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
作者: 饶艳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美学  平淡自然  陶渊明  雄浑悲慨  人生美学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位非常优秀的田园诗人,然而在他所处的年代人们大多只把他当作一位合于雅道的隐士,其人与其诗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全面关注。萧统是第一个关注陶渊明文品与人品的人,但引起的反响并不大。人们真正开始关注陶渊明的诗歌是唐以后的事情,文人们“和陶”、“拟陶”成为一种风尚,在孟浩然、王维、高适
全文:的作品,主要是因为其无论是为人还是为,人们都从中体味到了美的存在。诚然,陶渊明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没有直接阐述关于美的言论,但这不妨碍人们从中体悟到了他的美学观念。本文则试图对陶渊明的美学思想进行系统
陶渊明的家庭情结
作者: 朱艳云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庭情结  陶渊明  文化意蕴 
描述:明亮的天空中有一颗奇亮无比的星,他就是在中西方上空闪烁的陶渊明。作为一代杰出文人,他不光有着大济苍生的治世理想,还有着每个平常人都有的儿女情长,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情结。浓厚的家庭情结时刻环绕着陶渊明,母子连心的相互依靠,夫妻的和谐共建爱巢。到了孩子的心里,是敬畏和害怕共存,但他默默地在心里疼爱那些给他
全文:明亮的天空中有一颗奇亮无比的星,他就是在中西方上空闪烁的陶渊明。作为一代杰出文人,他不光有着大济苍生的治世理想,还有着每个平常人都有的儿女情长,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情结。浓厚的家庭情结时刻环绕着陶渊明,母子连心的相互依靠,夫妻的和谐共建爱巢。到了孩子的心里,是敬畏和害怕共存,但他默默地在心里疼爱那些给他慰藉的小天使。这些情感被人巧妙地织在一张牢不可破的家庭网里,将会产生威力无穷的效用,在陶渊明的那些亲情诗歌中就是很好的体现。他是我们见过超级洒脱和自由的幽灵,可到了家的这张爱网里,他是逃脱不了的,更别提撇开一切,撒手就跑,那是根本不可能发生在陶渊明身上的。我们将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见证他爱的责任和那种抽象的家庭固有的因素,从而让他的诗歌情操散发出来,让他在文章中演绎自己高尚的不被俗人理解的品质。从而来展示他在家庭情结方面的魅力。绪论部分我先展开讨论选题对这篇论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接着对论文中关键的词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之后开始整理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和现象,最后交代这篇论文所运用的研究理论和所选择的阐释方法。正文从三方面入手展开。第一章讲述孕育陶渊明家庭情结的过程,重点分为四节来论述和探究。第一节概括介绍陶渊明的家世影响,祖辈的丰功伟绩奠定了陶渊明深厚的家族观念。外祖父孟嘉的影响和熏陶形成了陶渊明独特的个性和修养,先辈们的影响,尤其是陶侃和孟嘉的影响,已经孕育了陶渊明的家族情结。第二节主要指出了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环境,当时动荡的环境对诗人家庭情结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三节主要写了儒道玄对陶渊明家庭情结的影响,儒家观念中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观,魏晋玄学的兴起都对陶渊明的家庭情结注入了新鲜活力。第四节那个重情的社会风气对陶渊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多情的人性对陶渊明的家庭情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章着重分析了陶渊明的家庭情结,一共四节。第一节谈了对祖辈的追述和怀念,主要通过《命子》和《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两首诗来论述。第二节主要写了对父母的热爱和孝敬,通过与母亲孟氏的感情来描叙。第三节讲了对妻子儿女真挚的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妻子翟氏的夫妻之情,二是与儿子之间的拳拳父子之情。第四节写了兄妹之间的亲密无间,主要通过祭文来表现与程氏妹,从弟仲德,从弟敬远之间的深厚情谊。第三章主要论述了陶渊明家庭情结的文化意蕴,一方面写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诗经》对陶渊明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那些早于陶渊明表现强烈情感的作品,让作者从中品出了自己的感情。
退溪李滉对陶渊明文学的接受
