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李珥文学的陶渊明接受研究
作者: 魏平英  来源:延边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淡泊  醇正性  自然合一  冲澹萧散 
描述: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比陶渊明的受容以及李珥文学,对李珥的文学特征和艺术风格进行研究。陶渊明(AD.365-427)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重要影响的田园诗人;同时他作为生活文学者,是描写主管自然景物的田园诗的开拓者。栗谷李珥是朝鲜中宗至宣祖代(1536-1584)的文学家,与退溪李混(1501-1570)一
全文: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比陶渊明的受容以及李珥文学,对李珥的文学特征和艺术风格进行研究。陶渊明(AD.365-427)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重要影响的田园诗人;同时他作为生活文学者,是描写主管自然景物的田园诗的开拓者。栗谷李珥是朝鲜中宗至宣祖代(1536-1584)的文学家,与退溪李混(1501-1570)一起成为韩国儒学思想的代表学者。本文将对伟大思想家、文学家陶渊明和李珥文学的特征进行考察;为此需要对陶渊明的受容思想如何在李珥身上形成,以及从三国时期到朝鲜时期李珥受容思想的养成进行分析。陶渊明的诗中表达了他对田园和上水的爱慕,对隐居生活的认可,以及对淳朴精神的赞美.栗谷李珥虽然承认“诗歌不是文学家的专攻”,同时意识到不能认为诗在文词中可有可无,诗歌对存心省察有很大帮助。因此可以看出两位认为纯粹无垢的醇正性是进行文学创作的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比较文学方法对栗谷李珥的汉诗文学和《精言妙选》;以及陶渊明的代表作品《归去来辞》和《归园田居》,《桃花源记》进行比较。特别是对《精言妙选》的原作诗集记载的陶渊明作品进行考察,可以很清晰地发现陶渊明和李珥的文学特征以及诗歌风格上的共同点。结论如下:李珥作为启蒙哲学家立足于程理学的基础,即纯粹自然的醇正性。陶渊明的人际关系和文学作品具以对于纯粹文学的基本性的合一为前提,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怀念与敬仰之情。并且在自然与人的统一中,陶渊明文学作品的基调是醇正文学,即将纯粹自然的思无邪作为基础。栗谷李珥程理学本质的基调是将陶渊明的纯粹自然思无邪思想圆盘接收。最终形成了二者的具有纯粹文学特质的醇正文学,即自然与人不能相互分离。结论通过两个伟大文学家的作品,体会到大自然中蕴含的纯粹的自然合一,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江湖,隐逸思想的共性。通过本研究不难发现,表现淡泊了、自然、纯粹、恬淡的艺术风格.
自然的沉思者—罗伯特·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生态思想之比较研究
作者: 来欣  来源:西北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同  陶渊明  生态思想  生态批评  罗伯特·弗罗斯特 
描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在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的感召下,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绿色”批评浪潮—生态批评。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生态批评是继女性批评和后殖民批评之后的又一批评派别。其理论内涵是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生态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期望铸就一种生态文
全文: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在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的感召下,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绿色”批评浪潮—生态批评。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生态批评是继女性批评和后殖民批评之后的又一批评派别。其理论内涵是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生态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期望铸就一种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人文精神,从而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罗伯特·弗罗斯特和陶渊明是两位民族诗人。他们都是本民族的骄傲,生前死后,都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他们的诗歌艺术不仅独具民族性,而且超越了国界,具有了世界性。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写作风格,但是这两位诗人的生态思想如同一座桥梁沟通了东西方文学的交流。本文以生态批评为切入点,主要采用比较和分析的策略并借助传记批评和心理学批评,挖掘他们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思想。笔者分析了罗伯特·弗罗斯特和陶渊明在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以及社会生态三个方面丰富的生态思想。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充分欣赏自然的价值,高度尊重自然的法则,和平融洽地回归自然,物质简单而精神丰富的自然生活。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自然观以及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本文还分析了两位诗人的生态思想的来源,揭示了生态思想异同的深层原因。本论文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探寻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的生态思想的异同以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并呼吁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本文为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的对比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期望在生态危机时代能为增进中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做出一些贡献。
