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回归自然与澄明存在 : 论陶渊明诗歌语言
-
作者:
戴建业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回归自然 虚词 诗语言 陶渊明诗歌 人车 句法 “自然” “树” 诗歌语言 本真的存在
-
描述:晋宋之际,诗歌语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花哨和装饰性就是一切,只注重在外表上使人眼花缭乱。正是这种虚华的外表,遮蔽了本真的存在。系铃还须解铃人,挽救这种衰颓又非诗莫属。这种工作是一种精神的历险,当时只有陶渊明能够并且愿意承担。他从上流社会虚伪的交往中抽身而逃的同时,
-
全文:莫属。这种工作是一种精神的历险,当时只有陶渊明能够并且愿意承担。他从上流社会虚伪的交往中抽身而逃的同时,也避免了掉进那时虚浮的语言陷井。正如他决意要返回到外在的自然—样,他也迫切地要回归语言的自然。或者说,正由于回归到了语言的自然,他才得以回归到自己内在的自然,并进而返回外在的自然。
-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从元遗山《论诗绝句》谈陶渊明的诗品与人品
-
作者:
张丽萍 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子语类》 《贺新郎》词 陶渊明诗 诗品与人品 论诗绝句 质性自然 陶渊明 “真” 钟嵘《诗品》 元遗山
-
描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在我国诗人中,陶渊明是词语表现得最为简净,而含蕴却最为丰美的一位诗人.因为他处于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于是他的诗殆无长语的省净,而在其省净质朴的简洁之外,又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富大可研求的深意.因而,赏爱渊明诗的读者,包括了各色各样的人物.
-
全文:净质朴的简洁之外,又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富大可研求的深意.因而,赏爱渊明诗的读者,包括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元遗山中那"豪华落尽见真淳",是说陶渊明化繁杂为单纯的独到的境界.而宋朝诗人黄峪所...
-
人格美与诗歌美的契合——从陶渊明诗歌中寻求其理想人格建构的历程
-
作者:
陈渊 来源: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理想 文心 文学作品 诗歌美 陶渊明诗歌 文学创作 人格美 作家人格 理想人格建构 美学境界
-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历来都被后人所称道。这不仅是因为他的诗作得好,而且他的人格也成为后人的楷模。真可谓:其诗如其人,其人如其诗。其人格和诗歌的双重楷模使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很高的地位。古今许多文论家对他的诗歌和人格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梁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不仅认为陶的诗“词采精拔,趺宕昭彰,
-
全文:对他的诗歌和人格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梁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不仅认为陶的诗“词采精拔,趺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而且感叹其为人“贞杰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于隆,熟能此乎!”苏东坡在谈及所受陶的影响时也说:“吾于渊明,
-
《陶渊明集索引》序
-
作者:
陈忠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魏正申先生从鞍山连续来信,敦清我为其新作《陶渊明集索引》写序,此事令我进退维谷。敝人乃是庐山脚下一地方高校的教师和学报编辑,学浅才疏,无力为魏君佳作锦上添花。愧矣。魏君与我交谊,始于1988年1月。那是他第一次将文稿《试论陶渊明自觉的文学创作意识》,投寄《九江师专学报》编辑部,不久发表在"陶渊明研究
-
全文:魏正申先生从鞍山连续来信,敦清我为其新作《陶渊明集索引》写序,此事令我进退维谷。敝人乃是庐山脚下一地方高校的教师和学报编辑,学浅才疏,无力为魏君佳作锦上添花。愧矣。魏君与我交谊,始于1988年1月
-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可以不辞官吗
-
作者:
王军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时期 散文 陶渊明 辞官 魏晋
-
描述:魏晋是我国散文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抒情小品尤为卓越,涌现出大量写心述志的佳作,《归去来兮辞》即为其中之一。“单元说明”中说:《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属内容浅显、篇幅较短的文言自读课文,教师