作者: 孟群  来源:延边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诗  李滉  陶渊明  国文诗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和获得世界声誉的诗人。李混是朝鲜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诗人,在韩国哲学思想史及韩国汉文学史上具有深刻影响。李混在韩国汉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他积极接受陶渊明诗歌密不可分,而陶渊明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及韩国汉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方法,通过李混对陶渊明诗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和获得世界声誉的诗人。李混是朝鲜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诗人,在韩国哲学思想史及韩国汉文学史上具有深刻影响。李混在韩国汉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他积极接受陶渊明诗歌密不可分,而陶渊明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及韩国汉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方法,通过李混对陶渊明诗歌作品的接受与运用进行比较、探讨陶渊明与李滉诗歌作品的思想内涵,并从接受美学角度发掘陶渊明与李混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李混诗歌作品,为韩国汉文学的研究和中国陶渊明的研究提供借鉴。本论文有比较文学理论为依据,以李混对陶渊明文学接受的不同角度加以论述。首先,考察了两人的时代背景、生平、文学思想、文学史上地位的异同,揭示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动态和现状,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对李混接受陶渊明文学的途径进行了研究。朝鲜朝前期“朱熹热”使其著作和诗篇大量传入韩国,引起了文坛上效陶慕陶的风潮。且这一时期大量地出版了陶渊明文集。李混生活在朝鲜朝中期,社会动荡,党争士祸连绵不断。“陶渊明五仕五隐,李混三仕三隐”,陶渊明不仕二朝,固穷守节的高尚人格为舛劫多难的李混点亮了人生的启明灯。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为李混积极接受陶渊明提供了外部条件。第三,探讨了李滉汉诗作品中陶渊明文学的影响。李混所创作的2000多首汉诗中有76首直接显示了陶渊明文学的痕迹,120多首诗间接地表达出了陶渊明精神。又李混诗中运用了“虎溪三笑”等与陶渊明相关的典故,表达了崇尚儒教、向往陶渊明隐逸生活的观点。李混汉诗作品表达了陶渊明的隐士精神和沉醉精神。第四,研究分析李混国文作品中陶渊明文学的影响。李混国文代表作《陶山十二曲》在形式上模仿了朱熹的《武夷棹歌》,而朱熹的创作灵感是源于陶渊明的。李混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在每首时调的初章和中章以平淡、通俗、质朴的语言体现出了陶渊明物我两忘的境界,终章表达了育人育才、忧国忠君的儒家思想,充分体现了李滉国文创作的艺术特点。最后,综合以上有关李混对陶渊明文学的接受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陶渊明诗在韩国的传播与发展可以说是中朝文学交流的一个缩影,其中李混诗歌作品再现了陶渊明诗歌的境界和神韵。有关李混对陶渊明文学的接受研究在中韩比较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李纲对陶渊明的接受
作者: 黄关蓉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  李纲  诗品  和陶诗  人品  接受 
描述:本文以李纲对陶渊明的接受为研究对象。至目前,学术界对李纲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来成果颇丰,但其中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做概略性的论述,不够具体,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尚存拓宽进深之余地。尤其是“李纲对陶渊明的接受”研究论文非常少,仅有少数论文有所提及,但都没有对李纲是如何继承和学习陶渊明
全文:本文以李纲对陶渊明的接受为研究对象。至目前,学术界对李纲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来成果颇丰,但其中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做概略性的论述,不够具体,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尚存拓宽进深之余地。尤其是“李纲对陶渊明的接受”研究论文非常少,仅有少数论文有所提及,但都没有对李纲是如何继承和学习陶渊明作专题研究。基于此,本人不揣浅陋,以此为题,以就正于方家。本论文具体内容分为二章:第一章研究李纲对陶渊明人品的接受,主要从其二人相似的人生经历、李纲诗文作品中对陶渊明人品的赞叹和敬仰两方面讨论;第二章为李纲对陶渊明诗品的接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其对陶诗题材的继承出发,讨论了他对陶诗饮酒、咏菊题材的沿袭,第二部分讨论了李纲和陶诗的内容、艺术特征两个方面。通过这二部分的论述,以此来丰富“李纲对陶渊明的接受”的研究。
陶淵明與隱逸之風研究
作者: 林昭毅  来源:国立成功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隱逸  真淳  陶淵明  審美  獨特 
描述:遠從先秦時代開始,隱逸即是中國歷代不曾缺少的現象。而歷代隱士亦隨著當代的學術思潮、民生經濟、政治局勢、社會風氣、宗教信仰、文化內涵等不同的背景,加上個人性格與素養的差異,而在另一種生命型態中,詮釋著不同的隱逸特色,發展出更深刻、豐富的隱逸內涵,並在道德修持、藝術審美、知識傳布、學術研究等方面,彰顯著
全文:的本性、曠達的胸襟、委運任化的人生觀等因素交織的影響,沉浸於詩中情韻、酒中深味、琴中希聲、書中智慧、田園山水、天倫親情的懷抱之中,在濁世營造了一方有情的美麗世界,在我國學史上享有「隱逸詩人之宗」的美譽
