处是其于人生所行之中道:在人生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及诗文创作的主题意蕴与艺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他都真正做到了无过亦无不及。“乐天之诚”与“忧世之志”并行不悖,“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以及“平淡朴素”与“警策绮丽”妙合一体。这也许是“定位”陶渊明其人其诗价值与意义的最关键视角。
论陶渊明的哲学生命存在
作者: 段幼平  来源:作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生命存在  哲学思想  自然主义 
描述:魏晋士人对生命本原、生命价值和生存方式的思考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观是在先秦朴素唯物论自然观、汉代天人合一自然观和魏晋玄学自然观的基础上,融合了儒、道、佛以及玄学等各家思想的精华,所形成的当时最完善、最务实的哲学观。在这种哲学思想下,陶渊明对生命、自然、贫富、劳动、社会发
全文:魏晋士人对生命本原、生命价值和生存方式的思考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观是在先秦朴素唯物论自然观、汉代天人合一自然观和魏晋玄学自然观的基础上,融合了儒、道、佛以及玄学等各家思想的精华,所形成的当时最完善、最务实的哲学观。在这种哲学思想下,陶渊明对生命、自然、贫富、劳动、社会发展都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所以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当之无愧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简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价值
作者: 王琳 李艳  来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汉魏古诗  艺术价值  文学接受  南朝诗歌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派的鼻祖。其人与其诗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受到极高的赞誉。但受到中国传统诗歌批评方式的影响,这种评价历来就是人格与诗格、思想与艺术掺杂在一起的。因此,抛开陶诗的文化光环,直接对陶诗的创作态度、艺术手段条分缕析,对我们正确认识陶诗在诗歌史中的地位,正确理解六朝诗歌的面目与流变,乃至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派的鼻祖。其人与其诗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受到极高的赞誉。但受到中国传统诗歌批评方式的影响,这种评价历来就是人格与诗格、思想与艺术掺杂在一起的。因此,抛开陶诗的文化光环,直接对陶诗的创作态度、艺术手段条分缕析,对我们正确认识陶诗在诗歌史中的地位,正确理解六朝诗歌的面目与流变,乃至正确认识唐诗高峰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
陶渊明思想新探
作者: 鲁永良  来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门第观念  自然无为  中国文学史  道家思想  饮酒  陶渊明  哲学思想  重要原则  崇尚自然  农民 
描述:鲁迅先生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曾指出:“被论客赞赏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我每见近人的称引陶渊明,往往不禁为古人惋惜”,他为此提出了文学批评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以上均见《
全文:鲁迅先生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曾指出:“被论客赞赏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我每见近人的称引陶渊明,往往不禁为古人惋惜”,他为此提出了文学批评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以上均见《题未定草》)。细细咀嚼这些话,对于我们今天客观和全面地评价陶渊明,还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即对陶渊明思想的几个方面
陶渊明思想新探
作者: 鲁永良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世族  玄道  门第观念  《游斜川》  道家思想  陶渊明  杂诗  哲学思想  王凝  农民 
描述:鲁迅先生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曾指出:“被论客赞赏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我每见近人的称引陶渊明,往往不禁为古人惋惜”,他为此提出了文学批评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以上均见《
全文:鲁迅先生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曾指出:“被论客赞赏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我每见近人的称引陶渊明,往往不禁为古人惋惜”,他为此提出了文学批评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以上均见《题未定草》)。细细咀嚼这些话,对于我们今天客观和全面地评价陶渊明,还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即对陶渊明思想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陶渊明集译注》前言
作者: 魏正申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陶学  译解  王瑶  译注  《咏三良》  陶渊明研究  作品系年  陶渊明论  钟优民 
描述: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化名人,以他独有的思想和人格一直在激励着历代的人们;以他的光辉艺术实践启迪着一辈辈作家。陶公的诗文为古今众多的读者所钟爱,致使“陶渊明热”经久不衰,驰向世界。 多年来,笔者在学习陶作和各家研陶著述的过程中,有意地做些基础资料的积累,结成了这本陶集通俗、浅
全文:世界。 多年来,笔者在学习陶作和各家研陶著述的过程中,有意地做些基础资料的积累,结成了这本陶集通俗、浅白译注的小册子,欲为陶学热做点普及性的工作。本书对陶集中每篇诗文的解析,分做作品系年、题解与篇简析、译解和注释四部分。
试论困扰陶渊明一生的两对矛盾
作者: 杨兴龙  来源:黑龙江史志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仕  归隐  陶渊明  矛盾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三次出仕归隐,困扰他一生的矛盾,一是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二是躬耕与生活实际的矛盾。他因家贫和政治理想的实现而出仕,但他"质性自然"、不善逢迎,动乱的现实和残酷的斗争使他厌倦了官场生活,最终毅然选择归隐,即使饱受饥寒之苦也义无反顾,这也正体现了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和节操。他的这种做法,对后
全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三次出仕归隐,困扰他一生的矛盾,一是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二是躬耕与生活实际的矛盾。他因家贫和政治理想的实现而出仕,但他"质性自然"、不善逢迎,动乱的现实和残酷的斗争使他厌倦了官场生活,最终毅然选择归隐,即使饱受饥寒之苦也义无反顾,这也正体现了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和节操。他的这种做法,对后来的仕途失意和厌倦了官场的士大夫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某种范式意义。
上页 1 2 3 ... 42 43 44 ... 45 46 47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