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猛志固常在:从《咏荆轲》中看陶渊明的济世热情
作者: 程奕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济世热情  陶渊明  《咏荆轲》 
描述:陶渊明一向被视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的代表,他那种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气节和平淡静穆、恬淡自然的诗风也历来备受推崇。但是,究竟如何全面认识、评价陶渊明其人其诗,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以其咏怀诗《咏荆轲》为例,就情节的剪裁和布局与《史记刺客列传》加以对照,发现《咏荆轲》诗歌风格豪放,笔力劲遒,这证明他
全文:荆轲》为例,就情节的剪裁和布局与《史记刺客列传》加以对照,发现《咏荆轲》诗歌风格豪放,笔力劲遒,这证明他并没有完全忘记现实,这里有向往功名事业的远大抱负、欲有为而不能的深刻苦闷。陶翁济世热情从诗中喷薄而出。如果仅见陶诗平淡、自然一面而忽略其激越豪放一面,仍属皮相之见。
浅谈陶渊明
作者: 张振年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官场的黑暗(客观条件影响) 东晋政权是衰败腐朽的政权。陶渊明有诗为证: “蔼蔼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依阻。”①《停云》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②《庚子岁五月中从读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其①中以“停云”“雨”作为象征来暗示当时政治气候恶劣,时运混浊。其②中初看似为船停江畔目睹狂风恶浪
全文:皇帝,每一变革都是一场大清洗和大屠杀。这样的现实造成人人自危的恐怖局面,陶渊明对此也不无恐惧之感。少年时“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信心,伟大的抱负化为泡影,“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的欢乐、希望
陶渊明:南山种豆
作者: 鲍鹏山  来源:国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道德理想  世俗欲望  田园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  政治生活  生活指向  生活方式  陶渊明  幸福观  道德化 
描述:“元康之英”过后,有作为的便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陶渊明和谢灵运了。陶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的开山;谢是“元嘉之雄”,山水诗的鼻祖。他们是试图从体制中解脱自己的一代。由汉末党锢、“古诗109首”到建安、正始以迄太康,痛苦得太久了,而且他们的实践几乎都证明着这一点:要想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有所作为
全文:汉末至西晋,除了短暂的建安时期外,知识分子走的是一条为保命而不断退却的路。他们放弃了道德,放弃了正义,放弃了良心,最后甚至放弃了是非判断力,放弃了现实感受力,他们仅想退守活命的一隅,把自己变成没脑子
诗意的生存与陶渊明
作者: 罗宜家 刘润芳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存  德国浪漫派  陶渊明  诗意 
描述:诗意的生存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论者多是就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立论申说,而笔者则将其视为德国思想史上的一个点,纵向地追溯其源流,横向地探寻其同道,说明诗意的生存是中西诗哲的共同追求,并不属于某一个人。在德国,它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派的理想,它由施勒格尔、诺瓦利斯奠立,后经荷尔德林,特别是海德
全文:人。在德国,它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派的理想,它由施勒格尔、诺瓦利斯奠立,后经荷尔德林,特别是海德格尔的阐释,成为一个著名的命题。具体说来,诗意的生存应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维度,前者意在人生的皈依
用心灵贴近陶渊明自己——读吴国富新著《论陶渊明的中和》
作者: 李剑锋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国富  《青年必读书》  鲁迅  陶渊明  《京报副刊》  心灵  二十世纪初  旧中国 
描述:在二十世纪初期,鲁迅先生曾经发表过这样警醒世人的的言论,他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因为,他感到“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鲁迅:《青年必读书》,《京报副刊》1925年1月25日)鲁迅先生
全文:——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鲁迅:《青年必读书》,《京报副刊》1925年1月25日)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大要在劝青年人直面人生和世界,用行动去改变旧中国的现状。其深微的含义决非那种愤激的态度
手法相同,目的各异——对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和中国诗人陶渊明的以歌颂自然为主题的诗篇的比较研究
作者: 宋启安  来源: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篇  英国诗人  华兹华斯  手法  civil  中国诗  陶渊明  reality  Chinese  比较研究 