论元散曲中的屈原与陶渊明
作者: 吕海青  来源:山西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评价  陶渊明  屈原  元散曲 
描述:元散曲中有一大批作品涉及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其中就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很大影响的屈原与陶渊明。在这些作品中,元散曲家观点高度集中地表现出抑屈崇陶的思想倾向:对屈原忧念苍生、关心国事、为理想殉身的做法流露出不以为然的态度;而对陶渊明的辞官不仕、安闲自适的隐居生活极尽赞美之词。这与历史上对屈原、陶渊明的传统
全文:了元曲家对当时整个社会和人生的复杂态度。元代社会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大一统社会,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之间发生着激烈的冲撞融合,加之蒙古族统治者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和科举中断、仕进门等因素,使得元代
陶渊明中诗英译中美的流失
作者: 刘茂玲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  翻译  流失    魏晋 
描述:“美”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语言是促进交流、传达信息的工具,也是交流美、传达美的工具。然而,基于种种原因,“美”在语际交流过程中出现了流失。魏晋是中国历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魏晋风骨永远是文人学士关心的主题。陶渊明的诗歌更是其中的代表。探索陶渊明的诗歌在语际翻译中美的流失正是本论文的目标之所在。本论文
全文:“美”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语言是促进交流、传达信息的工具,也是交流美、传达美的工具。然而,基于种种原因,“美”在语际交流过程中出现了流失。魏晋是中国历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魏晋风骨永远是文人学士关心的主题。陶渊明的诗歌更是其中的代表。探索陶渊明的诗歌在语际翻译中美的流失正是本论文的目标之所在。本论文依托的理论是比较美学和功能对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作者在阐述现当代的中西方美学和比较中西方美学后,论述了美学和翻译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章介绍了陶渊明生活时代即魏晋时期的美学特征、其生平及著述、陶渊明的诗歌以及陶渊明诗歌中蕴含的美学思想。第四章主要是鉴赏原文和译文,对译本和原文进行对比,进而探讨了“美”的流失及其原因。作者主要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美”流失的三方面原因:文化传统、语言以及译者的审美视角。最后对本篇论文进行总结,指出本论文的意义和不足,并提出了从美学角度对陶渊明诗歌进行翻译的建议。
陶渊明在朝鲜的接受与传播:以《和归去来辞》为中心
作者: 向世俊子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朝鲜  传播  和陶辞  接受 
描述:朝鲜文人和陶是兼具文学接受与文化传播双重意义的现象,和陶诗作与和陶辞赋在这一过程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本文首先通过归纳中国文学史上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相关的论述,总结其在中国古代辞赋史上的地位;然后通过对朝鲜半岛高丽与李朝两个不同时期文人所作“和陶辞”的文本阅读,重点分析朝鲜汉文学对《归去来兮辞》的
全文:朝鲜文人和陶是兼具文学接受与文化传播双重意义的现象,和陶诗作与和陶辞赋在这一过程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本文首先通过归纳中国文学史上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相关的论述,总结其在中国古代辞赋史上的地位;然后通过对朝鲜半岛高丽与李朝两个不同时期文人所作“和陶辞”的文本阅读,重点分析朝鲜汉文学对《归去来兮辞》的接受;最后整体阐述陶渊明诗文、辞赋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以及现代韩国人对陶渊明文学的重视与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单一作品分析法、社会历史研究法、传记文学研究法、相关作品对比分析法等。关于和陶现象的论述,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并未囊括所有陶氏文学,“和陶辞”的研究目前尚属薄弱环节。作为陶渊明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陶辞”这一特殊文体并未受到多少关注。而在海外陶渊明研究中,“和陶辞”亦难与“和陶诗”相较。朝鲜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频繁的政治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接受亦高于周边各国,和陶诗文创作是朝鲜文坛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和陶辞作亦多达四百余篇。但是,韩国学术界对“和陶辞”的研究却同样寥寥无几。陶渊明走进朝鲜半岛始于新罗时期的中朝文学交流,彼时,一大批文学作品被前来大唐求学的新罗留学生带回祖国,载有陶渊明诗文的《昭明文选》就是其中广受欢迎的一部典籍。