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贫穷问答歌》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比较研究
作者: 高香玲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山上忆良  贫穷问答歌  陶渊明  咏贫士七首 
描述:《贫穷问答歌》是奈良歌人山上忆良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以贫穷为主题,生动描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在风月恋歌盛行的万叶时代,《贫穷问答歌》显示出了与其他和歌迥然不同的显著特征,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而《咏贫士》七首创作于陶渊明归隐晚期(426年)。诗中,作者描述了归隐后生活的窘困,并借此表达
全文:《贫穷问答歌》是奈良歌人山上忆良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以贫穷为主题,生动描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在风月恋歌盛行的万叶时代,《贫穷问答歌》显示出了与其他和歌迥然不同的显著特征,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而《咏贫士》七首创作于陶渊明归隐晚期(426年)。诗中,作者描述了归隐后生活的窘困,并借此表达了自己以贫傲世、固穷守志、坚决维护贫者尊严的人生态度。同时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固穷守志”这一新主题。在日本文学史上,以咏贫为主题的作品并不多见。而在我国,咏贫却是我国东汉以来诗文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因此,《万叶集》研究者认为《贫穷问答歌》的咏贫主题是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并就中国古典文学与《贫穷问答歌》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土屋文明指出《贫穷问答歌》和束皙《贫家赋》在语言表达上有多处的相似,认为《贫穷问答歌》是“对汉文学的直接模仿”。而小岛宪之和辰巳正明则认为《贫穷问答歌》在问答形式的选择上与杨雄《逐贫赋》颇为相似。此外,菊池英夫、山口博等研究者则将目光投向敦煌出土的《王梵志诗集》,认为《贫穷问答歌》与《王梵志诗集》中《贫穷田舍汉》一诗无论是在主题还是形式、表达上都极为相似,《贫穷田舍汉》才是《贫穷问答歌》的影响之源。而中西进、小岛宪之、西乡信纲、杉本行夫等通过二者在遣词用句、主题选择、人物设置等方面的相似研究认为,《贫穷问答歌》是在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影响下创作的。对此,大矢根次郎、吉川幸次郎、黑川洋一则从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差异等方面出发,认为《陶渊明集》在当时的日本并不存在,并且二者虽然都属于咏贫类型诗作,但表达思想差异很大,从而否定了前述观点。本文中,笔者从比较文学角度出发,整体上考察作家的人生时代背景,并从作品的选词用字、人物设置、主题、艺术手法及行文结构、表达思想等各方面入手,对《贫穷问答歌》和《咏贫士》七首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得出《贫穷问答歌》与《咏贫士》七首作为咏贫文学作品,确实在遣词用句、主题选择、人物设置上有其相似之处,但是这是两者在选择同一个咏贫主题的前提下的相似,是表面的相似。中国其他咏贫文学中也可以见到这些相似,因此并不能因此判断《咏贫士》七首是《贫穷问答歌》的影响来源。此外,《贫穷问答歌》采用独特的问答形式、表达直抒胸臆,临场感十足。这与《咏贫士》结构上采用组诗的巧妙衔接以及表达采用隐喻等手法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两作品的表达思想差距很大。一个是反应社会现实之作,一个更多的是自身情感的宣泄。因此,笔者认为,《贫穷问答歌》中虽然可以看出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痕迹,但是,其影响来源并不确定。可能是某一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也可能是若干文学作品整体影响的结果。此外,《贫穷问答歌》结构形式独特,表达思想深刻,艺术手法采用山上忆良惯有的写实风格。所以,笔者认为《贫穷问答歌》并不是《咏贫士》的模仿之作。相反,《贫穷问答歌》有着与《咏贫士》七首不同的独特的文学与艺术魅力,是山上忆良在自己的深厚汉文学造诣基础上的独立创作。其一,从作者的人生时代背景来看,作者的社会身份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咏贫的出发点并不相同。《贫穷问答歌》创作于山上忆良出任筑前守之时,国守之职在当时的日本主要是安抚百姓、劝课农桑,同时向上级提出建议。《贫穷问答歌》作于山上忆良离任返京之前,虽然是他对人民疾苦的亲身体验,却也是上达视听,巩固统治的改良建议。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作于其归隐后。此时,陶渊明已经认清了腐朽的政局,明白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因此他的诗作与社会现实无关。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目的是坚定自己在困窘生活状态下的归隐之心,表达固穷守志的人生态度。