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雅派忽悠高手陶渊明
作者: 徐徐清风  来源:女人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忽悠”一词的蹿红流行,跟本山大叔密不可分。本山大叔的小品,让我们油然而生出“数忽悠人物,还看本山”的感慨。但本山大叔的忽悠,说到底也只是俗派忽悠的一个高峰。而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雅派忽悠的高峰,其代表人物就是有桃花控的陶渊明。 本山大叔忽悠的利器,就是拿残疾人逗笑取乐,台上台下的人笑成白痴一片。后
全文:也爱笑,但更看重人的尊严。仅从这方面来说,本山大叔比起人家渊明大叔,那可就差远了。我们且看渊明大叔是如何忽悠的。 渊明大叔当时写了篇博客,比概惫还盖帽,采用的是纪实的手法,写一个打渔郎,在桃花盛开的小溪边,因贪看美景而迷了路,一不小心,就向哥伦布同志学习,发现了一新大陆。
冈村繁之陶渊明及其相关现代性问题:兼评胡晓明《龙舟舵手与陶渊明》
作者: 沙红兵  来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冈村繁  现代性  陶渊明 
描述:在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向以高洁的人格、冲澹的诗风受到普遍推崇。但在日本汉学家冈村繁所著《陶渊明新论》一书里,陶之一生,无论出仕还是隐逸,均属率意任性的极端个人主义,明显缺乏社会协调性。对此论陶新说,国内学者多不以为然,指出其背后隐藏着的现代性叙事逻辑及日本现代公司伦理,有违古代陶渊明之真实
全文:所有立论特别是自身立论的前提,同时将对"真实"的理解由对古代事实的绝对还原的"真"向研究者共同体内相互切磋、形成共识的"真"转变。惟其如此,才能拓展陶渊明研究的的可能性。
论陶渊明的咏史诗及其特征
作者: 马自力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品评标准  史事  田园  隐逸诗人  固穷  陶渊明  癸卯  葛立方  纵浪大化  咏史诗 
描述: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陶渊明可谓身兼多种角色:有人尊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人奉他为“放人”、“逸民”、“第一达磨”,还有人将他推作圣贤之人”、“有志天下者”、“卧龙豪”,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文学现象。从表面上看,他似乎仅仅反映了陶诗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但是,若对渊明历来为人们所忽视的咏史诗
全文:,选择了他们心目中的陶渊明。本文拟对陶渊明的咏史诗进行初步研究,同时探讨批评史上这一文学现象的由来,并对陶诗的总体特征提出一些的看法。
论陶渊明的咏史诗及其特征
作者: 马自力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品评标准  史事  田园  隐逸诗人  固穷  陶渊明  癸卯  葛立方  纵浪大化  咏史诗 
描述: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陶渊明可谓身兼多种角色:有人尊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人奉他为“放人”、“逸民”、“第一达磨”,还有人将他推作圣贤之人”、“有志天下者”、“卧龙豪”,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文学现象。从表面上看,他似乎仅仅反映了陶诗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但是,若对渊明历来为人们所忽视的咏史诗
全文:,选择了他们心目中的陶渊明。本文拟对陶渊明的咏史诗进行初步研究,同时探讨批评史上这一文学现象的由来,并对陶诗的总体特征提出一些的看法。
陶渊明在朝鲜的接受与传播:以《和归去来辞》为中心
作者: 向世俊子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朝鲜  传播  和陶辞  接受 
描述:朝鲜文人和陶是兼具文学接受与文化传播双重意义的现象,和陶诗作与和陶辞赋在这一过程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本文首先通过归纳中国文学史上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相关的论述,总结其在中国古代辞赋史上的地位;然后通过对朝鲜半岛高丽与李朝两个不同时期文人所作“和陶辞”的文本阅读,重点分析朝鲜汉文学对《归去来兮辞》的
全文:朝鲜文人和陶是兼具文学接受与文化传播双重意义的现象,和陶诗作与和陶辞赋在这一过程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本文首先通过归纳中国文学史上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相关的论述,总结其在中国古代辞赋史上的地位;然后通过对朝鲜半岛高丽与李朝两个不同时期文人所作“和陶辞”的文本阅读,重点分析朝鲜汉文学对《归去来兮辞》的接受;最后整体阐述陶渊明诗文、辞赋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以及现代韩国人对陶渊明文学的重视与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单一作品分析法、社会历史研究法、传记文学研究法、相关作品对比分析法等。关于和陶现象的论述,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并未囊括所有陶氏文学,“和陶辞”的研究目前尚属薄弱环节。作为陶渊明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陶辞”这一特殊文体并未受到多少关注。