陶渊明在朝鲜的接受与传播历经几番沉浮,从新罗时期的“文选热”,到高丽早期的“科举热”,再到高丽中期的“苏轼热”,接着是高丽末期、李朝早期的“朱熹热”,陶渊明文学传播过程中的起起伏伏总是伴随着社会历史背景的变更。而李氏朝鲜王朝下的陶渊明文学接受,则逐渐走上了一条开阔平坦的光明大道。“和陶辞”与“和陶诗”一样,成为新罗之后各个朝代历史中,代表文人士大夫心声的鲜明旗帜。自高丽末期李仁老的《和归去来辞》始,至光复后金昌淑的《反归去来辞》止,朝鲜文人的和陶辞作遍布朝鲜各个时代,数量甚至远远超过了中国本土文人对《归去来兮辞》的酬唱之作。究其原因,应与当时中朝两国不同的政治背景有关。政治历史与文化风尚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学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恰如经济基础之于上层建筑。对朝鲜“和陶辞”的研究不仅是一项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还是一项通过文学感知历史的社会研究。这一研究除了能够探知朝鲜本土文人的创作倾向与文学深意,还能全面了解朝鲜文人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批判,以及营造出此文学风气的社会背景,对中外陶渊明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海德格尔与陶渊明:死亡与栖居之研究
作者: 邱丹丹  来源:兰州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意栖居  比较诗学  海德格尔  向死存在 
描述:海德格尔是德意志浪漫哲学的集大成者,陶渊明是我国魏晋风度的最高代表,他们都是浪漫精神的卓越代表表。本文试图从死亡与栖居这两个人类永恒的话题揭示海德格尔与陶渊明思想的异同,进而反观海德格尔存在论诗学的特点和陶渊明诗歌的特征。海德格尔一生致力于存在的追问,他关于死亡与诗意栖居的论述影响深远,陶渊明一生都
全文:海德格尔是德意志浪漫哲学的集大成者,陶渊明是我国魏晋风度的最高代表,他们都是浪漫精神的卓越代表表。本文试图从死亡与栖居这两个人类永恒的话题揭示海德格尔与陶渊明思想的异同,进而反观海德格尔存在论诗学的特点和陶渊明诗歌的特征。海德格尔一生致力于存在的追问,他关于死亡与诗意栖居的论述影响深远,陶渊明一生都在用诗文和实践诠释人生的意义及他对死亡的看法。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绪论重点论述本文选题的必要性,首先阐明笔者选择海德格尔和陶渊明进行比较研究的原因;其次概述本选题国内研究现状;最后阐述本文写作的现实意义。第一章:概述海德格尔与陶渊明两人所处的社会思潮,分析总结两者所处社会思潮的不同及对各自人生及思想的影响。第二章:详细论述两者的死亡观,总结两者死亡观的异同,揭示两者死亡观对现实人生的启发意义。第三章:详细论述诗意栖居与诗人之居,总结两者栖居观的异同,揭示两者栖居观对现实人生的启发意义。结语部分揭示两者死亡观和栖居观的文化差异性和诗学独特性。
韩国古典诗歌中的陶渊明研究:朝鲜朝时期的时调、歌辞为中心
作者: 李红梅  来源:延边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术风格  陶渊明  朝鲜朝  古典诗歌  意象  接受 
描述:本文选取朝鲜朝国语诗歌—时调与歌辞,从中研究朝鲜朝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与影响。本文是在中国与韩国的文化关系中进行深层分析,阐发朝鲜朝国语诗歌中陶渊明意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项研究将对陶渊明研究与朝鲜朝国语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采用社会历史研究法、传记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法
全文:本文选取朝鲜朝国语诗歌—时调与歌辞,从中研究朝鲜朝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与影响。本文是在中国与韩国的文化关系中进行深层分析,阐发朝鲜朝国语诗歌中陶渊明意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项研究将对陶渊明研究与朝鲜朝国语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采用社会历史研究法、传记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法等批评方法。 陶渊明(365年—427年)早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有了报效国家的治国志向。青年时代的陶渊明目睹着社会的战乱纷争,心系着晋室的日益衰颓,为实现报国之志入仕,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第二次出仕做了桓玄的暮佐、第三次出仕入刘裕幕为镇军参军、同年转入刘敬宣府为建威参军、第五次出仕做了彭泽令。但是,在这十三年(393年—405年)的宦海中,均得不到知遇,因此,从仕途治国之志转向志归田园。陶渊明挂冠归田后,痴心田园,终生不仕,在那归田后的二十二年里创作了一百二十多篇诗、辞、赋和散文,有四分之三的作品是在他挂冠归田后写作的。陶渊明活着的时候,他的诗文没有受到多大重视。自从钟嵘在《诗品》中评陶诗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之后,陶诗的艺术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古代文人十分欣赏陶渊明的隐逸和饮酒等风流...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