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试论陶渊明的诗意栖居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 彭晓芸  来源:暨南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闲趣  崇陶    固穷  现代意义  陶渊明  逍遥  诗意栖居 
描述:陶渊明诗古朴自然的美学风格已经学界反复论述,本文拟从诗人之“居”的角度切入,通过梳理“居”的文化渊源,进而探析陶渊明诗文中“居”的审美意象,呈示出陶渊明糅合儒家“君子固穷”和道家“逍遥”以形成的“闲”的诗意栖居形式。 陶渊明的审美栖居,既有“身体之居”,也就是他的居住美学,又有“心灵之居”,也
全文:”弥漫在整个渊明诗文之中,几乎构成了陶渊明诗文审美旨趣的核心,也构成了笔者重读渊明诗文、解其诗人本性的一把钥匙。 陶渊明作为一个隐士,反复被赞颂的是其隐士精神,其清高旷达的情操和人格。文人崇陶以及仿陶已...
[0图]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 颜氏家训、陶渊明集、魏文帝集、六朝文洁、文心雕龙全译 全5册
作者: 程小铭译注  来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颜氏家训全译》儒家历来重视教育。家训,便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训诫其后辈儿孙的家庭教育读物。早期出现的这类作品,如三国·蜀诸葛亮的《诫子书》、西晋杜预的《家诫》之类,或者未能流传,或者篇幅短小、内容简略,对后世影响不大。至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成《颜氏家训》一书,分七卷二十篇,“
全文:文章理论;《名实》篇主张崇实而不务虚名;《涉务》篇主张接触社会实际,办实事;《省事》篇主张用心专一,不作非分之想;《止足》篇主张少欲知足;《诫兵》篇反对文人参预军事;《养生》篇谈养生之道。以上十五篇内容
陶渊明田园诗创作成因研究
作者: 康艳宁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影响  典型意象  陶渊明  田园诗  成因 
描述:虽然陶渊明的诗歌具有丰富的题材内容,但由于奠定其崇高文学地位的是他的田园诗,所以后世习惯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首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在这开创性的背后,是诗人复杂的身世阅历和独特的生活体验,这一点历来为众多学者所关注,于是对陶渊明田园诗成因的探讨亦层出不群。但总的看来,对陶渊明田园
全文:发展;在论述陶渊明田园诗对后世创作影响的时候,也阐述了其对后世文人精神层面的影响;结语部分在全面总结本文研究结论的同时,就陶渊明田园诗创作成就和对后世的重要影响做了简要分析。
陶渊明酒诗研究
作者: 李祯  来源:兰州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酒诗  影响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的新领域,更把饮酒作为主题写入了诗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开始大力创作酒诗的诗人,他的酒诗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以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使得酒诗在魏晋时期走向成熟。陶渊明现存诗歌仅有一百二十五首,作为田园诗的创始人,陶渊明的诗歌尤其是其田园
全文:的纯酒诗、淡酒诗和真酒诗,不但影响了后世的酒创作,还影响了后世文人的精神生活。自陶氏之后,关于饮酒的文学创作蔚为大观,陶渊明的酒精神也通过历代诗人的创作传承下来,并在文学史上散发出永恒的艺术光彩。
没有外物负担又没有心灵负担的境界——读陶渊明《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暂无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福建】孙绍振 前记:陶渊明《饮酒·其五》有教授认为其主旨是“诗人在美好的大自然环境中自得其乐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由衷的热爱”(《名作欣赏》,201 0年第8期,第20页)。此或可作一解。吾则以为,此解尚有深化的余地。 《饮酒·其五》 要真正品出陶诗的纯真韵味来,有
