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作者: 潘多灵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创作  陶渊明  内心世界  晋宋时期  田园诗歌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但是经过接受史的重重堆叠,“经典化”之后的陶渊明呈现出了单一化的形象特征。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而单一化的诗人如何能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便很可怀疑。 因此本文以大量陶渊明的诗文为佐证,用最直观的方式来亲近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经过细致地分析与归类,发掘陶渊明内心
全文:地位。由此完成对陶渊明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系统而有力的证明。 笔者借鉴西方文化的视角,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细读其诗作,对陶渊明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挖掘,在诗人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因上得出了一些的见解。在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的肯定中也提出了一些强有力的证明。
试论陶渊明诗歌的二重性
作者: 徐金金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田园生活  政治理想  陶渊明诗歌  质性自然  田园诗  人格  知识分子  古典诗歌  二重性  咏怀诗 
描述:一、陶渊明诗歌二重性之表现 陶渊明留下的诗歌数量虽然有限,却大多言约旨远、情趣高妙,其诗歌中充分体现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追求和美学观点以及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但无论是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表现出明显的二重性,甚至同一首诗中也表现出外在语言与内在意蕴间的悖离。 (一)“悠
全文: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的领域,从而成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初归田园,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在《归园田居》诗其一“少无适俗韵”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
试论陶渊明诗歌的审美意识
作者: 杨晓  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审美意识  陶渊明 
描述:在陶渊明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世间风景的审美观照,而作者的审美理想就寄托和浸淫在这些诗作之中。陶渊明的诗句在人格的审美层面上做到了儒道互补,在田园的审美层面上虚静淡然,在社会的审美层面上则和谐敦厚,为我们留下珍贵的精神食粮和美学范本。本文分析了陶渊明审美意识的渊源,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陶渊明
全文:很高的,元好问曾在《论诗三十首》中赞其诗歌“一语天然万古,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歌的创始者,他一生崇尚自然山水,对东晋腐败混乱的官场日渐厌恶而隐居田园间,并在亲身躬耕之中亲近自然,亲近
陶渊明\苏轼人格特征异同浅析
作者: 蒋泽洪  来源:课外阅读·中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异同  人格结构  独善其身  人格特征  陶渊明  兼济天下  苏轼  士人阶层 
描述:陶渊明、苏轼都是我国古代士人阶层有着代表性格的人物,他们的人格结构都是由心灵自救与社会拯救两种倾向构成,可以说“退”与“进”,“仕”与“隐”,自救与救世在他们身上交织在一起,都有着成为道家与成为儒家两种可能性的人格基础,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准确地反映了陶渊明、苏轼这种二重人格。这
全文:陶渊明、苏轼都是我国古代士人阶层有着代表性格的人物,他们的人格结构都是由心灵自救与社会拯救两种倾向构成,可以说“退”与“进”,“仕”与“隐”,自救与救世在他们身上交织在一起,都有着成为道家与成为儒家两种可能性的人格基础,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准确地反映了陶渊明、苏轼这种二重人格。这种二重人格表现在其文学创作上,就使文学成为自救的目的与救世目的的方式。以文学为方式的自救主要是抒泄感情与陶冶情操,这样既可以在精神上超越现实政治,又可获得心灵的宁静与瞬间的愉悦,与文学方式的救世主要是在作品中宣扬一种价值观念,扬善抑恶,以“美刺”形式来干预社会政治,从大体上来说,陶渊明、苏轼都是自救意识之类,若从具体文学现象来看,陶渊明、苏轼既不是纯粹的儒家文学家,也不是纯粹的道家文学家,而是两种精神兼而有之,只是或隐或显罢了。若将陶渊明、苏轼二人加以比较分析,就会进一步地发现,陶渊明田园生活中的美感,是以牺牲救世意识为代价的,苏轼则在一切生活领域中寻找美感。 陶渊明是在魏晋玄学气氛中出现的大诗人,他的诗清新自然,以平淡无华的语言描写平淡无奇的田园生活,他真正达到了老庄返璞归真的至上境界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