而在海外陶渊明研究中,“和陶辞”亦难与“和陶诗”相较。朝鲜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频繁的政治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接受亦高于周边各国,和陶诗文创作是朝鲜文坛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和陶辞作亦多达四百余篇。但是,韩国学术界对“和陶辞”的研究却同样寥寥无几。陶渊明走进朝鲜半岛始于新罗时期的中朝文学交流,彼时,一大批文学作品被前来大唐求学的新罗留学生带回祖国,载有陶渊明诗文的《昭明文选》就是其中广受欢迎的一部典籍。陶渊明在朝鲜的接受与传播历经几番沉浮,从新罗时期的“文选热”,到高丽早期的“科举热”,再到高丽中期的“苏轼热”,接着是高丽末期、李朝早期的“朱熹热”,陶渊明文学传播过程中的起起伏伏总是伴随着社会历史背景的变更。而李氏朝鲜王朝下的陶渊明文学接受,则逐渐走上了一条开阔平坦的光明大道。“和陶辞”与“和陶诗”一样,成为新罗之后各个朝代历史中,代表文人士大夫心声的鲜明旗帜。自高丽末期李仁老的《和归去来辞》始,至光复后金昌淑的《反归去来辞》止,朝鲜文人的和陶辞作遍布朝鲜各个时代,数量甚至远远超过了中国本土文人对《归去来兮辞》的酬唱之作。究其原因,应与当时中朝两国不同的政治背景有关。政治历史与文化风尚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学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恰如经济基础之于上层建筑。对朝鲜“和陶辞”的研究不仅是一项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还是一项通过文学感知历史的社会研究。这一研究除了能够探知朝鲜本土文人的创作倾向与文学深意,还能全面了解朝鲜文人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批判,以及营造出此文学风气的社会背景,对中外陶渊明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陶渊明文学创作理念研究
作者: 黄崇成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感  陶渊明  思想  创作理念 
描述: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就是对其生命体验的精彩描述,也是他文学创作理念的形象表现。陶渊明以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智慧、诗意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对自身生命存在进行感受、体悟、想象、思考,其作品就是他心灵世界、生命理念的艺术化展现。对陶渊明文学创作的研究,由古至今可谓颇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对陶渊明其人、其作
全文:、生命理念的艺术化展现。对陶渊明文学创作的研究,由古至今可谓颇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对陶渊明其人、其作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主要的观点是陶渊明的诗歌是自然的诗,是将日常的田园劳作的生活用艺术的手法
他乡的流变—陶渊明诗歌英译及陶渊明形象变迁研究
作者: 段漫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英译  形象  陶渊明  演变  补偿 
描述: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其诗文生动质朴,其人格高洁不屈,历来备受国内学者推崇。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陶学研究呈现出陶渊明兼具诗人、隐士、政客以及哲人的多重形象特点。本文试以韦利、阿克、海陶伟、戴维斯的译文为素材,通过逐步分析英译陶渊明的过程来展现翻译的历史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陶渊明个人形象的转变
全文: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其诗文生动质朴,其人格高洁不屈,历来备受国内学者推崇。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陶学研究呈现出陶渊明兼具诗人、隐士、政客以及哲人的多重形象特点。本文试以韦利、阿克、海陶伟、戴维斯的译文为素材,通过逐步分析英译陶渊明的过程来展现翻译的历史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陶渊明个人形象的转变。事实上,陶渊明英译由散译发展到系统性译介,由原文被恣意改动发展到原文得到充分尊重,由误解、误译发展到正确解读,由单一诗歌翻译发展到注释详尽的厚翻译,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演变。西方译者的翻译展现了后译者不断补偿前译者的努力,在补偿的过程中,陶渊明的个人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尽管如此,由于意识形态、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西方译者复制出的陶渊明出现了偏差。陶渊明作为诗人的特性逐渐被掩盖,其真率的个性也遭遇了解构的危机。还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陶渊明归根结底还需从陶渊明的作品入手。本土译者追求气韵、神似的翻译倾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方译者准确有余、而气韵不足的翻译缺点。最终,本文认为,还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陶渊明诗文,需要中外译者共同努力,相互补偿。