全文:【福建】孙绍振 前记:陶渊明《饮酒·其五》有教授认为其主旨是“诗人在美好的大自然环境中自得其乐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由衷的热爱”(《名作欣赏》,201 0年第8期,第20页)。此或可作一解。吾则以为,此解尚有深化的余地。 《饮酒·其五》 要真正品出陶诗的纯真韵味来,有一点要明确:他的诗虽然属于抒情诗,但与一般抒情诗,与前面我们已经读过的抒情诗不太一样。一般的抒情诗,所抒发的感情往往是强烈的感情,也就是所谓的激情。我们分析过的李白的都是把话说得很绝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也一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翰的《凉州词》更是彻底,连生死都无所谓,只要把酒喝个痛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维《渭城曲》则宣称,喝吧,这是朋友的最后一杯酒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激动的情感都是非常鲜明而强烈的,而陶渊明的诗,则不太相同,好像没有什么激情似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一点也不激动,生活中的一切,他没有什么感觉,没有感觉,就是没有感情,没有感情,诗怎么能动人呢?这就有陶渊明的特意了。这种特点,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他的语言、他的文字,不像一般诗作那样词采华丽,而是相当朴素。中国《诗经》的传统,是讲究比兴的,这里既没有比喻,也没有什么起兴的手法,几乎就是平静的陈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从心理效果上来表现心灵的宁静。为什么把房子建筑在人间,而感受不到车马之喧呢?因为身驱虽然在,但心灵和现实已经拉开了距离。难得的是,这种心理效果,本来有相当不同凡俗的一面,但诗人表现得非常平静。与这种和现实拉开距离的情况相反的是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因为心灵沟通,所以地理距离再远,也不在话下。但是,王勃所抒写的感情是强烈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同病相怜,感动得很,强忍住了眼泪。诗意来自激情。但并不是只有激情,才有诗。另外一种类型的感情,不太激动,感情不强烈,也是诗。陶渊明的诗情就好在刻意营造一种安宁的诗意。这就是陶渊明对中国诗歌史的贡献。对此,朱光潜先生特别欣赏,他甚至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古希腊人“把和平静穆看做诗的极境”;当然鲁迅不太同意,但是,过分执著于热烈的情感,是可能导致自我蒙蔽的。 陶渊明不当官,觉得农村的环境令人心情舒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回到农村去,虽然“结庐在人境”,把房子建在闹市区,哪怕是南京路、王府井,也听不到汽车的声音。 读这首诗歌,比较容易忽略的是,几个关键词语之间都有相互照应的关系,形成一种有机的,但是潜在的、隐性的联系。如“庐”,一般的注解就是住宅。如果满足于这样的解释,就不太懂得诗了。这个字的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可以意会为简陋的居所。往往和茅草屋顶联系在一起。刘备拜访诸葛亮的住所,就是茅庐。这个“庐”字和后面的“车马”,是对立的。车马,在当时,是很有钱的、地位很高的人家才有的。这里潜在的意味,不是一般的把房子建筑在闹市,而且还有一层意思——住所很简陋,但是,不管多么华贵的车马,就是没有感觉,因为,我心离得很远。“心远”不是人远,事实上,诗里显示的是人是很近的(就在同样的“人境”)。正是由于人近,才显出心远的反衬效果,构成一种非常悠然、飘然、超然的一种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古名句,品味极高,后世没有争议。但是,好在哪里,历代却说得并不很到位,还有一些争论: “悠然见南山”的“见”,在《文选》《艺文类聚))中曾作“望”,《东坡题跋》对这个“望”字严加批判日:“神气索然矣。”“望南山”和“见南山”,一字之差,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反差?在我看来,“见南山”是无心的,也就是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云无心以出岫”的“无心”,它暗示诗人悠然、怡然的自由心态。“望南山”就差一点,因为“望”字隐含着主体寻觅的动机。陶诗的特点,随意自如,有心,就是有目的,就不潇洒了,不自由了。 要注意的还有两个意象,一个是“篱”(东篱)一个是“菊”(采菊)。篱和庐相呼应,简陋的居所和朴素的环境,是统一的,和谐的,但是,朴素中有美,这就是菊花。