其二,在遣词用句上,《贫穷问答歌》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虽然有十几处相似,但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种相似并不偶然,在其他中国咏贫作品中,这种相似并不少见。既然两者选择同一主题,选用语言相似就在所难免,所以不能因此就判定山上忆良对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借鉴关系。其三,在人物设置上,《贫穷问答歌》的“问”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都设定了饥寒交迫的场景下的贫士形象。这点十分相似。然而,《贫穷问答歌》采用“问答”的形式,在“答”中,山上忆良塑造了生活更为凄惨的农夫形象,且其重点在后者,即农夫的描写上,贫士形象在此是为了更有层次的突出后者。因此,此处的贫士形象虽然相似,其设定目的却不相同。其四,在咏贫主题上,两者都一致的以贫苦生活为描述对象。咏贫主题在日本极为罕见。因此,山上忆良在咏贫主题的选择上,受中国文学影响的可能性确实很大。然而,陶渊明的贫穷生活描述只是涉及《咏贫士》组诗中的少部分诗作,组诗整体是言志而不是咏贫,因此,《贫穷问答歌》主题选择来源于《咏贫士》七首的说法缺少依据。其五,《贫穷问答歌》与《咏贫士》七首表达的思想完全不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贫士虽然生活窘迫,却不是如魏晋诗人一样的哭穷,而是“安贫乐道”与“君子固穷”观念的形象化,为的是表现作者的个人人生观念。而《贫穷问答歌》对贫困生活的描述则是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统治阶级的控诉,代表的是对广大的贫苦百姓的同情。其六,在艺术手法上,山上忆良《贫穷问答歌》采用写实手法,通过对话的形式和直接的情景描绘文士与农民的生活状况。而《咏贫士》七首则多用隐喻,表达作者知音不存、壮志不展、隐居以守志的无奈。其次,在结构上,《贫穷问答歌》采用问答形式,一问一答附上反歌,层层递进。而《咏贫士》七首组诗形式,衔接灵巧,别具一格。综上所述,《贫穷问答歌》与陶渊明《咏贫士》七首虽然存在先行研究中学者指出的遣词用字、主题选择、人物设置上的相似,却不是对《咏贫士》七首简单的借鉴。这些相似只是表面的相似,是中国咏贫作品中常见的相似。不能由此片面的肯定《咏贫士》七首对《贫穷问答歌》的影响关系。在行文结构、艺术手法、表达思想上,《贫穷问答歌》有着与《咏贫士》七首迥然不同的鲜明特征。因此,笔者认为,《贫穷问答歌》是山上忆良基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之作,有着其独特的思想与艺术内涵,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之作。
陶淵明與隱逸之風研究
作者: 林昭毅  来源:国立成功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隱逸  真淳  陶淵明  審美  獨特 
描述:遠從先秦時代開始,隱逸即是中國歷代不曾缺少的現象。而歷代隱士亦隨著當代的學術思潮、民生經濟、政治局勢、社會風氣、宗教信仰、文化內涵等不同的背景,加上個人性格與素養的差異,而在另一種生命型態中,詮釋著不同的隱逸特色,發展出更深刻、豐富的隱逸內涵,並在道德修持、藝術審美、知識傳布、學術研究等方面,彰顯著
全文:遠從先秦時代開始,隱逸即是中國歷代不曾缺少的現象。而歷代隱士亦隨著當代的學術思潮、民生經濟、政治局勢、社會風氣、宗教信仰、文化內涵等不同的背景,加上個人性格與素養的差異,而在另一種生命型態中,詮釋著不同的隱逸特色,發展出更深刻、豐富的隱逸內涵,並在道德修持、藝術審美、知識傳布、學術研究等方面,彰顯著多樣化的價值。由此可知,隱士雖為對世局冷淡,而抱持疏離態度之人,但他們的言行、風格,卻往往成為當代及後世注目的焦點,甚至成為追慕、嚮往的對象,對整個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力。陶淵明身處魏晉末期的混亂政局,在絕望於濟世之心失落的同時,受到玄學思潮等時代解放之風的薰陶,加上個人質樸的本性、曠達的胸襟、委運任化的人生觀等因素交織的影響,沉浸於詩中情韻、酒中深味、琴中希聲、書中智慧、田園山水、天倫親情的懷抱之中,在濁世營造了一方有情的美麗世界,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隱逸詩人之宗」的美譽。他的詩在清新質樸的語言中,散發著淡泊名利的襟懷,也瀰漫著山水田園的閒適之美,在一幅幅恬靜淡遠、美不勝收的田園詩中,款擺著詩人高妙的性靈和神韻,引領著國人,在詩與生活中,往更高的美學境界擺渡。不僅開拓了文學的新境界,更使他在浩瀚的中國文化中,以獨特的隱者姿態,閃耀著真淳的光芒,讓後人景仰不已。於是,隱逸不再是生命面臨無可奈何時的悲歌,而是生命美學的創作與展現。而他藝術造境般的詩歌,不僅引導著中國詩作的審美方向,他瀟灑的身影與真淳的形象,亦成為隱士中最令人嚮往的典範。本論文「陶淵明與隱逸之風研究」,先呈現中國文化史上各種的隱逸形貌,以論證隱逸行為在整個中國歷史、文化發展中,確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接著深入探討淵明以隱逸為人生抉擇的原因,以及淵明隱居生活的實況,與其中所蘊含的種種美感,最後分析淵明的隱逸所展現的理想性與獨特性,以論述淵明的隱逸在中國隱逸史的長流中,在創造生命之美的層面上,不僅超越了前人的規格,更為後世的讀書人作了最佳的示範,其「隱逸詩人之宗」的美譽,絕非虛名。所以,本研究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方法、概況與期望。第二章:對「隱逸」一詞的定義與內涵,形成的原因,及其呈現的形式,以及所創造的各種價值,透過史籍記載,加以整理與分析,以期呈現中國文化史上隱逸型態的種種面貌。