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6458)
报纸(942)
图书(482)
学位论文(234)
会议论文(58)
诗文作品(23)
新闻(22)
视频(18)
图片(3)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7232)
人物生平 (942)
作品著述 (33)
影音制品 (18)
缅怀纪念 (12)
珍贵图片 (3)
按年份分组
2017(192)
2016(479)
2015(495)
2014(480)
2013(550)
2011(551)
2007(357)
2006(269)
2005(210)
2004(201)
2003(199)
2001(142)
2000(130)
1998(129)
1997(113)
1996(94)
1994(93)
1993(70)
1985(94)
1983(55)
1979(15)
1978(26)
1970(1)
1956(9)
1940(1)
1936(9)
1931(3)
1929(2)
1916(2)
1915(2)
按来源分组
九江师专学报(131)
-1(121)
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95)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82)
北京:中华书局(37)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2)
商务印书馆(15)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0)
陕西师范大学(9)
飞天(9)
北京:文津出版社(8)
固原师专学报(7)
北京:线装书局(6)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5)
华南师范大学(5)
长沙:岳麓书社(4)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届年会暨“文学理论研究与中国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1)
北京:作家出版社(1)
朝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
北京:京华出版社(1)
三通书局(1)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1)
新京报(1)
香港文文出版社(1)
哲学与文化(1)
相关搜索词
一个90后眼中的陶渊明
作者:暂无 来源:齐鲁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王斐对于不少90后而言,说起陶渊明,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恐怕是初中语文课本《五柳先生传》插图里那位衣衫褴褛、抱壶醉饮的先生,抑或吟几句他老人家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已忘言……一届届高考生们早已将其烂熟于心。而他那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贵精神,也常常被平庸之人在考场作文中赞美一
全文:□王斐对于不少90后而言,说起陶渊明,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恐怕是初中语文课本《五柳先生传》插图里那位衣衫褴褛、抱壶醉饮的先生,抑或吟几句他老人家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已忘言……一届届高考生们早已将其烂熟于心。而他那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贵精神,也常常被平庸之人在考场作文中赞美一
陶渊明》采菊东篱归故里
作者:暂无 来源:长江周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反映本土历史文化名人的30电视连续剧金秋投拍《陶渊明》采菊东篱归故里本刊记者周慧超陶渊明,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时常让九江人牵挂的传奇人物,他没有红袖添香、没有快意江湖、没有曲折离奇,他有的
全文:反映本土历史文化名人的30电视连续剧金秋投拍《陶渊明》采菊东篱归故里本刊记者周慧超陶渊明,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时常让九江人牵挂的传奇人物,他没有红袖添香、没有快意江湖、没有曲折离奇,他有的
生态批评:路径与突破——鲁枢元《陶渊明的幽灵》及其
作者: 吴秉杰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生态批评在今天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批评,缺少从主体、我们自身的角度去考虑。对于生态的关怀与对生态问题的认识颠覆了多少年来已习惯的概念:“进步”、现代性、“文明”的含义,一切都已在生态危机面前被重新审视,但这种与大自然达成和解的要求似乎还没有发展到各个领域,譬如,文艺领域。生态问题自然是一个现实问题,但它
全文:生态批评在今天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批评,缺少从主体、我们自身的角度去考虑。对于生态的关怀与对生态问题的认识颠覆了多少年来已习惯的概念:“进步”、现代性、“文明”的含义,一切都已在生态危机面前被重新审视,但这种与大自然达成和解的要求似乎还没有发展到各个领域,譬如,文艺领域。生态问题自然是一个现实问题,但它
陶渊明学术研讨会在宜丰举行
作者: 兆明  来源:信息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宜春讯记者陈国菊报道:日前,陶渊明学术研讨会在宜丰县举行。来自北京、广州、九江等地的陶学研究专家和学者对最新的陶渊明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研讨。该次研讨会围绕着陶渊明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人格及其影响、传统隐逸文化及其在当代的意义等内容举行了研讨。学者们一致认为:陶渊明作为我国东晋时代的一位伟大的
全文:本报宜春讯记者陈国菊报道:日前,陶渊明学术研讨会在宜丰县举行。来自北京、广州、九江等地的陶学研究专家和学者对最新的陶渊明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研讨。该次研讨会围绕着陶渊明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人格及其影响、传统隐逸文化及其在当代的意义等内容举行了研讨。学者们一致认为:陶渊明作为我国东晋时代的一位伟大的
