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从俗士之心到圣人之境——玄学背景下的陶渊明
作者: 于雪芳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圣人之境  陶渊明  玄言诗  玄学  俗士之心 
描述:东晋一朝,玄学盛行,玄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陶渊明作为东晋的一位文学家,不免受到玄学的影响,但他不同于一般的玄学之士,他达到了玄学之士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圣人之境,成为了玄学的真正实践者。本文以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为主要论述对象,论述在玄学的影响下,陶渊明如何达到玄学的理想境
全文:东晋一朝,玄学盛行,玄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陶渊明作为东晋的一位文学家,不免受到玄学的影响,但他不同于一般的玄学之士,他达到了玄学之士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圣人之境,成为了玄学的真正实践者。本文以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为主要论述对象,论述在玄学的影响下,陶渊明如何达到玄学的理想境界——圣人之境,成为一个玄学的真正实践者,并探讨了陶诗对玄言诗的继承与超越,力求对陶渊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全文共由四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先界定了俗士之心与圣人之境的含义。俗士指东晋玄学之士,东晋玄学之士一边功名利禄,一边追求通过悟道获得心灵自由、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的精神生活。圣人是指人生的理想人格。圣人之境就是人的内在精神修养和外在言行举止都升华到一个高于常人的境界,而且有这种境界的人格,就是人生的理想人格。本文的“圣人”是东晋士人的理想人格,“圣人之境”就是东晋理想人格达到的境界。 第一章着重从人生经历分析陶渊明的超凡入圣。陶渊明独特的人生经历,使他能超越一般的玄学之士,成为玄学的真正实践者,达到圣人之境。首先分析了陶渊明青年时代受到经学和玄学的影响。其次分析了陶渊明的仕宦经历。他出仕五次,屡仕屡辞。先辈显赫的功迹和传统的儒家教育使他怀着强烈的救世理想而出仕,黑暗的社会与他的政治理想不合,心向自然且不愿同流合污,使他最终对仕途绝望,回归了田园。第三节分析了陶渊明超越一般士人达到了圣人之境。他完全与仕途断绝,隐居于家乡,躬耕于田园,将自身存在与自然融为一体,将自己的全部行为同化于自然之中,将老庄及玄学追求的顺应自然从思想转化为生活实践,将庄子的凝神静虑转化为日常劳作,在平凡的劳动中体验自然的生命律动。 第二章着重分析他归田后独特的生活方式。他独特的生活方式,使他不但能保持独立的个性,内心和谐,而且能与大自然、社会、周围的人保持和谐。陶渊明以自己的个性,吸取了道家和儒家两家精神中与自己追求相契合的成份,并用生命进行了成功实践,成为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个性。在精神上,既有深谙道家精神而获得心灵解脱的自由,还有屡践儒家道德规范、保持自我高洁节操而获得的精神充实感。在生活中,既有士人高雅的生活情趣,读书、弹琴、饮酒、赋诗、登高、交游,又有儒家的天伦之乐,邻里之和,朋友之友。达到了儒道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东晋士人理想的人格境界。 第三章着重分析陶渊明对玄言诗的继承和超越。首先分析了玄言诗的基本特点:体悟玄理。其次分析了玄学对陶渊明诗文的影响。陶渊明受当时玄学的影响,诗集中有许多谈论哲理的诗,除像《形影神》这样直接谈论哲理的诗外,其他诗大都也包含哲理的意蕴,而所表现的哲学命题,所使用的哲学词汇,有的甚至连诗的风貌都与玄言诗并无大异。但陶诗又与一般的玄言诗人不一样,他是把老庄精神转化为一种人生态度,在躬耕中体悟大道的人,他是站在哲理的高度观察人生,并把人生体验上升为哲理,因此,他能将哲理化入日常生活,化入日常景物,将情景事理巧妙融为一体,且恢复了汉魏古诗的兴寄抒怀的传统。
宋词与陶渊明
作者: 王慧刚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审美风貌  内容题材  陶渊明  宋词 
描述: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陶渊明对后世的文人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宋代达到了高峰,对于宋人来讲,可以说,人人心中有一个陶渊明存在。从文学作品来看,陶渊明首先影响到宋人诗歌的创作,进而影响到词里。由于陶渊明对宋人诗歌的影响已得到较多的关注,本文拟选取相对较为薄弱的宋词加以研究。本文首先分
全文: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陶渊明对后世的文人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宋代达到了高峰,对于宋人来讲,可以说,人人心中有一个陶渊明存在。从文学作品来看,陶渊明首先影响到宋人诗歌的创作,进而影响到词里。由于陶渊明对宋人诗歌的影响已得到较多的关注,本文拟选取相对较为薄弱的宋词加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两宋词人接受陶渊明的背景,进而从宋词的内容题材和审美风貌两方面来论述陶渊明对宋词的影响作用,最后再通过个案分析以求研究更加细致深入。 本文分为四章,大略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分析两宋词人接受陶渊明的背景,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是政治背景,两宋词人在接受陶渊明、走近陶渊明之前大多经历了政治上的搏弈与动荡,而宋代的政治事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两宋党争和两宋灭亡。通过具体分析,可以看到,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改变了词人的心态,从而转向并加深对陶渊明的接受,以寻求精神的慰藉。其次是社会文化背景,宋代文人大多出身平民,崇尚平淡,身份阶层以及审美趣味的相似使得宋人更容易对陶渊明产生认同,同时宋代隐逸文化以及闲适之风的盛行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第二章主要分析陶渊明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影响。