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天生万物 余得为人——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
-
作者:
陈晓芬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陶渊明 自然
-
描述:陶渊明以一生的行为在为生命的意义作注。他感觉出仕是对生命的奴役,短短的仕宦经历充满了生命的挣扎。他把躬耕劳作看作维持自然生命的必须,是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然回归。他关注自然生命终究消亡的结果,这构成其心理的巨大阴影。而他的及时行乐,同样体现出恬淡纯真的生命意趣。
-
全文:陶渊明以一生的行为在为生命的意义作注。他感觉出仕是对生命的奴役,短短的仕宦经历充满了生命的挣扎。他把躬耕劳作看作维持自然生命的必须,是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然回归。他关注自然生命终究消亡的结果,这构成其心理的巨大阴影。而他的及时行乐,同样体现出恬淡纯真的生命意趣。
-
委运大化唯求真——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
作者:
卫绍生 王守国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委运与旷达 任真与求真 任情与本性 人生态度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一生忧道不忧贫,委运大化唯求真是他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出仕兼济天下,退隐独善其身,其深层原因皆出于任情求真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也注定了陶渊明对生死、贫富、贵贱、穷达诸多人生课题,葆有豁达的认识与理解,为人处世一任性情之所好,处处显示出真性情来
-
全文:陶渊明一生忧道不忧贫,委运大化唯求真是他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出仕兼济天下,退隐独善其身,其深层原因皆出于任情求真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也注定了陶渊明对生死、贫富、贵贱、穷达诸多人生课题,葆有豁达的认识与理解,为人处世一任性情之所好,处处显示出真性情来
-
静穆: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论陶渊明的主导人生
-
作者:
王刚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四重内涵 生存方式 静穆
-
描述:由探讨古代文人出仕与隐逸的两种生存方式入手 ,以萧统评陶最为动人的“文如其人”所指引的以文观人为主要考察途径 ,结合陶渊明独特的人生经历 ,笔者认为陶氏的主导人生及其人生理想是将静穆作为其生存方式 ,而静穆人生包含着四重内涵 ,即自然、顺化 ;玄心、洞见 ;平淡、冲和 ;深情、和谐
-
全文:由探讨古代文人出仕与隐逸的两种生存方式入手 ,以萧统评陶最为动人的“文如其人”所指引的以文观人为主要考察途径 ,结合陶渊明独特的人生经历 ,笔者认为陶氏的主导人生及其人生理想是将静穆作为其生存方式 ,而静穆人生包含着四重内涵 ,即自然、顺化 ;玄心、洞见 ;平淡、冲和 ;深情、和谐
-
论陶渊明的隐逸心理空间与诗境构造方式
-
作者:
刘玉珺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心理 隐逸心理 儒道思想 儒家思想 儒道互补 心理状态 心理空间 陶渊明 诗境构造方式 平和冲淡
-
描述:陶渊明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乡农村过着隐居的生活,其间也曾多次断断续续地做过官,自从41岁辞去彭泽令后,便不再出仕。他现存的120余首诗很多是作于归隐以后,并以隐居躬耕生活为题材。他的隐逸的心理
-
全文:陶渊明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乡农村过着隐居的生活,其间也曾多次断断续续地做过官,自从41岁辞去彭泽令后,便不再出仕。他现存的120余首诗很多是作于归隐以后,并以隐居躬耕生活为题材。他的隐逸的心理
-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渊明道德人格与道德思想初探
-
作者:
白正梅 来源:道德与文明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金刚怒目”式 田园生活 道德思想 园田居 陶渊明 道德人格 理想人格 安贫乐道 《桃花源诗并记》 黑暗势力
-
描述: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渊明道德人格与道德思想初探白正梅陶渊明作为古代田园诗体的开创者,在中国诗坛上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出仕归隐,不时引起后世人们的好奇;而他的志行高洁则更为人们所赞叹。倘要论起中国古代士人的人格来,陶渊明恐怕可...