作者: 公盾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6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时代  现实意义  封建士大夫  士大夫文人  现实主义  农民起义  陶渊明  农民生活  作品  人民生活 
描述:陶渊明生子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五年),死于刘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四二七年)。这是个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都相当激烈的时代。陶渊明壮年和中年,恰是中原沦陷,东晋偏安江左,政权依靠大族支持,由会稽司马道子父子当政。司马父子揽权纳贿,把国内政治搞得混乱不堪。当时,在统治阶级内部有王恭、殷仲堪之乱;而广大农
全文:的时代;这是士大夫文人趋浮华如鹜、廉耻扫地的时代。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里面,有许多士大夫文人投靠的统治者,成为新贵;或者“放浪形骸之外”,以药与酒来麻醉自己;或者沉溺在佛禅中,讲清静寂灭。陶渊明不是那样的人。他的生活道路跟那时一般士大夫文人比起来,是有所不同的。
2009年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
作者:暂无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报编辑部  党委书记  专家学者  九江市  中国大陆  陶渊明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化研究 
描述:8月24日至26日,由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承办的2009年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西九江学院顺利召开,来自日本、台湾、韩国以及中国大陆的专家学者近60人出席了会议。九江市副市长李伟、九江学院党委书记陈绵水、校长甘筱青、副校长欧阳春分别出席了开幕式及德安考察座谈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全文:学术研讨会、2000年第二届中日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07年第三届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展现出了的特点。第一、本次大会除在前两次会议的基础上成功地邀请到日本六朝学术学会代表团之外,还第一次邀请
一部有见解的论著——读《陶渊明论略》
作者: 曹础基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诗  见解  新形势  梁启超  现实主义  诗品  晋宋之际  陶渊明研究  形影神三首  陶渊明论 
描述:陶渊明是一个普遍得人喜爱而又被人热心研究的作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界着眼于对其进行阶级分析,判定其为进步还是落后、甚至是否反动的性质上。从文学本身,也曾围绕着现实主义还是反现实主义的问题展开过论争。这虽并非毫无仰益,但对陶渊明研究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近十年来研究的深入与扩展,
全文:陶渊明是一个普遍得人喜爱而又被人热心研究的作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界着眼于对其进行阶级分析,判定其为进步还是落后、甚至是否反动的性质上。从文学本身,也曾围绕着现实主义还是反现实主义的问题展开过论争。这虽并非毫无仰益,但对陶渊明研究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近十年来研究的深入与扩展,局面已经改变。李文初同志的《陶渊明论略》一书,是新形势下的可喜成果。它是作者十多年来在教学、科研上所花心血的结晶。细读全书,我感到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在全面地、系统地去评述陶渊明及其创作,而贯注于研究中的症结,不避枝经肯萦,进行条分缕析。因而它是言之有物的,是一本有见解的评陶之作,不仅对于一般读者,而且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作者之有见解,首先表现在不泥古。如《诗品》关于陶渊明评述的最后一句话:“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历来人们只在其评价是否公允上产生过异议,而没有人怀疑过它是否真的是钟嵘说的。李氏却以独到的眼光揭示了其中的破绽,指出从钟嵘仁推至陶渊明还不到九十年,何以谓之“古”了又从有关古籍记载中归纳出齐梁人称汉以前为“古“,而并不称魏晋为“古”的结论。进而又具体地分析了这/\九十年间被《晋书》、《...