-
全文:魏晋是我国散文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抒情小品尤为卓越,涌现出大量写心述志的佳作,《归去来兮辞》即为其中之一。“单元说明”中说:《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属内容浅显、篇幅较短的文言自读课文,教师
-
儒释道文化光环之下的隐逸诗人——陶渊明思想研究
-
作者:
王灵均 来源:安徽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家 宗教思想 佛教 道教 陶渊明 玄学 儒家
-
描述:本文是对陶渊明思想的专题研究,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陶渊明生平和时代思潮。通过分析陶渊明的家庭环境,教育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和魏晋玄学对他的深远影响。他的归隐是经过再三反复才得以实现的,这是时代思潮的影响和他的个人愿望支配的共同结果。在隐居之后,他经受了种种考验和磨难,以前
-
全文:、陶渊明与佛教。我们通过对于陶渊明具体作品的考证,可以得出结论:他虽然与庐山慧远佛教集团有交往,对于佛教有所了解,但是从根本上是不相信佛教的“神不灭论”、“因果报应说”。他的委运任化的观点是直接
-
从日常生活到隐逸——论陶渊明对隐逸的诗意沉思
-
作者:
赵建华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逃逸 隐逸 隐藏 逃避
-
描述:论文的主旨是讨论“隐逸”,但这里所讨论的隐逸不仅限于政治生活领域中的一种特定的在野生活样式。论文是在存在(being)的意义上对隐逸加以讨论的。其所欲讨论的是真理、本质的隐与显的问题,是生活整体的隐与显的问题。迄今为止的追求真理、本质的思想都是处于隐逸之隐藏的阶段,因为真理、本质必须是隐藏的、遮敝的
-
全文:与显的问题。迄今为止的追求真理、本质的思想都是处于隐逸之隐藏的阶段,因为真理、本质必须是隐藏的、遮敝的;而思想追求则是一个解蔽[1]、昌明的过程;同时真理、本质又是不断逃逸的。从而真理、本质的存在就是
-
从“隐逸”到“隐逸”:史传文本中陶渊明形象的常与变
-
作者:
田恩铭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象书写 陶渊明 隐逸 史传文
-
描述:陶渊明的部分诗文被六朝至初唐史家采摭入传,诗文塑造了一个向往田园、栖身田园而又惬意的隐者形象。沈约笔下的陶渊明形象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隐者形象,而是独自过着隐逸生活,对世俗生活也未能决绝的个体形象。沈约刻画的陶渊明形象遵循了“孔门四科”的指导原则,以忠于国家的德行、意在归隐的政事、惬意自在的言语刻画了隐
-
全文:”为基本意象贯穿始终完成了陶渊明隐士形象的纯粹性书写过程。《南史》与《晋书》的书写倾向则完全不同,李延寿笔下的陶渊明形象又回到了梁代文人的接受场域,或者说又回到了沈约书写的起点。陶渊明的文学文本直接被
-
陶渊明《形影神》的哲学内蕴与思想史位置
-
作者:
钱志熙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影神》 佛道思想 生命哲学 陶渊明 魏晋玄学
-
描述:形影神组诗,代表了魏晋生命思想的高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蕴。陶渊明从生命体中抽象出形、影、神三范畴,同时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并且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多种生命价值观。陶渊明通过对形、影、神的思辨,得到"神辨自然"的最高理性,其中的主要内容为"委运任化"。他通过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而达到了对自然真相的认识,从而
-
全文:辨自然"的最高理性,其中的主要内容为"委运任化"。他通过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而达到了对自然真相的认识,从而获得很高的哲学价值。此外,本文在陈寅恪提出"新自然说"的基础上,继续考察陶渊明与汉魏以来生命思想
-
陶渊明《乞食》诗新论
-
作者:
和谈 来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酬赠 自嘲 陶渊明 乞食
-
描述:以“乞食”为题写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极为罕见,陶渊明是第一个作《乞食》诗,也是唯一把“乞食”写得生动逼真的诗人.前人解读此诗时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结合《宋书》记载和诗歌内容,可证诗题之“乞食”并非写实.再对诗歌进行场景还原,可以推断此诗作于席间,乃席问酬赠诗.陶渊明以“乞食”为题作诗的原因有四:第
-
全文:写实.再对诗歌进行场景还原,可以推断此诗作于席间,乃席问酬赠诗.陶渊明以“乞食”为题作诗的原因有四:第一,陶渊明质性自然,率真旷达,并没有真正以“乞食”为意.第二,受东晋士人有意傲岸独立风气的影响.第三,陶渊明雅谑自嘲,以“乞食”作为“诉穷说苦”的诙谐表达方式.第四,借用佛教“托钵乞食”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