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发乎情,止乎礼义”:先秦儒家“食色”观述略以及陶渊明的形象表达
-
作者:
丁永忠 来源: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食色观 《闲情赋》 陶渊明
-
描述:"饮食男女"是当今社会普遍喜谈的话题,也是我国古代儒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先秦儒学从来没有否定过男女之间性爱需求的合理存在性,只不过他们把人的这一需求定位于生物学层次而已。与此同时,先秦儒学还提倡用德行礼教来规范、节制"食色",使其不至于放任自流。《毛诗序》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传统儒家"食色"观
-
全文:"饮食男女"是当今社会普遍喜谈的话题,也是我国古代儒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先秦儒学从来没有否定过男女之间性爱需求的合理存在性,只不过他们把人的这一需求定位于生物学层次而已。与此同时,先秦儒学还提倡用德行礼教来规范、节制"食色",使其不至于放任自流。《毛诗序》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传统儒家"食色"观的精炼表述。陶渊明《闲情赋》则是传统儒家"食色"观的形象体现。
-
超世不绝俗的积极人生选择:论陶渊明的用世一面
-
作者:
洪蕾 来源: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用世 载道文化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的诗歌在其生活的时代少有人赏识,但在唐代独特的隐逸文化和宋代特定的文化氛围、文人心态以及审美趣味的显扬下,使得陶渊明成为中国士大夫的典型,并成为“闲情文化”①的代表。然而,陶渊明亦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即其具有“载道文化”①的表征。作为“载道文化”接受者的陶渊明,毫无例外地走上了这条“学而优则仕”
-
全文:陶渊明的诗歌在其生活的时代少有人赏识,但在唐代独特的隐逸文化和宋代特定的文化氛围、文人心态以及审美趣味的显扬下,使得陶渊明成为中国士大夫的典型,并成为“闲情文化”①的代表。然而,陶渊明亦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即其具有“载道文化”①的表征。作为“载道文化”接受者的陶渊明,毫无例外地走上了这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并成为其积极用世的一个显例。
-
“但识琴中曲,何劳弦上声”——从陶渊明蓄无弦琴看陶渊明的美学观
-
作者:
徐声扬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学观 《归去来兮辞》 意而 儒家思想 无弦琴 音乐美 《琵琶行》 昭明太子 答庞参军 禅悦
-
描述:陶渊明是否解音律梁昭明太子肖统写的《陶渊明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这段话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好象陶渊明不解音律,不善弹奏,仅会“一抚一拍”以寄其意而已。果真是这样吗?并不如此。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文中寻找答案。《答庞参军》:“衡门之下,有琴有书
-
全文:陶渊明是否解音律梁昭明太子肖统写的《陶渊明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这段话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好象陶渊明不解音律,不善弹奏,仅会“一抚一拍”以寄其意而已。果真是这样吗?并不如此。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文中寻找答案。《答庞参军》:“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爱得我娱。岂无他人,乐是幽居。”《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
论陶渊明桃花源思想的渊源
-
作者:
冯红兵 来源:池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思想 禅意色彩 道家色彩 儒家色彩
-
描述: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作者认为:作为社会理想,它以当时的堡坞社会及其田园生活为现实依据;作为文化理想,是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吸取了儒、道、释三家之精华,因此桃花源中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缩影,有“小国寡民”无君无臣的安逸,也有彼岸世界的禅意。该
-
全文: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作者认为:作为社会理想,它以当时的堡坞社会及其田园生活为现实依据;作为文化理想,是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吸取了儒、道、释三家之
-
试论老庄哲学对陶渊明的影响
-
作者:
李叙彬 来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近代学者 宋代理学家 拟挽歌辞 陶诗 《饮酒》 历代学者 桃源行 济苍生 老庄哲学 至人无己
-
描述:陶渊明的复杂思想成为历代学者争论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多数学者认为他主要是受儒家的影响。宋代儒学大家陆九渊声称:“李白、杜甫、陶渊明皆有志于吾道”,陶诗中就有“先师有遗训”一说,这“先师”当然不是别人,无疑是孔孟。但还有其他种种说法,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就说:“渊明之说者庄老”,一口认定陶渊明的思想主要
-
全文:陶渊明的复杂思想成为历代学者争论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多数学者认为他主要是受儒家的影响。宋代儒学大家陆九渊声称:“李白、杜甫、陶渊明皆有志于吾道”,陶诗中就有“先师有遗训”一说,这“先师”当然不是别人
-
陶渊明仕隐心态试绎
-
作者:
