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陶渊明与玄言诗——兼论陶、谢诗风的差异
作者:
韩国良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玄言诗 山水诗
描述: 的辞 趣 ,陶诗在这方面显然也受到了它的影响 ;三、陶诗与玄言诗在语言上都不假雕饰 ,二者在风格上也是一脉
全文: 的辞 趣 ,陶诗在这方面显然也受到了它的影响 ;三、陶诗与玄言诗在语言上都不假雕饰 ,二者在风格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山水诗是玄言诗的产儿 ,那田园诗也同样是玄言诗的爱子。说山水与田园同出一源而两水分流 ,这并不是难以置信的梦呓。
桃源何处寻:陶渊明“桃花源”探略
作者:
颛孙张杰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闭性 《桃花源记》 社会审美理想 旅游地 散文 陶渊明 地址 考证 地理环境
描述: 我国伟人的诗人陶渊明著有三大奇文:一曰《归去来辞 》,二曰《桃花源记》,三曰《五柳先生传》。这三篇奇文影响巨大,而以《桃花源记》尤甚。《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丽虚幻、长期与世隔绝的神异世界——桃花源,它是陶渊明社会审美理想的最完美体现,淳朴优美的桃源境界,放射出理想的光辉,引起后人的无数遐想。《桃花源
全文: 我国伟人的诗人陶渊明著有三大奇文:一曰《归去来辞 》,二曰《桃花源记》,三曰《五柳先生传》。这三篇奇文影响巨大,而以《桃花源记》尤甚。《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丽虚幻、长期与世隔绝的神异世界——桃花源
贵在真朴 美在自然--陶渊明《乞食》语言特色赏析
作者:
魏丽君 来源: 修辞学习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通俗 五言诗 语言特色 得食 郭象注 贫困生 陶渊明 韩信 余意 言辞
描述: 饥来驱我去,不分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 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 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 惠,愧我非韩才。衔戢如何谢,冥报以相贻。 这首五言诗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写照。诗人采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悲凉惨目的画面,真人真事,真境真情。“真者不假
全文: 饥来驱我去,不分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 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 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 惠,愧我非韩才。衔戢如何谢,冥报以相贻。 这首五言诗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写照。诗人采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悲凉惨目的画面,真人真事,真境真情。“真者不假于物而自然也”(《庄子大宗事》郭象注)。纵观全篇,没有粉饰之痕,没有雕镂之迹,语言通俗明了,直白省净。诗中所叙不过是贫困失计,求食得食之事,看似平平淡
养真衡庐,人淡如菊:陶渊明与司空图比较研究
作者:
梁琦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司空图 影响 人生选择 陶渊明 诗歌创作
描述: 陶渊明与司空图,两位与隐逸结下不解之缘的著名诗人。儒家济世的豪情曾让两位诗人共同走向仕途,但黑暗动荡的现实将他们最初的理想化为泡影。“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这让一心向往田园风光的陶渊明彻底走向了归隐,即使是“夏夜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贫穷,诗人也始终不离不弃;对于始终怀着“一举高科,两朝美宦”之
全文: 陶渊明与司空图,两位与隐逸结下不解之缘的著名诗人。儒家济世的豪情曾让两位诗人共同走向仕途,但黑暗动荡的现实将他们最初的理想化为泡影。“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这让一心向往田园风光的陶渊明彻底走向
陶渊明遗落在重庆的桃花源
作者:
杨泽民 来源: 重庆旅游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桃源 “桃花源” 飘逸 陶渊明 重庆
描述: 到了重庆酉阳,不能不去桃花源。 我还没跨进桃源大门,远远就见一树灼灼桃花,含笑绽放,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少男少女们,有的摆pose拍照、有的闻花停留。当我步入桃花源里,举目仰望,在月芽形山洞的云崖之上,镌刻着“桃花源”三个大字,气度不凡,有如横空出世。一看得知,此乃是我熟悉敬重的马识途先生的手迹,字体古