儒释道文化光环之下的隐逸诗人——陶渊明思想研究
作者: 王灵均  来源:安徽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家  宗教思想  佛教  道教  陶渊明  玄学  儒家 
描述:本文是对陶渊明思想的专题研究,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陶渊明生平和时代思潮。通过分析陶渊明的家庭环境,教育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和魏晋玄学对他的深远影响。他的归隐是经过再三反复才得以实现的,这是时代思潮的影响和他的个人愿望支配的共同结果。在隐居之后,他经受了种种考验和磨难,以前
全文:本文是对陶渊明思想的专题研究,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陶渊明生平和时代思潮。通过分析陶渊明的家庭环境,教育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和魏晋玄学对他的深远影响。他的归隐是经过再三反复才得以实现的,这是时代思潮的影响和他的个人愿望支配的共同结果。在隐居之后,他经受了种种考验和磨难,以前贤为榜样,保持了自己的节操。魏晋时期儒释道交融的时代思潮,是陶渊明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 二、陶渊明与佛教。我们通过对于陶渊明具体作品的考证,可以得出结论:他虽然与庐山慧远佛教集团有交往,对于佛教有所了解,但是从根本上是不相信佛教的“神不灭论”、“因果报应说”。他的委运任化的观点是直接来源于庄子和魏晋玄学,更是反击佛教的“神不灭论”、“因果报应说”的思想武器。 三、陶渊明与道家、玄学和道教。陶渊明对于庄子、魏晋玄学的王弼、稽康、阮籍、郭象等人思想作了选择性的吸收,形成了委运任化的思想,成为其批判世俗、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虽然偶有养生之举,但是根本上是不相信道教的长生不老之说的。 四、陶渊明与儒家。从时代思潮和生平著述两个方面分析,我们可以认为陶渊明思想复杂,但是其行为上大体符合儒家的准则。 五、陶渊明的思想倾向和文化史意义。我们从陶的一生行事和著述来看,因为他富于热情,近于人情,我们应当相信他的思想深处,是儒多于道。当时的思想潮流是佛玄合流,儒家信仰减弱,应当说,陶渊明的这一人生选择确实迥乎世俗,所以当时难以有人理解。只有到了宋代禅宗大兴,儒释道文化真正交融以后,才真正迎来了陶渊明接受史上的高潮,这相当典型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以追求超越道德、宗教的审美境界为人生最高境界的特征。所以,陶渊明在中国思想史确有“孤明先发”的地位和意义。
论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作者: 潘多灵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创作  陶渊明  内心世界  晋宋时期  田园诗歌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但是经过接受史的重重堆叠,“经典化”之后的陶渊明呈现出了单一化的形象特征。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而单一化的诗人如何能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便很可怀疑。 因此本文以大量陶渊明的诗文为佐证,用最直观的方式来亲近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经过细致地分析与归类,发掘陶渊明内心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但是经过接受史的重重堆叠,“经典化”之后的陶渊明呈现出了单一化的形象特征。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而单一化的诗人如何能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便很可怀疑。 因此本文以大量陶渊明的诗文为佐证,用最直观的方式来亲近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经过细致地分析与归类,发掘陶渊明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具体而言其内心世界包括以下三组矛盾关系: 一、孤独与自足。孤独是诗人人生旅途中挥之不去的生命情绪,在孤独中诗人完成了人生智慧的增长与丰富。诗人一面为孤独所苦,另一方面又主动迎接这种普遍情绪的考验,且坚定的以此种方式实践自己对“道”的维护。因此诗人在忍受孤独的同时又努力构建了一个自足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了强烈的自我体认意识,又于此种努力中体现了儒家严肃的自励自省精神。 二、悲凄与放达。陶渊明生于乱世,饱受战乱之苦,穷困、贫病、亲人的先后离世,都使陶渊明在生死问题面前难以释怀。当此时,陶渊明在诗文中直接抒写了自己在死亡面前的忧惧与悲痛,诚实地表现自己的困惑与无奈。另一方面,诗人又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寻找精神的力量以实现放达与快乐。在直面死亡之时,陶渊明时而表现出难以排遣的悲凄,时而又放达如老庄,坚强如孔夫子。 三、痛苦与超脱。一直以知识分子自居的陶渊明始终没有办法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他又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陶渊明常常在自省中忍受精神的苦痛。但陶渊明并没有放弃知识分子所要承担的责任感,而是在对痛苦的审视中完成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痛苦的超越。诗人从自然界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不断的超越生存与个体精神的苦痛,积极地找寻快乐与希望。 通过对陶渊明诗文的分析和梳理,本文得出了陶渊明内心世界的以上三组矛盾,笔者认为,只有在肯定陶渊明本身的复杂性的前提下,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证明。接下来本文便在第二部分着重论述陶渊明是如何在文学活动中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外化到诗文中去的。 首先,陶渊明重新发扬了诗歌的抒情传统。陶渊明通过塑造一个矛盾复杂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来体现其对中国诗歌抒情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在东晋玄言诗大行天下的文学背景下,这显示了陶渊明的独立性与勇气。诗人与这个抒情主人公若即若离,用真诚将读者带入到一个高尚深沉的内心世界中去。 其次,陶渊明运用象征的手法,构建了“飞鸟”、“游云”、“孤松”等几个意象,他们与“抒情主人公”相辅相成,展示了诗人独特的生命之旅。在陶渊明的个性精神的影响下,这些意象表现出生动的内在统一性。