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作者: 杨小旭  来源:西北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学意蕴  审美风格  陶渊明  田园诗 
描述:对陶渊明的研究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充满兴趣。对陶渊明诗文的审美意蕴的探究,为本文的目标。 审美意蕴也较含混,经过翻阅大量资料,最终将框架定为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这三个方面基本可概括他诗文中所蕴涵的审美观。由于他的至情至性和绝俗超越皆十分感人,
全文:对陶渊明的研究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充满兴趣。对陶渊明诗文的审美意蕴的探究,为本文的目标。 审美意蕴也较含混,经过翻阅大量资料,最终将框架定为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这三个方面基本可概括他诗文中所蕴涵的审美观。由于他的至情至性和绝俗超越皆十分感人,涉及方面较多,所以人格(人性)审美的论述篇幅较长,这也是理解陶氏审美风格的基础;应该说重点在田园审美的探究,从自然审美的起源、发展到陶氏对田园审美的发现,从田园诗的审美特点、形态特征到创造方式皆有论及;至于社会审美,历来争议不多,故只做简略陈述。 陶渊明是一个用全部生命热情写作的人,一个真诚的人。那些浸透着他灵魂影子的诗文,蕴涵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人格结构的剖析是构建其审美大厦的基石,历来颇有争议,主要还是其宗儒宗道之辩。这方面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近代亦有名人多有阐述:如陈寅恪认为他“外儒而内道”,而朱光潜则称他“儒家的倾向大”。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结构中,大概儒道都有一些,只是偏重各异,如李白,道家成分多;而杜甫,儒家倾向大。但陶渊明则不然,争论双方各执一词,很难说服对方。儒道表面看来相左,实际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道互补在陶渊明身上表现尤其明显:不为物累,逍遥田园,确有仙风道骨;尊亲重友,刚正不阿,彰显的却是儒者之韵。建立在其儒道互补基础上的人格审美,亦表现出同样的特点。他既有对带有道家审美色彩的羲皇上人的欣赏,也对儒家审美色彩很浓的颜回、荣启期的赞美。 再说陶氏自然审美观中的田园审美。他的自然审美观固然有传统的“比德”成分,但他对中国古典诗歌自然审美观最大的贡献,则在对田园审美的发现,这不但扩大了自然审美的视野,丰富了诗歌的题材,而且创造出美学领域新的审美品类:冲淡美。诗歌中表现农村题材的作品古已有之,如《豳风七月》,但那是民歌,诗中对农村生活并未进行审美观照。文人以审美的眼光写田园风光,当始于渊明。他对虚静的审美,对和悦润畅景色的偏爱,无不体现着思想中儒道互补: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崇尚虚无,反对雕饰;而儒家的“吾与点也”的理想,对润畅优美景色的偏爱,也使渊明吟出了“我爱其静”的诗句,“静”,是他观照自然时又一审美发现。正因为虚静的心态,才使渊明能发现田园所蕴涵的独特之美,而田园诗的典型意象“采菊东篱”式的闲适飘逸,亦成为东方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在对田园进行审美观照的过程中,陶渊明以“直寻"的方式(即文中所谓创作的随机性),使他的诗佳句天成,叮咚成韵,成为难以模拟的“这一个”;其田园诗的审美形态则属于“优美”,那和谐的人格、和谐的情志,使他能以心灵去捕捉对象精神之优美,使自己的创造臻于物我泯一的境界。总之,其田园审美的独特创造性,使陶渊明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独步千古的人物。 至于他的社会审美观,应以《桃花源诗并记》为最典型的体现。这里所展现的淳朴和谐的社会审美,没有压迫和战乱,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桃源仙境,深受道家美学的影响,有浓郁的小国寡民色彩,折射出乱世之中普通百姓的痛苦及他们适彼乐土的愿望。当然,儒家社会审美的影子在桃花源里也未完全隐去,那长幼有序、和谐安详的人际关系,厚道淳朴的民风,不也是儒家的理想吗?其社会审美的和谐淳朴集中显现的桃花源,在丧真的晋末社会里虽只是一种空想,但仍有其积极意义,桃花源也以其美的意境而沉淀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深层。 对陶渊明诗文审美从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三方面的简析,试图构建一个较完整的框架,为未来陶氏美学体系的建立,添一砖半瓦。对当代意义的分析,则出于学以致用的目的,乃有感于当代急速变幻的世界罩一些人精神家园的缺失而提出的,意在帮助他们建立和谐完善的人格结构,学会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能够享受生活、,热爱生命,进而建构一个自在而洒脱的心灵世界。
陶渊明诗歌对朝鲜朝诗人李贤辅诗歌创作的影响
作者: 李茜  来源:延边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  影响  陶渊明  朝鲜朝  李贤辅 
描述:李贤辅是朝鲜王朝杰出的文学家与政治家。出仕与归隐成为他后半生生活的主题,在官场上他敢于直谏,生活中孝顺父母,这使他成为朝鲜文人学习的榜样。李贤辅创作的诗歌既继承了古代朝鲜诗歌的特点,同时又融合了中国诗歌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诗歌受到陶渊明诗歌的深刻影响。其作品思想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淡雅,在朝鲜朝诗坛上独
