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及比较
-
作者:
罗小虎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谢灵运 诗歌 陶渊明 风格
-
描述:陶渊明、谢灵运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本文主要从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入手,研究陶谢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以期把握风格形成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加深对陶谢诗歌的理解。本文试图从文学史的角度前后纵向的分析比较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形成的内因和外因;从美学、文艺心理学及风格学的角度对他们的诗
-
全文:论述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形成的外因。分析研究了陶渊明、谢灵运的诗歌对诗歌传统的借鉴,主要分析了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风、游仙诗和玄言诗风格的关系。认为在历史的土壤中陶渊明
-
《贫穷问答歌》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比较研究
-
作者:
高香玲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山上忆良 贫穷问答歌 陶渊明 咏贫士七首
-
描述:《贫穷问答歌》是奈良歌人山上忆良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以贫穷为主题,生动描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在风月恋歌盛行的万叶时代,《贫穷问答歌》显示出了与其他和歌迥然不同的显著特征,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而《咏贫士》七首创作于陶渊明归隐晚期(426年)。诗中,作者描述了归隐后生活的窘困,并借此表达
-
全文:《贫穷问答歌》是奈良歌人山上忆良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以贫穷为主题,生动描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在风月恋歌盛行的万叶时代,《贫穷问答歌》显示出了与其他和歌迥然不同的显著特征,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而《咏贫士》七首创作于陶渊明归隐晚期(426年)。诗中,作者描述了归隐后生活的窘困,并借此表达了自己以贫傲世、固穷守志、坚决维护贫者尊严的人生态度。同时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固穷守志”这一新主题。在日本文学史上,以咏贫为主题的作品并不多见。而在我国,咏贫却是我国东汉以来诗文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因此,《万叶集》研究者认为《贫穷问答歌》的咏贫主题是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并就中国古典文学与《贫穷问答歌》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土屋文明指出《贫穷问答歌》和束皙《贫家赋》在语言表达上有多处的相似,认为《贫穷问答歌》是“对汉文学的直接模仿”。而小岛宪之和辰巳正明则认为《贫穷问答歌》在问答形式的选择上与杨雄《逐贫赋》颇为相似。此外,菊池英夫、山口博等研究者则将目光投向敦煌出土的《王梵志诗集》,认为《贫穷问答歌》与《王梵志诗集》中《贫穷田舍汉》一诗无论是在主题还是形式、表达上都极为相似,《贫穷田舍汉》才是《贫穷问答歌》的影响之源。而中西进、小岛宪之、西乡信纲、杉本行夫等通过二者在遣词用句、主题选择、人物设置等方面的相似研究认为,《贫穷问答歌》是在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影响下创作的。对此,大矢根次郎、吉川幸次郎、黑川洋一则从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差异等方面出发,认为《陶渊明集》在当时的日本并不存在,并且二者虽然都属于咏贫类型诗作,但表达思想差异很大,从而否定了前述观点。本文中,笔者从比较文学角度出发,整体上考察作家的人生时代背景,并从作品的选词用字、人物设置、主题、艺术手法及行文结构、表达思想等各方面入手,对《贫穷问答歌》和《咏贫士》七首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得出《贫穷问答歌》与《咏贫士》七首作为咏贫文学作品,确实在遣词用句、主题选择、人物设置上有其相似之处,但是这是两者在选择同一个咏贫主题的前提下的相似,是表面的相似。中国其他咏贫文学中也可以见到这些相似,因此并不能因此判断《咏贫士》七首是《贫穷问答歌》的影响来源。此外,《贫穷问答歌》采用独特的问答形式、表达直抒胸臆,临场感十足。这与《咏贫士》结构上采用组诗的巧妙衔接以及表达采用隐喻等手法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两作品的表达思想差距很大。一个是反应社会现实之作,一个更多的是自身情感的宣泄。因此,笔者认为,《贫穷问答歌》中虽然可以看出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痕迹,但是,其影响来源并不确定。可能是某一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也可能是若干文学作品整体影响的结果。此外,《贫穷问答歌》结构形式独特,表达思想深刻,艺术手法采用山上忆良惯有的写实风格。所以,笔者认为《贫穷问答歌》并不是《咏贫士》的模仿之作。相反,《贫穷问答歌》有着与《咏贫士》七首不同的独特的文学与艺术魅力,是山上忆良在自己的深厚汉文学造诣基础上的独立创作。其一,从作者的人生时代背景来看,作者的社会身份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咏贫的出发点并不相同。《贫穷问答歌》创作于山上忆良出任筑前守之时,国守之职在当时的日本主要是安抚百姓、劝课农桑,同时向上级提出建议。《贫穷问答歌》作于山上忆良离任返京之前,虽然是他对人民疾苦的亲身体验,却也是上达视听,巩固统治的改良建议。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作于其归隐后。此时,陶渊明已经认清了腐朽的政局,明白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因此他的诗作与社会现实无关。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目的是坚定自己在困窘生活状态下的归隐之心,表达固穷守志的人生态度。其二,在遣词用句上,《贫穷问答歌》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虽然有十几处相似,但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种相似并不偶然,在其他中国咏贫作品中,这种相似并不少见。既然两者选择同一主题,选用语言相似就在所难免,所以不能因此就判定山上忆良对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借鉴关系。其三,在人物设置上,《贫穷问答歌》的“问”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都设定了饥寒交迫的场景下的贫士形象。这点十分相似。然而,《贫穷问答歌》采用“问答”的形式,在“答”中,山上忆良塑造了生活更为凄惨的农夫形象,且其重点在后者,即农夫的描写上,贫士形象在此是为了更有层次的突出后者。因此,此处的贫士形象虽然相似,其设定目的却不相同。其四,在咏贫主题上,两者都一致的以贫苦生活为描述对象。咏贫主题在日本极为罕见。因此,山上忆良在咏贫主题的选择上,受中国文学影响的可能性确实很大。然而,陶渊明的贫穷生活描述只是涉及《咏贫士》组诗中的少部分诗作,组诗整体是言志而不是咏贫,因此,《贫穷问答歌》主题选择来源于《咏贫士》七首的说法缺少依据。其五,《贫穷问答歌》与《咏贫士》七首表达的思想完全不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贫士虽然生活窘迫,却不是如魏晋诗人一样的哭穷,而是“安贫乐道”与“君子固穷”观念的形象化,为的是表现作者的个人人生观念。而《贫穷问答歌》对贫困生活的描述则是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统治阶级的控诉,代表的是对广大的贫苦百姓的同情。其六,在艺术手法上,山上忆良《贫穷问答歌》采用写实手法,通过对话的形式和直接的情景描绘文士与农民的生活状况。而《咏贫士》七首则多用隐喻,表达作者知音不存、壮志不展、隐居以守志的无奈。其次,在结构上,《贫穷问答歌》采用问答形式,一问一答附上反歌,层层递进。而《咏贫士》七首组诗形式,衔接灵巧,别具一格。综上所述,《贫穷问答歌》与陶渊明《咏贫士》七首虽然存在先行研究中学者指出的遣词用字、主题选择、人物设置上的相似,却不是对《咏贫士》七首简单的借鉴。这些相似只是表面的相似,是中国咏贫作品中常见的相似。不能由此片面的肯定《咏贫士》七首对《贫穷问答歌》的影响关系。在行文结构、艺术手法、表达思想上,《贫穷问答歌》有着与《咏贫士》七首迥然不同的鲜明特征。因此,笔者认为,《贫穷问答歌》是山上忆良基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之作,有着其独特的思想与艺术内涵,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