与陶渊明相关并称的批评学意义
作者: 李永雅  来源:暨南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并称  陶杜  语义网络  陶渊明  陶谢 
描述:在古代文论中,“文人并称”是指仅保留对象的姓氏,以简略形式同时称谓两名或以上的文人,并经历一定的意义积累过程,长期沿用的现象。并称现象衍生的一系列并称词汇,是古代批评术语中的非常规成员,具有一定的解释学意义。围绕某个诗人形成的并称词汇,据其语义关系,组成了一张辐射形的网络,这张语义网络能反映该诗人的
全文:在古代文论中,“文人并称”是指仅保留对象的姓氏,以简略形式同时称谓两名或以上的文人,并经历一定的意义积累过程,长期沿用的现象。并称现象衍生的一系列并称词汇,是古代批评术语中的非常规成员,具有一定的解释学意义。围绕某个诗人形成的并称词汇,据其语义关系,组成了一张辐射形的网络,这张语义网络能反映该诗人的接受情况,可置于批评学与语言学视野中考察。陶渊明是我国年代久远、地位重要的大诗人,围绕他所形成的并称词汇数量多,意义复杂,具有研究价值。与陶渊明相关并称的批评学意义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对陶渊明接受史的研究具有直接借鉴意义。其次,并称成立时的理据反映了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的审美特征。据此划分,与陶渊明相关的并称最突出的形态有:对举式、强调两者在文化内涵上的互补性的并称,如陶谢、明清之前的陶杜;以家族相似为划分依据、学陶风气为内驱力的陶家数并称群。两种形态的并称反映了古代诗学批评的对比意识、互补意识、风格意识与实用(诗歌教习)意识。置于诗学史中可发现,受不同时期的诗学批评的主导审美意识影响,并称的产生方式和普及程度均有不同。最后,并称之间的相互对话,不但反映以上三种意识在批评学中相互作用的情况,还提供了语义生成的可能空间。并称至今仍然隐含着产生新意的可能性,就像它背后的古老的中国文学批评语言一样。
陶渊明酒诗研究
作者: 孙玉莹  来源:西藏民族学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酒诗  陶渊明  融合  发展  接受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是将酒与诗完美融合的第一人,也是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酒赋予了陶渊明其人、其诗特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陶渊明酒诗的研究分析表明:酒不只是陶渊明抒情写性的工具,更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酒就没有陶渊明,也就没有陶渊明诗。酒化了的诗和诗化了的酒,使陶渊明在诗歌
全文:,更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酒就没有陶渊明,也就没有陶渊明诗。酒化了的诗和诗化了的酒,使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的诗歌题材,也使这种酒诗题材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借助于酒诗的创作,诗人将自己内心
陶渊明人格、诗文风格与批评研究
作者: 高巍  来源:海南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  陶渊明  人格  风格 
描述:陶渊明的人格主要体现在委运任化、安贫守志和重亲情友情三个方面。其委运自然是真正地期待回归自然,在躬耕南山时将生活与理想寄托于自然,享受着田园的自由和闲适。所以他在隐居南山时,找回了本我。同时,委运任化也是陶渊明的生存方式,在这一方式之下,他任真自得,纵浪大化,顺应自然,以归隐消解了隐与仕的矛盾。陶渊
全文:陶渊明的人格主要体现在委运任化、安贫守志和重亲情友情三个方面。其委运自然是真正地期待回归自然,在躬耕南山时将生活与理想寄托于自然,享受着田园的自由和闲适。所以他在隐居南山时,找回了本我。同时,委运任化也是陶渊明的生存方式,在这一方式之下,他任真自得,纵浪大化,顺应自然,以归隐消解了隐与仕的矛盾。陶渊明安贫守志,不掩饰对田园的热爱,关键是“质性自然”,不愿意“违己交病”,所以归于田园而不顾及生活的贫困。他面对贫穷的坦然安逸,与对富贵的认识有关。他不愿意以富贵役形,安贫乐道,心胸旷达。并在诗歌里再现自己的躬耕生活,不在意现实的苦痛和艰辛。陶渊明心态宁静而平和,但他仍然深富情感,诗歌真率幽默的语言里透出的是骨肉亲情。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到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对兄弟姊妹一往情深。同时,他为人的真情也体现在朋友身上,在“念来存故人”的咏叹中,足见他对友情的珍视。这些体现了陶渊明人格的另一面。陶渊明诗歌风格平淡自然。这与诗歌的题材、语言的表现形式有关,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的人格及因之产生的闲适恬淡心境融入诗中,使诗歌透出一个“真”来。陶渊明的“真”还表现在酒上。但他并非以酒掩饰自我的内心世界,否则,他的自然率真得不到彰显。同时,陶渊明诗歌平淡中兼有豪放,自然清新与激昂慷慨并存。由于其豪放与亲切相融,故能使豪放来得不觉。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