这个意象,有着超越字面的内涵,那就是清高。这种清高,均从“无心”而来。没有自我感觉,没有自我炫耀的意味,而是悠然、淡然、怡然、自然的存在。在陶渊明当年,诗坛上盛行的是华贵之美,华彩的词章配上强烈的感情是一时风气。但是,陶诗开拓的是简朴之美。越是简朴,越是高雅,相反越是华彩,越是热烈,越是低俗。在这里,越是无意,越是自由,也就越是淡泊,而越是有意,感情就越可能强烈、华彩,就可能陷入俗套。 联系到陶氏的《桃花源记》那么美好的一个地方,无意中发现了,留下了惊人的美感,但是,有意去寻找,却没有结果。 就是说,超凡脱俗之美,朴素之美,不能有意寻找,无意的发现,不是有心的追寻,顺带的,瞬时即逝的,飘然的感觉,却是美好的。然而,正是这种瞬时即逝的感觉,一般人没有感觉的感觉,恰恰又被诗人发现了,提醒了,无意中的体悟,体悟深刻化,情感就高雅化了,这是陶渊明的意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字,如果在一般诗歌中,可能显得缺乏力度,但是,好就好在这种字不吃力,与前面无意的、恬淡的情感比较统一,比较和谐。如果不是这样,换用强烈情感分量的词语,例如,艳、丽、灿(山气日夕艳,山气日夕丽,山气日夕灿)就不和谐,对悠然的意境就造成破坏性了。“佳”字,虽然是个不太强烈的字眼,但是,其构成的词语,意味却比较隽永。例如佳句、佳作、佳音、佳节、佳境、佳期、佳人、佳丽,都比较含蓄,有着比字面更丰富的意味。 这首诗一共十句,都有叙述的性质,谈不上描写,连个比喻都没有。而中国诗歌向来是讲究比兴的,偏偏陶渊明有这样的气魄,进行一种朴素美感、朴素美文的冒险探索。 朴素,本身并不一定就是美的。从字面上孤立起来看,是很平淡的。但是平淡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深沉,主要靠整体结构,各关键语词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和照应,字里行间,默默地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构成一种有机的情感和景物的“场”。太强烈的字眼,和前面悠然的、飘然的心态就不和谐,形不成关联的场,甚至还可能破坏相互关联的场,或者意境。这里所说的意境是内在的、微妙的、若有若无的,它不在语言表层之上,而在话语以下,又在话语之中。 “飞鸟相与还”,也是很平静的、惯常性的景象。《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后面还有一句,“鸟倦飞而知还”,它之所以好,就是因为与诗人一样,是没有特别的动机的。不夸张,不夸耀,不在乎是否有欣赏的目光,甚至不关注是否值得自我欣赏。“此中有真意”,关键词是一个“真”字。世界只有在这样的自然境界里才是真的,人心也只有在这样的自由、潇洒的意态中才是真的。不是这样,就是假的。这种境界,妙在是一种全身心的体验,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语言很难直接表述得出来。一旦想用语言来表达,就是有意了,就破坏了自然、自由、自如的心态,其结果,这种有意本身是和自己的本性是矛盾的,故刚刚想说明,却马上把话语全部忘记了。这说明,诗人无心的自由是多么的强大,就是连自己都不能战胜。这种真就是人的本真,就是不但没有外在的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自我的心理负担。进入这种没有自我心理负担的境界,人就真正轻松了,自由了。所以王国维说,“悠然见南山”属于“无我之境也”。而朱光潜不同意:他的“无我之境”的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侏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第59页) 实际上,关键不在“有我”与“无我”(从当代文艺理论来说,“无我”,即西方文论中所说的“作者退出作品”、“零度写作”,这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这个我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心里有没有欲望,欲望就是心里最大的负担,这是要害,没有自己加给自己的心理负担,就算是有我,也是无我。摆脱不了自己加给自己的负担,就是无我,也是有我。不能摆脱心理负担,就不是真意了;就是不自由,就是假我。这首诗,属于(《饮酒》组诗二十首之五,陶渊明自己在前面有个小序,说: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陶渊明饮酒诗研究
作者: 王传军  来源:山东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饮酒诗  影响  陶渊明  饮酒精神 