-
全文: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渊明道德人格与道德思想初探白正梅陶渊明作为古代田园诗体的开创者,在中国诗坛上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出仕归隐,不时引起后世人们的好奇;而他的志行高洁则更为人们所赞叹。倘要论起中国古代士人的人格来,陶渊明恐怕可...
-
建构人生的自然——从个性因素看陶渊明之归隐二题
-
作者:
裴登峰 来源:青海师专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人生境界 人生道路 生命意识 自我价值 建构人生 《拟挽歌辞》 个性因素 陶渊明 人生理想
-
描述:建构人生的自然──从个性因素看陶渊明之归隐二题裴登峰自从钟嵘提出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之说后,关于他的出仕与归隐的探究就一直歧异纷呈,仁智互见。概括地说,对陶渊明出佳的基本动因或真实原因的讨论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因家贫,为口腹。二是同其他众多的古代...
-
全文:建构人生的自然──从个性因素看陶渊明之归隐二题裴登峰自从钟嵘提出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之说后,关于他的出仕与归隐的探究就一直歧异纷呈,仁智互见。概括地说,对陶渊明出佳的基本动因或真实原因的讨论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因家贫,为口腹。二是同其他众多的古代...
-
陶渊明觉醒的艺术:古今一盏生命的煤油灯
-
作者:
林汉精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命境界 诗歌模式 诗歌 陶渊明
-
描述:出仕、徘徊、回归形成了陶渊明诗歌的模式。因此掌握徘徊与回归的意识,体会其意函与精神实质,是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的关键所在。无成之悲与归隐之乐老在陶诗中交织、抗衡、争执、谈判,而最终诗人义无反顾,放弃仕途,选择了回归之路。这是一个生命觉醒的过程。生
-
全文:出仕、徘徊、回归形成了陶渊明诗歌的模式。因此掌握徘徊与回归的意识,体会其意函与精神实质,是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的关键所在。无成之悲与归隐之乐老在陶诗中交织、抗衡、争执、谈判,而最终诗人义无反顾,放弃仕途,选择了回归之路。这是一个生命觉醒的过程。生
-
仕隐·生死:陶渊明的心结
-
作者:
李雅玲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仕隐 生死 陶渊明 郭象玄学
-
描述:提到陶渊明,人们心目中便会出现一个飘逸旷达的隐者形象。但陶渊明实际上曾经五次踏入仕途,如此仕隐不定,可见仕隐在他心中是怎样一个纠缠不清的心结了。最初陶渊明是以“心远地自偏”的超越方式来作为自己出仕的理论依据。但是每次踏进仕途他都感到“为人所羁”。因为这种超越方式在理论上虽然十分高妙,真正实现之就困难
-
全文:提到陶渊明,人们心目中便会出现一个飘逸旷达的隐者形象。但陶渊明实际上曾经五次踏入仕途,如此仕隐不定,可见仕隐在他心中是怎样一个纠缠不清的心结了。最初陶渊明是以“心远地自偏”的超越方式来作为自己出仕
-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
作者:
李垚 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情怀 山水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是一位生活在晋代的诗人,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歌有着质朴而自然的特色,满怀着山水情怀。陶渊明经历过五次出仕入仕,但最终也没留在官场,而是过上
-
全文:陶渊明是一位生活在晋代的诗人,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歌有着质朴而自然的特色,满怀着山水情怀。陶渊明经历过五次出仕入仕,但最终也没留在官场,而是过上
-
论儒、道思想对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影响
-
作者:
何捷 来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陶渊明 诗歌创作 儒家
-
描述: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正是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他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对统治阶级有过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理想破灭后,他转而抱持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后来又深受道家安贫乐道、逃避现实思想的影响。在道家思想浸润下,陶渊明创作出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儒、道两家思想贯穿于陶渊
-
全文: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正是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他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对统治阶级有过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理想破灭后,他转而抱持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后来又深受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