全文: 到了重庆酉阳,不能不去桃花源。 我还没跨进桃源大门,远远就见一树灼灼桃花,含笑绽放,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少男少女们,有的摆pose拍照、有的闻花停留。当我步入桃花源里,举目仰望,在月芽形山洞的云崖之上,镌刻着“桃花源”三个大字,气度不凡,有如横空出世。一看得知,此乃是我熟悉敬重的马识途先生的手迹,字体古朴苍劲,潇洒飘逸。 我顺着小径步入洞穴,洞体高朗空旷,若明若暗的光线营造出神奇的氛围,将我引进梦幻般的天地。蜿蜒小溪里的波光云影,幻化仙态。沿着崖壁拾级而上,仿古栈道凸凹迂回、跌宕起伏、不断向上延伸,把我的视线牵到深远……此刻,我凝视着、沉思着、向浩渺的苍穹怅然发问:那里可有荒冢?可有香丘?可有象征永恒不朽的纪念碑? 当我感到迷茫困惑时,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缥缥缈缈天外来声,让人大彻大悟,有生必有死,死和生都是自然规律。什么超脱?什么羽化?仔细听听,原来是陶渊明用枯枝般的手,颤抖着结束了《挽歌》,他欣慰地感到,表明了自己对于生死的最终看法,似乎余兴末尽,他低声咏诵:“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千余年前说话的声音,恍然在我的心上回响。
诗与生命的自然本真:论陶渊明和他的诗
作者:
孙赫男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格 文化成因 人格 自然
描述: Tao Yuanming was a great poe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pedestrian and natural style of his poems with his noble and unsullied, forthr
全文: —known poet together.|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那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连同他那高洁率真的文化品格共同铸就了一位名垂千古 的诗人。
陶渊明田园诗论
作者:
林光华 来源: 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太阳 孤独 田园 困境 邻人
描述: 陶渊明的分裂在于他隐居以求安宁却并未如愿 ,他挂念的既不是仕途 ,也不是自然 ,而是生命自身 ,怎样实现日常中的价值 ,在形而下中实现形而上的意义。他在田园的“栖居”是极为短暂的 ,他的精神生命最终走在了肉体生命之前 ,所以 ,陶渊明为自己的生存找了很多理由 :自然、邻人、读书、回忆、写诗、颜回式的
全文: 走在了肉体生命之前 ,所以 ,陶渊明为自己的生存找了很多理由 :自然、邻人、读书、回忆、写诗、颜回式的固守清贫、庄子式的纵情自然 ,并构想了乌托邦 ,写了挽歌辞 、自祭文 ,但最终未能摆脱源于生命自身的形而上的孤独。陶渊明的田园诗折射了人类共同的生存困境
一部有见解的论著——读《陶渊明论略》
作者:
曹础基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诗 见解 新形势 梁启超 现实主义 诗品 晋宋之际 陶渊明研究 形影神三首 陶渊明论
描述: 陶渊明是一个普遍得人喜爱而又被人热心研究的作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界着眼于对其进行阶级分析,判定其为进步还是落后、甚至是否反动的性质上。从文学本身,也曾围绕着现实主义还是反现实主义的问题展开过论争。这虽并非毫无仰益,但对陶渊明研究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近十年来研究的深入与扩展,
全文: 嵘说的。李氏却以独到的眼光揭示了其中的破绽,指出从钟嵘仁推至陶渊明还不到九十年,何以谓之“古 ”了又从有关古籍记载中归纳出齐梁人称汉以前为“古 “,而并不称魏晋为“古 ”的结论。进而又具体地分析了这/\九十年间被《晋书》、《...
突然想起陶渊明
作者:
董金鹏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其中缘由,闲时独到《李清照卷》,方才明白了其中的由来。原来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在与当朝宰相蔡京的政权争斗中,赵家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在赵挺之罢官后不足几日,他就一命呜呼了。之后不到几天,蔡京就对赵家进行了打击报复,赵家几个兄弟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李清
全文: (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 》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
陶渊明诗歌中时间意识的玄学意味——以《形影神》《桃花源诗并序》为中心
作者:
许迪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影神》 生死观 诗歌 桃花源 陶渊明 玄学 时间意识
描述: 陶渊明诗歌中的时间意识,不单单因为现实的境遇而兴起,反是充满了玄学意味。一是这种玄学意味与其哲学思想基础的分期与变化密不可分,从崇拜经学到服膺自然的思想分野,成为其诗歌中时间意识的玄学意味得以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二是《形影神》三首组诗中对生死观念的最集中表达,体现了陶渊明主张顺从自然之理,追求自然体
全文: 的重要思想基础;二是《形影神》三首组诗中对生死观念的最集中表达,体现了陶渊明主张顺从自然之理,追求自然体道的生命观;三是《桃花源诗并序》中构筑的社会理想,代表着他对上古“羲皇之世”的希冀,是一种“笃意真古 ”的复古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