全文:李贤辅是朝鲜王朝杰出的文学家与政治家。出仕与归隐成为他后半生生活的主题,在官场上他敢于直谏,生活中孝顺父母,这使他成为朝鲜文人学习的榜样。李贤辅创作的诗歌既继承了古代朝鲜诗歌的特点,同时又融合了中国诗歌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诗歌受到陶渊明诗歌的深刻影响。其作品思想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淡雅,在朝鲜朝诗坛上独树一帜,为朝鲜朝的诗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朝鲜朝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李贤辅一生经历了七朝君主,而这一时期的朝鲜朝均处于摸索与前行的不稳定时期,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因此,朝鲜朝的文人不光有李贤辅,还有更多的文臣与高官选择归隐山林,寻求避世。有这样丰富的人生际遇对李贤辅随后的思想、情感等方面影响巨大,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就可以找出答案。李贤辅一生的创作中,只存有一部著作《聋岩集》,共5卷,续集4卷,分为诗、赋、书、杂著、歌词、墓碣等,其中诗歌共118首,以《渔夫词》、《春眠曲》、《效嚬歌》几首最为有名。从创作的时间和内容来看,表达了李贤辅整个人生的思想变化过程。本文运用了知人论世、影响研究、比较研究、文本细读等方法,深入探究陶渊明诗歌对朝鲜朝诗人李贤辅诗歌创作的影响。李贤辅的诗歌内容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山水田园诗,因受到陶渊明诗歌的影响,多以抒写乡村闲适生活、描绘山水田园风光为主,以平淡的内容来表达自己归隐后闲适的生活。第二类抒怀诗,多以抒发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政治生活的感悟为主,以一件细小的事情或是生活中的趣事,隐晦的说出其中蕴含的道理与感悟。第三类是酬唱诗,多以讴歌友情、咏叹生命为主。在归隐的生活中,多数的乐趣便是与朋友在一起作诗、品酒、回忆一些人生的精彩时光。第四类是避世诗,多以抒写避世中的生活,表现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为主,多多少少表达出对官场的留恋之情。李贤辅的诗歌在艺术特征上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诗风上,以自然平淡、深厚淳美、含蓄深邃的风格作为诗歌的基调。在表现手法上运用托物言志、白描手法、赋比兴等。在语言表现上,清新自然、简洁细腻、工整流畅给人轻快愉悦之感。
陶渊明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以周作人为中心
作者: 张波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作人  身份认知  人生选择  陶渊明  知识分子 
描述:陶渊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历史的回响。不仅掀起了一股陶渊明热潮,而且还影响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包括对他们性情与趣味,审美等方面的引导,启示。其中,又以“老京派”——周作人最为典型。他的退隐直接相关于当时中国的现实情状——明朝与乱世。于此,周作人在经过时代之辨,自我之辨与年龄之辨后,逐步
全文:陶渊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历史的回响。不仅掀起了一股陶渊明热潮,而且还影响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包括对他们性情与趣味,审美等方面的引导,启示。其中,又以“老京派”——周作人最为典型。他的退隐直接相关于当时中国的现实情状——明朝与乱世。于此,周作人在经过时代之辨,自我之辨与年龄之辨后,逐步建构起来一套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完成了逃世与避世的人生课题,成为中国的“现代隐士”。不仅如此,他还引导并带动了一批知识分子,诸如他的弟子废名,俞平伯等人,还有在志趣、喜好与审美等方面有共通趋向的知识分子,如京派同仁。以致在1934年发生的“五秩自寿诗”事件,既可以解读出当时知识分子的的分化倾向,也足以折射出周作人在文艺界难以抹除的重大影响。仍旧固守着“五四”立场与传统的周作人,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即对“革命文学”持有异议,甚至著文指摘。而30年代“左联”的成立,则加剧了他与乃兄鲁迅的分异。于此,周作人的逐步退隐,触发的负面效应不得忽视。故而鲁迅肩起批判的大旗,“攻伐之声”不绝。以周作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诉诸“现代隐士”的面目,在追慕陶渊明的路途中,完成了自我形象的塑造与勾画,具有典型意义与示范效果,影响了当时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 本文主要以20世纪30年代为支点,前后伸缩,便于溯源。以陶渊明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影响为务,从周作人出发,进行梳理与分析。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目前的研究现状并考察研究意义。第二、三,四部分为论文正体部分,即分别为第二、三,四章。第一章主要讲述周作人的现实观,带出了陶渊明,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梳理周作人提及论及陶渊明的文章;第二节重点指出并阐发周作人的时代之辨。第二章讲述周作人对陶渊明的品读,二人在志趣,爱好与审美等方面的共同趋向,即三个关键词:隐逸,思想通达与生活之艺术。这是周作人汲取陶渊明营养之后,根于时代与自我,形成的一套有机体系。第一节讲述周作人的角色认知——凡人与文人的纠缠;第二节介绍陶渊明在现代的回归,以周作人为代表,对陶氏进行了现代“重塑”。第三章主要论说在周作人的影响之下,出现的知识分子喧哗与选择。分为三节:第一节讲周作人的弟子——废名与俞平伯,在周作人的影响与引导之下,文学活动与人生流向的问题,他们以跟随的方式回应了周作人的隐逸;第二节主要讲述京派同仁对周作人隐逸的看法,以朱光潜为例,他们的默认与认同,正折射出朱光潜们有着某种共同的趋向,尽管没有周作人那样明显。第三节重点讲述鲁迅对周作人的批判,原因及策略。从反面佐证周作人的隐逸,“左翼”人士的态度与倾向。
《贫穷问答歌》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比较研究
作者: 高香玲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山上忆良  贫穷问答歌  陶渊明  咏贫士七首 
描述:《贫穷问答歌》是奈良歌人山上忆良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以贫穷为主题,生动描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在风月恋歌盛行的万叶时代,《贫穷问答歌》显示出了与其他和歌迥然不同的显著特征,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而《咏贫士》七首创作于陶渊明归隐晚期(426年)。诗中,作者描述了归隐后生活的窘困,并借此表达
全文:“安贫乐道”与“君子固穷”观念的形象,为的是表现作者的个人人生观念。而《贫穷问答歌》对贫困生活的描述则是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统治阶级的控诉,代表的是对广大的贫苦百姓的同情。其六,在艺术手法上,山上忆良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