第三章:則說明淵明隱逸的原因,乃亂世歪風的逼迫、魏晉風流的薰染與高隱之風、內在思想的調和,以及家風的薰陶等因素的交相影響之下,而促成其以隱逸為人生歸向的堅定抉擇。第四章:則介紹淵明隱逸生活中的各種實況,包括躬耕不悔的勞動生活、故里景物的遊賞、寄酒為跡的靈魂酣醉、撫琴寄意的心絃美聲、構思於閱讀中的精神桃源、構築於筆端的生命智慧、與親友共處的人倫之樂,以期呈現其中所蘊含的種種美感。第五章:則分為閑靜與豪情的真性激盪與共存、身在俗世而心遠之的從容與安定、詩文中的隱逸美學、在躬耕中修煉而成的真等四節,以探討淵明隱逸的獨特性與理想性,以論述淵明之隱,乃是以魏晉風流為底蘊所綻放的美感典範。第六章:結論,則分析淵明隱逸的獨特性與理想性,使其隱逸生活瀰漫著清新、真切的美麗氛圍,並結晶而成如圖畫般的田園詩,使其在中國文學史上,亦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後世追慕不已。
陶渊明的性情说
作者: 周广友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家  性情  陶渊明  儒家 
描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一种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它的哲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干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全面而深刻,陶渊明对后世后人的影响亦广泛而深远;性与情是反映儒道两家思想倾向、旨趣与精神的重要范畴,从而也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
全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一种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它的哲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干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全面而深刻,陶渊明对后世后人的影响亦广泛而深远;性与情是反映儒道两家思想倾向、旨趣与精神的重要范畴,从而也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一条途径。因此,性情论是陶渊明研究的一个重要向度。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动荡、学术活跃的魏晋时期。名教与自然或者说儒道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该时期学术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魏晋时期的思想主流是儒道会通。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陶渊明的性情说也鲜明地体现为融通儒道性情的重要理论特征。 具体而微地分析陶渊明性情说的内涵是理解陶渊明与魏晋思潮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关联的关键和中心内容,也是本文的重心所在。本文采用了以儒道性情核心范畴为出发点的概念分析方法。从“仁”、“爱”、“善”去说明其儒家之性,从“自然”、“化”、“自由”去阐释其道家之性;“情”则分为“超越层面的儒情及道情”和“现实层面的情”加以说明。儒道性情的会通与和谐体现在形而上层面的真善合一以及形而下层面的田园生活上。 在现代社会不...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及比较
作者: 罗小虎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谢灵运  诗歌  陶渊明  风格 
描述:陶渊明、谢灵运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本文主要从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入手,研究陶谢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以期把握风格形成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加深对陶谢诗歌的理解。本文试图从文学史的角度前后纵向的分析比较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形成的内因和外因;从美学、文艺心理学及风格学的角度对他们的诗
全文:的多样性特点。谢灵运诗歌风格特点为:清丽、新、奇秀。从意境的建构看,陶诗中建构的兴象天然的意境,让读者面对诗人所创设的“第二自然”感受和体悟其对人生、历史、宇宙的思考,这是超越当下景物的一种哲理性的升华
论元散曲中的屈原与陶渊明
作者: 吕海青  来源:山西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评价  陶渊明  屈原  元散曲 
描述:元散曲中有一大批作品涉及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其中就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很大影响的屈原与陶渊明。在这些作品中,元散曲家观点高度集中地表现出抑屈崇陶的思想倾向:对屈原忧念苍生、关心国事、为理想殉身的做法流露出不以为然的态度;而对陶渊明的辞官不仕、安闲自适的隐居生活极尽赞美之词。这与历史上对屈原、陶渊明的传统