描述:本文对英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中国晋代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所作的以歌颂自然为主题的部分诗篇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二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且分析了两位诗人作品的哲学思想渊源和各自的时代背景。认为华兹华斯是受罗素(J.J.Rouseau)哲学思想的影响,在诗篇中表现了诗人对欧洲
全文:则是受中国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在诗篇中表现了诗人对中国当时的封建等级社会及腐败政治的反抗,以及消极的独善其身的避世态度。 自然崇拜是两位诗人表达其思想感情的相同的手法,但却有各自不同的目的。其相同之处正显示了人类的不满足于现实,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的共性,而其不同之处则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陶渊明田园诗的境界
作者: 李四会  来源:教师(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钟嵘在《诗品》曾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一评论是中肯的,得到历代学者的认同。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山者,其诗及诗的影响之大史无前例。后来的王维、孟浩然乃至韦应物、柳宗元等大家都受其影响,至今人们谈到山水田园诗,陶渊明都是不可或缺的代表。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诗如鼓琴,声声见心,心为人
全文:南村,非为入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于数晨夕。怀此颇多年,今日从兹没。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拉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这里,诗人就以非常明显的理想化手笔描写现实之境,而并无造作艰涩的之嫌,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温馨柔和,令人神往,既神往诗中的生活,也神往诗本身造就的氛围。
误落尘网,陶渊明伤不起
作者: 陶士云  来源:百家讲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提起隐士,妇孺皆知者莫如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其情其景一直让后人玩味到了今天,足见其“千古隐逸诗人之宗”的地位。 其实,陶渊明与林和靖一类的隐士是不一样的,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隐居田园的,而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然而,纵观陶渊明的政治抱负和前后13年的为官
全文:一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少年英雄。而且,面对纷乱的现实,陶渊明“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更希望能早日宏图大展,实现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 393年,陶渊明应邀出任祭酒一职。在魏晋之时,祭酒位高权重。然而
陶渊明\苏轼人格特征异同浅析
作者: 蒋泽洪  来源:课外阅读·中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异同  人格结构  独善其身  人格特征  陶渊明  兼济天下  苏轼  士人阶层 
描述:陶渊明、苏轼都是我国古代士人阶层有着代表性格的人物,他们的人格结构都是由心灵自救与社会拯救两种倾向构成,可以说“退”与“进”,“仕”与“隐”,自救与救世在他们身上交织在一起,都有着成为道家与成为儒家两种可能性的人格基础,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准确地反映了陶渊明、苏轼这种二重人格。这
全文:感情与陶冶情操,这样既可以在精神上超越现实政治,又可获得心灵的宁静与瞬间的愉悦,与文学方式的救世主要是在作品中宣扬一种价值观念,扬善抑恶,以“美刺”形式来干预社会政治,从大体上来说,陶渊明、苏轼都是
“无弦琴”的认同与启示(下篇):论陶渊明“无弦琴”的内涵在唐代之后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 盂二冬  来源:国学研究辑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书画理论  处世态度  佛教禅学理论  “无弦琴”  陶渊明  唐代 
描述:沈约、萧统等人最初赋予陶渊明“无弦琴”的佳话,未必符合陶渊明生活的实际情况,但“无弦琴”却带着陶渊明的诸般因素而为後世所普遍认同,并给人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思考与启示。本文下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陶渊明“无弦琴”的内涵在唐代之後的继承与发展。前五个方面,是在唐代已有内涵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开拓与发展。“无弦
全文:大自然与山水清音的直接象徵,此其二。“无弦琴”在佛教禅学理论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成为佛教徒谈禅与妙悟的重要法门之一,此其三。将“无弦琴”与儒家“无声之乐”的教化理论相结合,并在现实社会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