描述:陶渊明是东晋最伟大的诗人,以饮酒诗为主题进行创作是陶渊明的创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全力进行饮酒诗创作的诗人,他的饮酒诗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哲理内涵,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因而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本文就陶渊明的饮酒诗分三个部分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现总结如下:第一章饮酒诗
全文:。第三章是陶渊明饮酒精神对唐宋饮酒诗创作的影响。陶渊明饮酒精神对唐宋饮酒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深处逆境的士子文人,他的诗酒人生的成为众多诗人的理想生活模式。自陶氏之后,饮酒诗创作蔚为大观,陶渊明酒精神也通过历代诗人的创作传承下来,并在文学史上散发出永恒的艺术光彩。
陶渊明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以周作人为中心
作者: 张波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作人  身份认知  人生选择  陶渊明  知识分子 
描述:陶渊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历史的回响。不仅掀起了一股陶渊明热潮,而且还影响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包括对他们性情与趣味,审美等方面的引导,启示。其中,又以“老京派”——周作人最为典型。他的退隐直接相关于当时中国的现实情状——明朝与乱世。于此,周作人在经过时代之辨,自我之辨与年龄之辨后,逐步
全文:时代与自我,形成的一套有机体系。第一节讲述周作人的角色认知——凡人与文人的纠缠;第二节介绍陶渊明在现代的回归,以周作人为代表,对陶氏进行了现代“重塑”。第三章主要论说在周作人的影响之下,出现的知识分子
陶渊明、谢灵运思想与诗风较论
作者: 黄菁芬  来源:台湾师范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谢灵运  诗风  陶渊明  思想 
描述:所謂「詩言志」,詩除了表達出詩人的心聲,也是感情、思想的寄託。「思想」,是一種思維作用或思維歷程。而思維作用或思維歷程,對於一個人一生的言行有決定性或主導的作用。思想是產生行為的原動力,純真的思想,可使行為正確並培養出嶄新的生命力。但思想之於人並非全然不變,一個思想家一生中隨著時間的改變、人生歷練及
全文:斷發生崩潰與重建的疑惑。在思想方面,兩漢儒學已成非主流,相尋而上的是道家玄學的興起、群體意識的崩塌和個人意識的覺醒,文人思想呈現劃時代的自覺與創新。陶淵明、謝靈運身處於這樣一個混亂、權力鬥爭、玄學興盛
陶渊明交游考
作者: 钟书林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考据  心路历程  陶渊明  交游 
描述:对陶渊明交游的考察,自南宋以来,多采用年谱形式,至现代朱光潜先生,始有专题的论述。之后,魏正申、龚斌、王定璋先生等人的研究,均又有所深入和拓展。本文在吸纳前贤成果的基础上,或总结归纳,或提出新说,系统地考察渊明的交游,并以此为视角,勾勒渊明各个时期仕隐矛盾的心路变化历程。 具体说来,全
全文:最终定型,体现着一个不断变化、增饰的过程。但是,我们无须过细地考证这些故事的真伪本身,而应透过一层,去理解一代代文人知识分子追求独立不羁,自由洒脱的理想象征。 四、渊明与殷晋安、庞参军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作者: 杨小旭  来源:西北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学意蕴  审美风格  陶渊明  田园诗 
描述:对陶渊明的研究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充满兴趣。对陶渊明诗文的审美意蕴的探究,为本文的目标。 审美意蕴也较含混,经过翻阅大量资料,最终将框架定为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这三个方面基本可概括他诗文中所蕴涵的审美观。由于他的至情至性和绝俗超越皆十分感人,
全文:》,但那是民歌,诗中对农村生活并未进行审美观照。文人以审美的眼光写田园风光,当始于渊明。他对虚静的审美,对和悦润畅景色的偏爱,无不体现着思想中儒道互补: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崇尚虚无,反对雕饰;而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