张蕾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仕隐 两条道路 人生道路 矛盾冲突 仕与隐 少年 陶渊明 内心世界 知识分子 理想与现实
-
描述:仕与隐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两条人生道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他六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隐而仕,仕而隐,在这两条道路上反反复复地叠印上了自己的足迹。这深深浅浅的足迹昭示了一个不得安宁的灵魂,怎样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挣扎、咏叹,备受痛苦的煎熬;又怎样试图超脱痛苦,走出心灵的困境。追踪陶渊明的足迹,
-
全文:仕与隐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两条人生道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他六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隐而仕,仕而隐,在这两条道路上反反复复地叠印上了自己的足迹。这深深浅浅的足迹昭示了一个不得安宁的灵魂,怎样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挣扎、咏叹,备受痛苦的煎熬;又怎样试图超脱痛苦,走出心灵的困境。追踪陶渊明的足迹,我们就会进入一个多色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看到一个立体的、更接近真实的陶渊明。
-
《形影神》-陶渊明人生三境界的缩影
-
作者:
董志广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影神》 三境界 人生境界 大世界 小世界 立善 陶渊明 精神变化 组诗 任自然
-
描述:陶渊明的《形影神》长久以来为学者所关注,不过研究视点似乎过于集中在这组诗与当时的佛教关系上,而忽略了它所反映出的作者本人的苦闷和探求。仔细研读这组作品,不难发现:它实际上只涉及了三个主要问题:饮酒、留名和一任自然。而这三个问题恰好是陶渊明一生中所企慕和经历的三种人生境界的折射。这一点,倘若联系陶渊明
-
全文:陶渊明的《形影神》长久以来为学者所关注,不过研究视点似乎过于集中在这组诗与当时的佛教关系上,而忽略了它所反映出的作者本人的苦闷和探求。仔细研读这组作品,不难发现:它实际上只涉及了三个主要问题:饮酒、留名和一任自然。而这三个问题恰好是陶渊明一生中所企慕和经历的三种人生境界的折射。这一点,倘若联系陶渊明整个精神变化过程来考察将会更加清楚。
-
陶渊明青少年时代思想特征论
-
作者:
魏正申 来源: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生价值 津气 历史事实 思想特征 中古时代 青少年 青年时代 陶渊明 松树 心理
-
描述:陶渊明一声“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的诗吟,宣告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实:这位15岁的有为少年,开始了人生价值追求的里程,登上了我国中古时代的文坛: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
-
全文:陶渊明一声“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的诗吟,宣告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实:这位15岁的有为少年,开始了人生价值追求的里程,登上了我国中古时代的文坛: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
-
尘几: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问题初探
-
作者:
田晓菲 来源:中国学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思想感情 陶渊明 文本 手抄本文化 读者 异文
-
描述:十一世纪初期,在摩尔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一位阿拉伯贵族学者伊贲·哈赞(994—1069年)写了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鸽子的颈环》。在这部著作里,伊贲.哈赞探索了爱情的各个方面:它的起源,它的征象,恋爱中的人遭受的种种不幸。上面所引的诗句来自书中的一个章节。在这一章节里,伊贲.哈赞声称一个人可以仅仅通过
-
全文:十一世纪初期,在摩尔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一位阿拉伯贵族学者伊贲·哈赞(994—1069年)写了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鸽子的颈环》。在这部著作里,伊贲.哈赞探索了爱情的各个方面:它的起源,它的征象,恋爱中的人遭受的种种不幸。上面所引的诗句来自书中的一个章节。在这一章节里,伊贲.哈赞声称一个人可以仅仅通过聆听他人的描述而堕入爱河,根本用不
-
《〈桃花源记〉旁证》的旁证——兼论陶渊明的创作意识
-
作者:
刘欣 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创作意识 魏晋时期 《〈桃花源记〉旁证》 社会审美理想 小说创作 散文 陶渊明
-
描述:《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文中描写了一个美丽虚幻长期与世隔绝的神异世界——桃花源。此文是陶渊明社会审美理想的最完美体现。淳朴优美的桃源境界放射出理想的光辉。引起无数后人的遐想。然而,关于此文是虚构还是纪实,文中的“秦”是指“赢秦”还是指“苻秦”,桃花源是否确有其地,千百年来,一直
-
全文:《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文中描写了一个美丽虚幻长期与世隔绝的神异世界——桃花源。此文是陶渊明社会审美理想的最完美体现。淳朴优美的桃源境界放射出理想的光辉。引起无数后人的遐想。然而,关于此文是虚构还是纪实,文中的“秦”是指“赢秦”还是指“苻秦”,桃花源是否确有其地,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一代宗师陈寅恪先生在其《桃花源记旁证》中博引《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