士庶关系视角中的陶渊明思想研究
作者: 夏靖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庶族  陶渊明  思想  士族 
描述:东晋时期是门阀政治时期,士人的生活状态与其士庶身份有密切的联系,士人的思想及当时的士风也受门阀政治背景的影响。因而在士庶关系视角中研究士人的思想状况十分必要。陶渊明的思想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在士庶关系视角中考察陶渊明的思想意识的研究还比较少。而陶渊明是魏晋时期一位独特且突出的诗人、思
全文:东晋时期是门阀政治时期,士人的生活状态与其士庶身份有密切的联系,士人的思想及当时的士风也受门阀政治背景的影响。因而在士庶关系视角中研究士人的思想状况十分必要。陶渊明的思想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在士庶关系视角中考察陶渊明的思想意识的研究还比较少。而陶渊明是魏晋时期一位独特且突出的诗人、思想家,因而在士庶关系视角下探讨陶渊明的思想十分有意义。本文第一章交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简单厘清大士族、次等士族和庶族之间的界线。本文的第二章是论述重点之一,这一章主要论述陶渊明的身份问题,将从陶渊明的家世、外家、自身的社会境遇和自我体认这四个方面展开,探讨陶渊明的身份地位。在确定陶渊明的身份定位身份体认后,本文分别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展开讨论,考察陶渊明的士族意识和陶渊明的庶族意识。陶渊明的思想中既有士族意识,比如门第观念和士族审美情趣,又有庶族意识,如他的不遇之叹,他的安贫之态和自尊自贵的精神。陶渊明的士族意识中有庶族思想的成分,有与士族的相隔阂的地方;而陶渊明的庶族意识则有雅化和玄化的特点。陶渊明的士族意识与庶族意识是相互交错、矛盾统一的。
陶渊明生死观与佛教文化研究
作者: 李晓敏  来源:山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死观  佛教文化  文化冲突  陶渊明 
描述:本文将陶渊明放置于中国思想史的大文化背景之中,结合渊明所处历史时期各种哲学思想斗争现状及诗人的作品进行研究。从陶渊明的生死观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儒道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及造成的生存困境,并引出诗人与佛教关系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佛教对诗人处理生死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全文的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
全文:本文将陶渊明放置于中国思想史的大文化背景之中,结合渊明所处历史时期各种哲学思想斗争现状及诗人的作品进行研究。从陶渊明的生死观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儒道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及造成的生存困境,并引出诗人与佛教关系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佛教对诗人处理生死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全文的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结合渊明的整本诗文集的考察,提出贯穿诗人的整个生命的生与死的困惑。揭示出诗人身上存在的儒道思想的相互矛盾斗争是这种生命困惑的主要根源。儒家思想赋予渊明以生命的张力,道家等传统思想并不足以消解。而外来的佛教文化对诗人摆脱精神困境有很大的作用。这是陶渊明受到佛教文化影响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首先从渊明所处的时风和诗人交游情况考察,陶渊明是完全有可能接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的。佛教的空观思想对于渊明生的执着的产生了很大的消解作用。佛教的人生苦难观对于渊明能够直面死亡影响也很大。 第三部分:简单的考察了与渊明同时的两位重要的魏晋文人谢灵运和颜延之。研究他们对于生死的观的考察和佛教对其影响,并将此作为陶渊明生死观受佛教影响的旁证。 陶渊明生死观的研究,前...
试论苏轼诗中的“陶渊明”情结
作者: 赵戎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轼诗歌  归去  “和陶诗”  “陶渊明”情结 
描述:苏轼,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诗、词、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却视与之生活时代相隔约七百年的陶渊明为异世知音,写有不少涉及陶渊明、间接模仿陶诗冲淡质朴风味的作品和对陶诗平淡风格的评介。在其晚年,更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写有124首“和陶诗”、10首《归去来集字》和1篇《和归去来兮辞》
全文:。在其晚年,更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写有124首“和陶诗”、10首《归去来集字》和1篇《和归去来兮辞》,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实属罕见。本文即将苏轼对陶渊明的这种浓厚的追慕情怀称之为“陶渊明”情结,集中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