全文:元散曲中有一大批作品涉及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其中就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很大影响的屈原与陶渊明。在这些作品中,元散曲家观点高度集中地表现出抑屈崇陶的思想倾向:对屈原忧念苍生、关心国事、为理想殉身的做法流露出不以为然的态度;而对陶渊明的辞官不仕、安闲自适的隐居生活极尽赞美之词。这与历史上对屈原、陶渊明的传统评价明显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通过认真分析这一差异现象,积极探究造成这种不同评价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元曲作家的思想倾向和元散曲的文化蕴涵。中国古代士人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观念。他们主张积极用世,希望人生有所作为;但在不遇明主或“道不行”时则隐居而求其志,独善其身,以待时机。儒家文化中包含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方式,或“隐”或“仕”,给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面对不同境遇时提供了可进可退的两种不同选择。屈原忧国忧民,毕生践行着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理想信念,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仕”的一极;陶渊明淡泊名利,坚守着儒家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隐”的一极。二者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元曲家笔下,屈原的上下求索显得苍白乏力、徒劳无益,对其极尽贬抑嘲讽;相反陶渊明的诗酒人生则流露出了无限钦羡和向往。事实上,元散曲中的屈原、陶渊明已不再是单纯的历史人物,而是已经积淀成一种文化价值符号。元曲家并不是有意对屈原、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作出评判,而是通过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符号借以表达自我的人生观,宣泄个人的思想情绪。这一扬一抑、一尊一贬现象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元曲家对当时整个社会和人生的复杂态度。元代社会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大一统社会,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之间发生着激烈的冲撞融合,加之蒙古族统治者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和科举中断、仕进无门等因素,使得元代士人感到空前的绝望和无奈,以屈原为代表的积极用世的价值观念在元代社会的特殊背景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他们便走向了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的一极,因而对屈原加以贬抑,而对陶渊明则大为赞赏。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作者: 杨小旭  来源:西北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学意蕴  审美风格  陶渊明  田园诗 
描述:对陶渊明的研究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充满兴趣。对陶渊明诗文的审美意蕴的探究,为本文的目标。 审美意蕴也较含混,经过翻阅大量资料,最终将框架定为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这三个方面基本可概括他诗文中所蕴涵的审美观。由于他的至情至性和绝俗超越皆十分感人,
全文:审美观,应以《桃花源诗并记》为最典型的体现。这里所展现的淳朴和谐的社会审美,没有压迫和战乱,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桃源仙境,深受道家美学的影响,有浓郁的小国寡色彩,折射出乱世之中普通百姓的痛苦及他们适彼
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比较陶渊明与梭罗
作者: 王萍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学  无为  简单  自然  儒学 
描述:这篇论文试图从中国传统哲学,即道学和儒学,的角度来比较美国作家梭罗与中国诗人陶渊明。这两位作家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都同时具有道学和儒学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反映在他们各自的文学作品当中。 道学和儒学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哲学流派。
全文:”;“小国寡”等。 儒学所提倡的主要是:“仁”;“克己复礼”;尊重现有规则和法律制度;提高自身修养和精神境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个人的行为要符合其所处的社会地位等。 这两种哲学
