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试论陶渊明的诗意栖居及其现代意义
-
作者:
彭晓芸 来源:暨南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闲趣 崇陶 居 固穷 现代意义 陶渊明 逍遥 诗意栖居
-
描述:陶渊明诗古朴自然的美学风格已经学界反复论述,本文拟从诗人之“居”的角度切入,通过梳理“居”的文化渊源,进而探析陶渊明诗文中“居”的审美意象,呈示出陶渊明糅合儒家“君子固穷”和道家“逍遥”以形成的“闲”的诗意栖居形式。 陶渊明的审美栖居,既有“身体之居”,也就是他的居住美学,又有“心灵之居”,也
-
全文:陶渊明诗古朴自然的美学风格已经学界反复论述,本文拟从诗人之“居”的角度切入,通过梳理“居”的文化渊源,进而探析陶渊明诗文中“居”的审美意象,呈示出陶渊明糅合儒家“君子固穷”和道家“逍遥”以形成的“闲”的诗意栖居形式。 陶渊明的审美栖居,既有“身体之居”,也就是他的居住美学,又有“心灵之居”,也就是他在自然天成的写作风格中,用他的诗,构造了一个供心灵安栖的纯美的世界。纵观渊明诗文,处处流露着一种归之于田园的恬淡气息,诗人对于生命的安置,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这种追求尽管艰辛甚至必然忍受“固穷”之煎熬,但作为诗人的渊明,坚守着一种“诗意栖居”的浪漫情怀,在颠沛流离之中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个诗意“桃源”。这种带着诗意和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的追寻,已经无法用世俗的标准和现世的物化思想去考量,而只能回到诗人的诗文当中,回到诗人心中,在诗、思与语言当中去感悟诗人的存在。“居”这样一种“所在”和“意味”弥漫在整个渊明诗文之中,几乎构成了陶渊明诗文审美旨趣的核心,也构成了笔者重读渊明诗文、解其诗人本性的一把钥匙。 陶渊明作为一个隐士,反复被赞颂的是其隐士精神,其清高旷达的情操和人格。文人崇陶以及仿陶已...
-
在自然的沉思中相遇—陶渊明与梭罗的自然观比较论
-
作者:
王永霞 来源:兰州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然观 梭罗 陶渊明 生态批评
-
描述:本文将陶渊明与梭罗这两位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作家并置,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领域里,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二人的自然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探讨,深入开掘了其中所包含的生态意蕴。全文共分五部分:一、自然美的凝神观照与歌唱。这是陶渊明与梭罗在自然审美趋向上的第一个共同点。但是,细加比较,在趋同中又存
-
全文:的某些本质方面。二、自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伟大存在。这是陶渊明与梭罗在自然审美趋向上的第二个共同点。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认知内容:1、自然是一种独立存在,有自己的运行规律。2、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
-
作者:
饶艳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美学 平淡自然 陶渊明 雄浑悲慨 人生美学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位非常优秀的田园诗人,然而在他所处的年代人们大多只把他当作一位合于雅道的隐士,其人与其诗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全面关注。萧统是第一个关注陶渊明文品与人品的人,但引起的反响并不大。人们真正开始关注陶渊明的诗歌是唐以后的事情,文人们“和陶”、“拟陶”成为一种风尚,在孟浩然、王维、高适
-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位非常优秀的田园诗人,然而在他所处的年代人们大多只把他当作一位合于雅道的隐士,其人与其诗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全面关注。萧统是第一个关注陶渊明文品与人品的人,但引起的反响并不大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事考
-
作者:
杜鹏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口粮 五斗米 俸禄 陶渊明
-
描述: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中的“五斗米”究竟指什么,历来众说不一,“俸禄说”、“五斗米教说”、“食量说”、“泛指引用说”;都值得商榷,本文结合史料与考古发现,认为“五斗米”有可能指的是当时一名男子每月最低标准的食量,而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则包含有自己不会为了活命而放弃自己的节操去曲意逢
-
全文: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中的“五斗米”究竟指什么,历来众说不一,“俸禄说”、“五斗米教说”、“食量说”、“泛指引用说”;都值得商榷,本文结合史料与考古发现,认为“五斗米”有可能指的是当时一名男子每月最低标准的食量,而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则包含有自己不会为了活命而放弃自己的节操去曲意逢迎的意涵。
-
陶渊明觉醒的艺术:古今一盏生命的煤油灯
-
作者:
林汉精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命境界 诗歌模式 诗歌 陶渊明
-
描述:出仕、徘徊、回归形成了陶渊明诗歌的模式。因此掌握徘徊与回归的意识,体会其意函与精神实质,是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的关键所在。无成之悲与归隐之乐老在陶诗中交织、抗衡、争执、谈判,而最终诗人义无反顾,放弃仕途,选择了回归之路。这是一个生命觉醒的过程。生
-
全文:出仕、徘徊、回归形成了陶渊明诗歌的模式。因此掌握徘徊与回归的意识,体会其意函与精神实质,是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的关键所在。无成之悲与归隐之乐老在陶诗中交织、抗衡、争执、谈判,而最终诗人义无反顾,放弃仕途,选择了回归之路。这是一个生命觉醒的过程。生
-
魏晋玄学思想对陶渊明诗歌的影响
-
作者:
王育新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魏晋时期 诗歌 自然任情 陶渊明 委运任化 玄学 审美意象
-
描述:玄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政治急剧动荡和世人对于宇宙和人生更深刻认识的产物。它的兴起是对汉末繁琐空疏的经学和神学的反拨,也打破了一种思想体系长期独尊的局面,援道入儒,兼重思辨和感悟,使玄学以亲切灵动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研读陶渊明的诗作,回顾陶渊明
-
