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诗意人生的实现及其美学意义
作者: 姜春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生命  诗意  痛感  美学意义  边缘化  地缘特征 
描述:诗意,源于海德格尔的阐释,涉及个体生命的心理,渗透精神生命主体的行为各个方面。本文所说的诗意,是审美主体心理机能的痛感呈现,他是与个体生命的心灵和人生境界息息相关的,因而,只有对诗人陶渊明的文化心灵与诗性彰显进行更为全面的剖析,才能更好的理解与把握诗人精神生命中所散发出来的特有诗意韵味。 魏晋以来的
全文:后的蜕变,诗人也曾经于官场与自我之间有所迷失,但的悲哀惆怅源于斯,他的快乐超脱源于斯,但是现实并没能左右诗人,在进退出处的困顿中,诗人洞见了内心的渴望,诗意在这样的窘迫中滋生、蔓延、最终达成,这是诗人
浅述陶渊明的无神论思想
作者: 王玲华  来源:无锡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五柳先生”  神不灭论  “形”  中国文学史  陶渊明诗歌  长生不死  陶渊明  人格神  无神论思想  神学目的论 
描述:一提起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我们马上会联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后又改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因宅旁有五棵柳树,故自号“五柳先生”,41岁时曾任彭泽令(今江西彭泽县西),后人也称他“陶彭泽”或“陶令”.63岁逝世,谥号“靖节
全文:,我们说是难能可贵的.本文即就陶渊明无神论思想的某些表现及其形成原因作一简要论述,以求教于广大同仁.一、对神学目的论的否定所谓神学目的论,就是宗教迷信用以证明神存在的一种流行的理论.肯定人格神的天的存在,认为天有目的意志,能赏善罚恶,这是一切世俗迷信的基础.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是如何认为的呢?他在《自
陶渊明戏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
作者: 李剑锋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意义  戏剧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被写入戏剧最早在南宋,几乎与戏剧的兴起同步。元代涉及陶渊明的戏至少有尚仲贤、王子一等人的五种,隐士陶渊明及其所创造的桃源开始以戏剧舞台的形象亮相。明代敷衍与陶相关的戏剧至少有十一种,其中的陶渊明形象在傲节自守外又略显高逸空幻。清人关于陶渊明的戏剧至少有十一种,尤侗《桃花源》等戏剧凸显了陶渊明与
全文:的高洁自守的陶渊明形象是传统文化理想的一种审美投射,是知识阶层灵魂净化的形象诉求;桃源题材的陶渊明戏既是个人渴望超脱现实束缚的梦幻,也是民族迈向理想的心理动力;如果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陶渊明戏必将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
浅谈陶渊明诗作的隐逸风格
作者: 文菲  来源:东京文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隐逸风格  陶渊明  田园诗 
描述: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陶渊明,其隐逸诗风影响深远.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有名的隐逸诗人,他的归隐田园诗成就了他的"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赞誉.在晋宋交替的动荡年代.诗人曾立志报国,却最终为现实所迫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人格、生活和思想理念等都对他的隐逸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全文:为现实所迫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人格、生活和思想理念等都对他的隐逸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在剖析诗人平静悠闲的乡野生活时,更应该赞美的是诗人那超脱同时代诗人的隐逸气质.