从陶渊明、李白、苏轼的政治表现与文学创作谈性情文人与政治
作者: 蒋琛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  性情  李白  文学创作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是具有政治情结的诗人。客观政治环境的影响兼以本身政治元素的缺乏或不足使得他们在政治仕途上屡屡失意,潦倒不堪。作为诗人,其诗歌创作体现出其异彩纷呈的“性情”本色;其从政生涯也别具政治性情。儒家思想的政治引导,知识分子出路一元化的社会体制以及读者评价文人作品时政治偏向等因素导致了性情
全文: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是具有政治情结的诗人。客观政治环境的影响兼以本身政治元素的缺乏或不足使得他们在政治仕途上屡屡失意,潦倒不堪。作为诗人,其诗歌创作体现出其异彩纷呈的“性情”本色;其从政生涯也别具政治性情。儒家思想的政治引导,知识分子出路一元化的社会体制以及读者评价文人作品时政治偏向等因素导致了性情文人与政治的不可分割性,但另一方面,性情文人因其天生的“性情”本质决定了其政治仕途的必然失意。知其不可为仍为之,性情文人的政治关怀具有悲剧色彩。性情文人悲剧式的政治关怀反作用于其文学创作,无意中增添了其作品的厚重感,增强了其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对于一个真正的性情文人而言,要做的也许不是如何摆脱政治,拒绝政治,而是秉承“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爱国忧民情怀,保持其醇真质朴的性情本色,深刻地思考政治,透视政治,穿越政治,在入世中追求,在出世中消解,最终有意或无意地实现自己的艺术人生。
中西比较诗学的空间维度:以海德格尔和陶渊明为例
作者: 武亚楠  来源:湖北民族学院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空间理论  方法论  空间诗学  存在  家园 
描述:时间和空间本是人类探索的两个具有终极意义的话题。现代社会中,无论哲学、美学、文学等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都有对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探讨,空间也是中西诗学视界中探讨理论交流的一个有力维度。作为个体的人,时刻离不开空间与时间,人类文化的异质同构性,才有今天的比较诗学,作为中西方文化与文论交流的使者,比较诗学站
全文:时间和空间本是人类探索的两个具有终极意义的话题。现代社会中,无论哲学、美学、文学等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都有对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探讨,空间也是中西诗学视界中探讨理论交流的一个有力维度。作为个体的人,时刻离不开空间与时间,人类文化的异质同构性,才有今天的比较诗学,作为中西方文化与文论交流的使者,比较诗学站在不同的空间视域进行文化的多元建构,是其跨语言、跨国界、跨文化、跨民族的属性使然。除了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共有三章第一章是对空间及其概念的阐述,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浏览空间的发展历程、空间理论的来源和诞生背景,经过对空间三种类型的铺陈介绍,探讨巴什拉的作品《空间诗学》,通过对巴什拉该作品家宅的解读,为下文提供理论依据,以此引入中西方文学理论共同的话题。第二章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对诗歌所体现的空间特征进行论证和概括,指出中西方诗学传统的空间性特征。既然空间性是诗歌必不可少的条件,且中西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大体分为“双向阐发法”、“范畴研究法”、“文化模子寻根法”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那么以空间为突破口的研究也具有可行性。第三章以海德格尔和陶渊明的“家”的概念为共同点,把海德格尔的人的生存之道与我国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园诗进行映照,通过家的空间感,把二者结合,寻找中西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仍然可以进行对话的方式,是对本文空间诗学的一种理论实践。
陶渊明饮酒诗及其生命意涵之研究
作者: 游显惠  来源:台湾师范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饮酒诗  生命意涵  陶渊明 
描述:古人云:「唯有飲者留其名」。自古以來的大詩人、大文學家皆愛喝酒,有些人因離鄉在外,思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因而藉酒澆愁;或者因宦途失意、科舉落第而獨自感傷喝悶酒;抑或是「有朋自遠方來」把酒暢談,縱論古今,痛痛快快地喝他三百杯‥‥‥。但有一人,平時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喜歡田園農村生活且愛菊嗜酒,尤其在醉
全文:清流般的詩句,尤其是他的《飲酒詩二十首》當中所表現的意涵。宋代大作家蘇軾在〈與蘇轍書〉裡曾說︰「陶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杜諸人,皆莫及也。」這裡,蘇軾便認為陶潛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