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塑造,诗人展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 最后,在极具抒情性的形象与意象之外,陶渊明又用神来之笔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自然”世界,这可以说是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所在。陶渊明达观的接受躬耕生活的贫苦,在朴素的自然观的指引下平等的同大自然进行对话,并通过对大自然内在精神的深刻体会与超越式的审美活动构建了一个属于诗人自己的自然世界。诗人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欢快适意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思意志都表现在他的田园诗歌中,营造了一个自足和谐的精神家园。本文着重从“审美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独立”和“对主客体关系的共同超越”两个方面来分析陶渊明精神世界的和谐统一是如何产生的。 经过对陶渊明内心世界复杂性的分析和对陶渊明文学创作活动的总结与归纳,本文完成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的展示。在本文的最后一章,笔者将陶渊明放置到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在与同时代人的简单比较中显现陶渊明的共性与个性,肯定陶渊明在文学风格上的开创性地位。而后再将陶渊明放置于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传统中,分析陶渊明其人其文的特殊性与必然性,以此肯定陶渊明思想的价值与地位。由此完成对陶渊明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系统而有力的证明。 笔者借鉴西方文化的视角,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细读其诗作,对陶渊明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挖掘,在诗人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因上得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在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的肯定中也提出了一些强有力的证明。
陶渊明饮酒诗研究
作者: 王传军  来源:山东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饮酒诗  影响  陶渊明  饮酒精神 
描述:陶渊明是东晋最伟大的诗人,以饮酒诗为主题进行创作是陶渊明的创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全力进行饮酒诗创作的诗人,他的饮酒诗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哲理内涵,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因而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本文就陶渊明的饮酒诗分三个部分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现总结如下:第一章饮酒诗
全文:陶渊明是东晋最伟大的诗人,以饮酒诗为主题进行创作是陶渊明的创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全力进行饮酒诗创作的诗人,他的饮酒诗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哲理内涵,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因而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本文就陶渊明的饮酒诗分三个部分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现总结如下:第一章饮酒诗的思想及其表现内容,陶渊明饮酒诗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节是诗人的自我抒怀:首先是诗人对理想生活道路的选择,其次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陶渊明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其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互相影响的,正因为陶渊明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质疑与否定,他才有勇气选择不同寻常的隐居道路,并且在面对种种诱惑的情况下,坚定人生信念,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其次诗人的田园生活得到了充分表现,陶渊明隐居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象普通农夫一样,与乡邻们一起耕种收获,在闲暇的时间饮酒,读书,诗人的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境界。诗人能直面生活的贫困,并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自得其乐,诗人将饮酒与田园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第三节是交友与赠答:陶渊明的饮酒诗有一种知音情结,酒在陶渊明的社交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陶渊明是位重视感情的诗人,陶渊明的在生活中交友以共同的情趣与爱好为原则,同时,他还在历史先贤中寻找知音,古今名士安于贫贱、坚韧不拨的精神增强了诗人克服现实困难,坚持人生信念的力量。第二章是陶渊明饮酒诗的艺术成就。陶渊明的艺术成就共分三节,第一节饮酒主题的确立。饮酒主题是陶渊明独特的艺术创新,其饮酒精神中独乐之饮与众乐之饮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种种,构成陶渊明的饮酒精神。第二节是饮酒诗的风格特征,陶渊明饮酒诗具有真实自然的风格特点,陶渊明崇尚真实自然的思想基础是饮酒诗艺术风格的决定因素,同时,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饮酒诗具有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第三节从艺术表现上角度看,陶渊明饮酒诗改变了玄言诗枯燥说理的弊端,将诗歌回归了抒情的传统,为古代诗歌的健康发展作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同时,陶渊明的诗歌采取了独特的双重结构,酒之意象在其深层结构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加了饮酒诗的时间、空间容量。第三章是陶渊明饮酒精神对唐宋饮酒诗创作的影响。陶渊明饮酒精神对唐宋饮酒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深处逆境的士子文人,他的诗酒人生的成为众多诗人的理想生活模式。自陶氏之后,饮酒诗创作蔚为大观,陶渊明酒精神也通过历代诗人的创作传承下来,并在文学史上散发出永恒的艺术光彩。