陶渊明诗文中的儒佛道思想
作者: 金周淳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道教  陶渊明  儒家  精华 
描述:陶渊明生活在玄学、佛学盛行的时代 ,但其思想仍以儒家为本 ,同时也接受了老庄与佛教的影响。在他的诗文中 ,可以体味到儒家的浩然正气与安贫乐道 ,道家的避世隐遁与生寄死归 ,佛家的无常空幻与无我忘物。他受儒教的影响 ,具有严格的律己精神和浓厚的伦理观念 ,却又丝毫不受繁复的礼教的束缚 ;他具备道家消遥
全文:。他受儒教的影响 ,具有严格的律己精神和浓厚的伦理观念 ,却又丝毫不受繁复的礼教的束缚 ;他具备道家消遥旷达的人生态度 ,但却不放荡不羁与傲慢无礼 ;他领悟到了佛对人生的无我解脱 ,却一点也不坠入空虚。他的这种独特的思想与生活态度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精华 ,形成了一种高尚而超脱的人生境界
何为“大隐”——析阮籍、嵇康、陶渊明之隐逸
作者: 董淑梅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陶渊明  隐逸  嵇康  阮籍 
描述:中国魏晋时期政权不稳,朝代更替频仍,玄学老庄之学大盛,知识分子个性生命意识觉醒,他们鄙弃传统的束缚人性自由的儒家道德规范,甘愿退避名利场选择隐逸生活。阮籍隐于朝、嵇康隐于市而陶渊明隐于林。相比较而言,阮籍隐于朝市最接近于权贵的生活方式,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与当权者有着诸多年连,受到庇护的同时威逼也同样
全文:,需要时时处处谨遵“谨慎”的处事原则,个性自由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并最终获罪被斩;只有陶渊明远离官场杂事,归隐山林,身心和谐地融入自然之中,达到了精神上的超脱。所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于山林的方式才堪称为“大隐”。
琴之妙趣,心明足矣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作者: 王笑微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魏晋贤士陶渊明的诗文随世而传。在他提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观点后,随之而来的是对其观点产生、形成、正确与否的猜测和认知。本文以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为历史背景,以陶渊明不被世俗所困、规避于尘世的性格情操,及其他所作“清琴横床、浊酒半壶”、“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等诗文
全文:的性格情操,及其他所作“清琴横床、浊酒半壶”、“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等诗文为依据,推断出陶氏“解音”,且他不否定音声,而追求超脱于“弦上声”的心境。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
陶渊明“桃花源”故事诞生的文化阐释
作者: 孙晨  来源:暨南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末日”论  道教  陶渊明  净土思想  “桃花源”故事  传说 
描述:陶渊明的传世佳作《桃花源记》(并诗),历来的旧本陶集,皆是记与诗并存的形式。《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即“桃花源”,反映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是一篇具有乌托邦色彩的文章。这篇文章产生于晋亡之后。魏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战乱不断,社稷凋敝给那个时代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儒”、“道”两
全文:的来生或者是羽化成仙。这给了创世型宗教极好的温床。加上汉魏以来的思想解放,“固守一经”的僵化学风、士风和文风已经被打破,好奇尚博之风兴盛。这些时代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陶渊明的心灵和他的生活;诗人在出仕和归隐间几度挣扎,最终还是将自己放归到田园中去,“桃花源”故事也由此产生。
艾米莉·狄金森与陶渊明诗的自然观比较
作者: 张娜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生  自然  矛盾  和谐 
描述:中西方在自然观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中国人认为自然万物是主体的外化,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冥合。西方人在文明进程中强调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感,自然与个体无法达于圆融和谐。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艾米莉·狄金森与陶渊明两位诗人有着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生之旅与解脱之路,他们的共鸣基于相似的生命
全文:文化背景之下,艾米莉·狄金森与陶渊明两位诗人有着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生之旅与解脱之路,他们的共鸣基于相似的生命体验,看破浮世的纷扰后,都选择隐匿田园,在自然中找到心灵内在的超越。艾米莉·狄金森拒绝宗教对内
论陶渊明此生追寻之梦
作者: 刘纯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田园  桃花源  仕途    陶渊明 
描述:本文将陶渊明一生的追寻之梦分为三个阶段,并力图探究陶渊明人生三个阶段不同的梦(一)梦中的仕途圣殿,儒家大济天下的思想,家族曾祖父陶侃的光荣事迹以及家庭的责任共同促使了他对仕途梦的追寻,在仕途上,陶渊明出仕五次,五次还乡,每次他都在等待明主,希望能在一个恰当的政治机遇时期实现他的仕途梦。(二)田园飞还
全文:宗教,为其解忧,他真实地存在于田园中,用最简单的言语描写着最朴实无华的生活,却让后来人感叹,因为这朴实的诗句中透出了强大的人格魅力,陶渊明幻想进入桃花源梦中,在桃花源梦中,没有猛于虎的苛税,没有血腥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