具体来讲,本章分隐逸词、闲适词、祝寿词、节序词、咏物词等五节展开论述。陶渊明的隐逸诗人身份以及《归去来兮辞》中所展现的“归去”思想,包括《桃花源记》等都对隐逸词的创作有所影响;陶渊明注重闲情,有饮酒、琴书、园林之好,这也是宋人闲暇时的休闲方式以及闲适词的表现内容。陶渊明还注重养生,喜爱菊花,并服食菊花及菊花酒,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长生意识、享乐意识等也影响到了祝寿词、重阳词、咏菊词的创作。通过这五节的论述,就可以看到陶渊明对宋词的影响关系。 第三章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陶渊明对宋词审美风貌的影响。受陶渊明影响的这些作品不仅在题材上有别于传统的相思、恋情、闺怨等,而且在风格审美上也有所不同。本章从三个方面,即清、淡、雅展开论述。陶渊明不但以他清高的人格影响了两宋词人,还开辟了宋词全新的审美世界,那就是田园山水风光,这些都对宋词的“清”之美产生了影响。另外,陶渊明恬淡的情怀以及风雅的志趣反映到词作中,同样也使得词变得清淡、雅致了。可以说,正是因为陶渊明的影响,使得宋词的审美风貌更加的丰富多样。 第四章主要是个案分析。拟选取一些词人加以重点论述,选取原则上,要求词人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这样的考虑下,本章选取苏轼、辛弃疾、张炎三人加以分析,从时代上,他们分属于北宋中后期、南宋中期,以及宋亡后三个阶段,从身份上,又代表着文士、志士以及遗民三个方面。通过他们三人的考察,就大略可以了解到两宋词人接受陶渊明影响的概况。通过以上论述,本文认为:陶渊明对两宋词人以及宋词的创作有很重要的影响。从词人来看,陶渊明是他们抒发闲情逸致时的学习榜样,是他们身处失意时的精神食粮,更是他们在面对磨难时的人格力量。从宋词来看,受陶渊明影响的这些作品扩大了宋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宋词的题材内容,丰富了宋词的审美趣味,虽然这些作品没有传统的婉约、豪放词那样抢眼,但它们同样是宋词多彩光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陶渊明的生命多重存在及其诗歌艺术的多样性
作者: 段幼平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重性  陶渊明  生命存在  自然主义  诗歌艺术 
描述:陶渊明最早是通过隐逸和诗文创作两种生命存在方式被后世接受的,人们赞叹、钦羡他真朴远寄、廉深简约的隐逸品格,将之视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学习模仿他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将之所开创的田园诗歌视为诗歌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正是这种认识定势,使我们忽略了陶渊明身处魏晋生命思潮中,通过从政和哲学思考这两
全文:陶渊明最早是通过隐逸和诗文创作两种生命存在方式被后世接受的,人们赞叹、钦羡他真朴远寄、廉深简约的隐逸品格,将之视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学习模仿他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将之所开创的田园诗歌视为诗歌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正是这种认识定势,使我们忽略了陶渊明身处魏晋生命思潮中,通过从政和哲学思考这两种生命存在方式带给我们的认识价值。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熏陶、仕宦家庭的耳濡目染、魏晋政治风云的影响和寒士阶层渴望融入主流社会的心理都使陶渊明在本性和政局间艰难徘徊,所以对陶渊明从政生命存在方式的重新解读可以让我们对其有更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魏晋士人对生命本原、生命价值和生存方式的思考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观是在先秦朴素唯物论自然观、汉代天人合一自然观和魏晋玄学自然观的基础上,融合了儒、道、佛以及玄学等各家思想的精华,所形成的当时最完善、最务实的哲学观。在这种哲学思想观照下,陶渊明对生命、自然、贫富、劳动、社会发展都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所以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当之无愧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与众不同的是陶渊明是用行为和诗文的形式来表达他的哲学观点。参政、隐逸、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这四种生命存在方式是我们对陶渊明最真实、最全面的认识,而这也正是以往研究者所没有关注到的。 文学即人学。陶渊明的多重生命存在方式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其诗文创作的多样化特点。他的参政经历使其诗歌中有了政治和官宦行役主题、他的归隐为田园、农耕、闲适和饮酒主题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他的哲学思考使他诗歌中的哲理性特别强、他的文学家身份则让他将生活艺术化、诗意化了。无论他的诗歌风格是平淡自然、慷慨豪迈、凄恻婉约还是绮丽,无不展现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陶渊明是一个诗歌艺术的革新者,他不愿意遵循当世浮华绮艳、繁缛雕琢的创作方式,而是有意识的通过看似平淡、毫无修饰的“田家语”来表现简单的田园生活,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对人生最朴素的理解,真正实现了语言的回归“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诗就不讲究技巧,苏轼说得好,陶诗是“外枯而中膏”、“癯而实腴”,他注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过情、景、事、理的交融和典故、意象、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以及平淡自然、寄托含蓄、典丽清靡、诙谐幽默等多种语言风格的交织、点染,使其诗文呈现出绚烂多姿的艺术特色。所以陶渊明虽然“寂寞身后事”,但他的诗文创作的多样性却成就了他“千秋万岁名”。
上页 1 2 3 ... 6 7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