“闲情”不闲——重读陶渊明《闲情赋》
作者: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陶渊明的作品中,《闲情赋》是色彩艳丽而且有点怪异的一篇,鲁迅先生将它的主题归结为“既取民间《子夜歌》意,而又拒以圣道”(《·选本》)。他又说:被选家录取了《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被论客
全文:陶渊明的作品中,《闲情赋》是色彩艳丽而且有点怪异的一篇,鲁迅先生将它的主题归结为“既取民间《子夜歌》意,而又拒以圣道”(《·选本》)。他又说:被选家录取了《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被论客
说说陶渊明的仕与隐
作者: 李涛  来源:南国早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李涛(南宁)朱光潜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见朱光潜《陶渊明》)可见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欧阳修评价他的作品,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卷五引)真正认识到陶渊明文学成就的是昭明太子萧统,他把陶渊明的多首诗篇选入
全文:李涛(南宁)朱光潜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见朱光潜《陶渊明》)可见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欧阳修评价他的作品,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卷五引)真正认识到陶渊明文学成就的是昭明太子萧统,他把陶渊明的多首诗篇选入
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作者:暂无 来源:太仓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李涛(南宁)朱光潜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见朱光潜《陶渊明》)可见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欧阳修评价他的作品,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卷五引)真正认识到陶渊明文学成就的是昭明太子萧统,他把陶渊明的多首诗篇选入
全文:李涛(南宁)朱光潜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见朱光潜《陶渊明》)可见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欧阳修评价他的作品,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卷五引)真正认识到陶渊明文学成就的是昭明太子萧统,他把陶渊明的多首诗篇选入
就做“都市陶渊明”亦无妨
作者:暂无 来源:城市导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玉重阳/文从学《爱莲说》那会儿起,陶渊明就作为一个高洁而遥远的隐士代表形象扎根我们心中,至于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然可能这一辈子都没有可能去实践一番,但经过中考高考期中期末的轮回,至少能有个“眼到,心到,口到”的脸熟感。尽管自己未必会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强硬和继而选择归隐山林的勇气,
全文:玉重阳/文从学《爱莲说》那会儿起,陶渊明就作为一个高洁而遥远的隐士代表形象扎根我们心中,至于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然可能这一辈子都没有可能去实践一番,但经过中考高考期中期末的轮回,至少能有个“眼到,心到,口到”的脸熟感。尽管自己未必会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强硬和继而选择归隐山林的勇气,
认识陶渊明
作者: 杨珂昱  来源:西安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昭明太子萧统曾在《陶渊明序》中这样评价陶潜的诗文:“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这是对其文学造诣的极高赞美。以至后人,每每谈到渊明之诗风,皆赞其豪放旷达、明快爽朗的风格,夸其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人格,颂其“横素波而榜流,干青云而直上”的气概。在人们心中,陶渊明总是那个归隐山中一脸淡然
全文:昭明太子萧统曾在《陶渊明序》中这样评价陶潜的诗文:“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这是对其文学造诣的极高赞美。以至后人,每每谈到渊明之诗风,皆赞其豪放旷达、明快爽朗的风格,夸其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人格,颂其“横素波而榜流,干青云而直上”的气概。在人们心中,陶渊明总是那个归隐山中一脸淡然
在有所不为这一方面,陶渊明做到了;但在有所为的另一方面,则未知何所止泊
作者: 刀尔登  来源:新快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如此爱山,如此爱水,止于观赏,对满目的松师石友,竟从不曾发生知识的兴趣,是件奇怪的事。没有一个人想到事实的索,没有一个人去建立新知的体系。天天混迹在自然界中,对自然的运行,毫无体察,一点儿也不觉得有什么惭愧。人人如此,代代如此,一直到两千年后,才出了一位徐霞客。在陶渊明,已经觉到精神的孤云无依。天
全文:如此爱山,如此爱水,止于观赏,对满目的松师石友,竟从不曾发生知识的兴趣,是件奇怪的事。没有一个人想到事实的索,没有一个人去建立新知的体系。天天混迹在自然界中,对自然的运行,毫无体察,一点儿也不觉得有什么惭愧。人人如此,代代如此,一直到两千年后,才出了一位徐霞客。在陶渊明,已经觉到精神的孤云无依。天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