全文:玄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政治急剧动荡和世人对于宇宙和人生更深刻认识的产物。它的兴起是对汉末繁琐空疏的经学和神学的反拨,也打破了一种思想体系长期独尊的局面,援道入儒,兼重思辨和感悟,使玄学以亲切灵动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研读陶渊明的诗作,回顾陶渊明
-
艾米莉·狄金森与陶渊明诗的自然观比较
-
作者:
张娜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生 自然 矛盾 和谐
-
描述:中西方在自然观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中国人认为自然万物是主体的外化,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冥合。西方人在文明进程中强调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感,自然与个体无法达于圆融和谐。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艾米莉·狄金森与陶渊明两位诗人有着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生之旅与解脱之路,他们的共鸣基于相似的生命
-
全文:中西方在自然观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中国人认为自然万物是主体的外化,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冥合。西方人在文明进程中强调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感,自然与个体无法达于圆融和谐。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艾米莉·狄金森与陶渊明两位诗人有着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生之旅与解脱之路,他们的共鸣基于相似的生命体验,看破浮世的纷扰后,都选择隐匿田园,在自然中找到心灵内在的超越。艾米莉·狄金森拒绝宗教对内心的侵蚀,她对生命的本真存有最热切的渴望,对自然、人生与死亡等问题有着清醒而深刻的思考,在自然中寻求当下真实的幸福;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人生的踌躇中选择将人格理想重新建构于自然这个背景之上,实现自我生命的超越。陶诗所体现的逸世高情深刻影响了后代诗人,也在中华文化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篇章。中西方不同的社会风貌及哲学思潮背景之下,狄金森与陶渊明各自选择了不同的人生归途,陶渊明在平淡质朴的自然中获得人生的自在与逍遥,而狄金森在自由灵魂的引领下探寻自然的奥义。他们都有着个体生命关于人生真相的理解,让自我生命与自然坦诚相见,他们朴素平淡的诗文背后有着隽永淳厚的深意,在历史长河中散发历久弥新的魅力,他们在人生之路上不断寻求内在的超越,在自然的土壤里重植生命,在心灵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之中解决生死的矛盾,使真实的生命在自然万物间自在安然。
-
中西比较诗学的空间维度:以海德格尔和陶渊明为例
-
作者:
武亚楠 来源:湖北民族学院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空间理论 方法论 空间诗学 存在 家园
-
描述:时间和空间本是人类探索的两个具有终极意义的话题。现代社会中,无论哲学、美学、文学等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都有对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探讨,空间也是中西诗学视界中探讨理论交流的一个有力维度。作为个体的人,时刻离不开空间与时间,人类文化的异质同构性,才有今天的比较诗学,作为中西方文化与文论交流的使者,比较诗学站
-
全文:时间和空间本是人类探索的两个具有终极意义的话题。现代社会中,无论哲学、美学、文学等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都有对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探讨,空间也是中西诗学视界中探讨理论交流的一个有力维度。作为个体的人,时刻
-
精神生态下的陶渊明研究
-
作者:
杨建生 来源:海南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知音 琴 虚舟 精神生态 陶渊明 死亡
-
描述:随着生态批评理论的建立,文学批评也有了新的批评空间。本文在精神生态学的框架下解读陶渊明的诗文,从中发现陶渊明的精神世界的忧虑,对生命、人生及死亡的价值思考和精神维度。陶渊明的读书与写作是其重要的精神生活内容。读书是获得精神力量的一种方式,写作则是表达精神世界的方式。通过解读《读山海经十三首》发现诗人
-
全文:随着生态批评理论的建立,文学批评也有了新的批评空间。本文在精神生态学的框架下解读陶渊明的诗文,从中发现陶渊明的精神世界的忧虑,对生命、人生及死亡的价值思考和精神维度。陶渊明的读书与写作是其重要的精神生活内容。读书是获得精神力量的一种方式,写作则是表达精神世界的方式。通过解读《读山海经十三首》发现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态度,发掘出诗歌中对时间、空间以及死亡的主题。从这一组诗中可以看到陶渊明的读书选择与旨趣,更可以发现诗人表现出的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态度。由读书生活引申到相关联的弹琴,诗文中涉及到的琴书生活表达的是对知音的寻求,在这一寻求的过程中同样蕴含着对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思考。现实中的知音难遇,于是陶渊明选择在读书中寻找精神上的知音,那些具有高尚品格的古圣先贤便是他可以进行精神交流的知音。“琴”不仅表达了知音之喻,“无弦琴”更应和了陶渊明“会意”读书的态度。陶渊明深刻的体悟到了生命的存在意义,并真实的面对自己选择的“固穷”生活。这些也是他在阅读中获得的精神支持。在解读《形影神》、《挽歌辞》《自祭文》等关于生命与死亡的主题的诗文中,进一步看到他对待人生的真实而自然的态度,完成对陶渊明精神世界的初步探索。最后用“虚舟”这一意象,表达诗人独立自由的精神世界。
-
回归自然——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
-
作者:
王能胜 来源:暨南大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回归自然 生命意识“惠和千里”“质性自然”意志自由
-
描述:魏晋是人的生命意识觉醒的时期。本文试图从政治理想(“惠和千里”)和人格理想(“质性自然”)两方面揭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自由”既有人格的意义,也含有为实现目标而确证自我力量的意志的自由。在陶
-
全文:魏晋是人的生命意识觉醒的时期。本文试图从政治理想(“惠和千里”)和人格理想(“质性自然”)两方面揭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自由”既有人格的意义,也含有为实现目标而确证自我力量的意志的自由。在陶
上页
1
2
3
...
5
6
7
...
11
12
13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