陶渊明文学思想与东晋文坛
作者: 刘爱莲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文学思想  融合儒道  比兴  东晋文坛  情志 
描述:陶渊明并无专门的文艺论著,他的文学思想,散见在他的一些诗文的片断中,这些片断直接或间接地谈到了他的文艺观;另外,他的诗文中所时时流露出的创作倾向,所运用的创作方法,也体现出其文学思想的精华。这在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思想链条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然而,一方面,陶学界有关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研究不多
全文:文学中注入自己真实的个性和真挚的情感,其文学理想是追求率真、自然、冲淡的。另外,陶渊明在贫穷状态下从容不迫地生活和创作,相对于东晋士族文士们刻意地潇洒风流来说是真正的高贵和大气。第二章“陶渊明重‘比兴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陶渊明诗歌英译对比研究
作者: 肖光亮  来源:长沙理工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译者中心地位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生态环境  陶渊明诗歌 
描述:随着翻译研究转向文化问题方面时,译者的主体性吸引了国内外大 批学者的关注,并成为了翻译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但在此基础上,根 据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观点来看(以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基础建立的),译者扮演了 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即译者处于一种中心地位,并
全文:随着翻译研究转向文化问题方面时,译者的主体性吸引了国内外大 批学者的关注,并成为了翻译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但在此基础上,根 据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观点来看(以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基础建立的),译者扮演了 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即译者处于一种中心地位,并处于主导地位。基 于此理论,通过对比分析陶渊明诗歌的两个译本,本文主要来探讨译者 的中心主导地位及其必要性。 对于把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英文,两门语言的差异使之成为一个更 加困难的工作。结果是造成了翻译家和理论家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同 时任何的观点都必须建立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译者中心论也是如此。 所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适应选择论就是译者中心论的理论基础,在本 文中,作者将进一步探讨译者中心论的有关问题。 以适应选择论为基础,本文总结了体现译者中心论的主要内容,即, 译者既作为一个读者,也作为一个作者,来选择他的翻译策略。但是以 此同时,译者中心论并不是说译者可以随意地翻译,而是也必须遵循一 定的规则和方法,即侧重“三维”转换:也就是语言视点、文化视点、交 际视点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对原文、原语和译语 所呈现的“世界”、即对翻译态环境的“适应”)+译者的选择(对翻译十 态环境适应程度的“选择”与对译本最终行文的“选择”)。简化一点的 表达式: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另外,翻译的实质就是译者 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这里,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 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 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译者“适应”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 的“世界”,译者选择的是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度和对译本的最终行文。 译者翻译的好坏可以以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高低程度来判断:整合适 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最好;反之则最差。 陶渊明一生写了125首诗歌和一些散文,其中大部分写的是关于乡 村和田野的。他的诗歌简洁,清新而自然。基本上他是为我们描绘了一 副田野风光和农名生活作息美景。之所以能写出农民的真实感受是因为 他有着相同的经历。陶渊明的诗歌第一次被翻译成英文是在20世纪初期。 阿瑟·伟利在1918年写作并出版了《中国诗170首》。在这本书上,阿瑟·伟 利翻译了陶渊明的12首诗歌。这是陶渊明诗歌最早的英译作品。后来, 汪榕培先生也是陶诗英译的一个代表人物。我们都知道,他是中国当代 著名的语言学和词汇学家,更要的是他还是非常闻名的翻译学家。他对 陶渊明诗歌尤其喜欢,并且已经翻译了陶渊明的122首诗歌。迄今为止, 至少有七本陶渊明诗歌的英译本,在本论文中,作者将主要对阿瑟·伟利 和汪榕培的陶渊明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将把胡庚申的翻译适 应选择论相关观点应用到陶渊明诗歌的两译本上去对比分析,同时将从 语言视点和文化视点等方面进行转换研究。我们都知道,译者在翻译过 程中扮演着最为活跃和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其处于中心地位。没有了 译者,就没有了整个翻译活动,也不可能产生译本。译者必须充分发挥 其译者中心地位去完全理解原文然后翻译出有效的译文。 因此本文将从语言视点,文化视点以及交际视点来对比分析陶渊明 诗歌的两个译本。语言视点的转换主要是选择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 一)。此诗歌现有至少16种译本,无疑成为了陶渊明诗歌最有名的一首。 文化视点的转换主要是选择了《责子》,探讨了文化方面转换的问题,比 如“行至学”的翻译。最后交际视点的转换主要是选择了《饮酒》(其五)。 通过对比分析,从而体现出译者中心地位无处不在。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中心地位;翻译生态环境;陶渊明诗歌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