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对白居易闲适的影响
-
作者:
孙星华 来源:东南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白居易 影响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生前是寂寞的。而其死后,他的人格精神、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审美情趣和诗艺创作,则受到历代士人们持久不衰的关注,得到不断深入的理解和阐释,对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学创作产生了长久而极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两句诗也可以作为陶渊明生前与身后的概括和写照。王国维《
-
全文:陶渊明生前是寂寞的。而其死后,他的人格精神、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审美情趣和诗艺创作,则受到历代士人们持久不衰的关注,得到不断深入的理解和阐释,对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学创作产生了长久而极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两句诗也可以作为陶渊明生前与身后的概括和写照。王国维《文学小言》说“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尤也”。作为“文学上之雄者”,陶渊明的意义与影响,具有不同于屈原的独特思想与文学价值。五柳先生陶渊明和三闾大夫屈原各自的人生模式与诗学精神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分别以儒、道精神为主要旨归的两条明晰的接受线索。比较而言,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士人对陶渊明的接受远比对屈原的接受复杂的多。 唐人对陶渊明的阐释和接受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中国诗歌的繁盛出现在唐代,不仅是唐代文化高度发展的成就,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唐代诗人对前代诗歌艺术传统的全面接受、继承和创新、超越的实绩。陶渊明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唐伟大诗人白居易,一生深受陶渊明的影响。是对陶渊明接受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白居易对陶渊明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他的闲适诗方面。闲适诗作为白居易诗歌创作的最大组成部分,颇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诗人的人生和创作志趣,对后世文坛影响也很大。 本文从宏阔视野与整体关照出发,运用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首先通过描述白居易对陶渊明的追慕历程及诗人人生观和性格的研究,来说明白居易受陶渊明影响的内在原因;其次,通过阐述白居易闲适诗中受陶渊明影响的具体体现来进一步佐证本篇论文的观点。白居易对陶渊明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他对陶渊明的学习和推崇也直接影响到陶渊明在唐朝及唐以后文坛上的地位。
-
论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
-
作者:
宋云海 来源:经营管理者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田园生活 世外桃源 陶渊明 安闲自得 贫困凋敝
-
描述:魏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以一片田园作为自己的灵魂栖息地,甘于淡泊,息心浮名,在诗、酒、书、田中传达出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功名等的种种看法,融入作品,显为人格,使人于百代之后,依然能够深深濡染其真挚的生命气息。本文力图深入陶渊明作品,通过社会形态,意识形态,美学形态这三个层面的阐述,由下而上,由
-
全文:魏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以一片田园作为自己的灵魂栖息地,甘于淡泊,息心浮名,在诗、酒、书、田中传达出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功名等的种种看法,融入作品,显为人格,使人于百代之后,依然能够深深濡染其真挚的生命气息。本文力图深入陶渊明作品,通过社会形态,意识形态,美学形态这三个层面的阐述,由下而上,由表及里地剖析出其中的思想和人格意蕴,旨在从中窥探和管论:陶渊明作为一代文宗,其对后世长久不衰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开拓了中国田园诗的创作领域,亦非仅仅因其创造了一种平和冲淡的艺术境界,而是因为,这方山水田园,潜藏着他看似平淡,实则膏腴的思想和灵魂的光辉;蕴藉着他求实认真,丰富完整的人生和生命哲学;寄寓着他高洁傲岸、坚贞不屈、安贫乐道的人格操守;展现着他淳朴宽厚,达观随和的人生性情,使其人,其文,其德,其行浑然一体,如一曲无声的弦歌,静静地、长远地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文豪大家,令人感怀不已,追思无限。
-
浅述陶渊明的无神论思想
-
作者:
王玲华 来源:无锡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五柳先生” 神不灭论 “形” 中国文学史 陶渊明诗歌 长生不死 陶渊明 人格神 无神论思想 神学目的论
-
描述:一提起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我们马上会联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后又改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因宅旁有五棵柳树,故自号“五柳先生”,41岁时曾任彭泽令(今江西彭泽县西),后人也称他“陶彭泽”或“陶令”.63岁逝世,谥号“靖节
-
全文:一提起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我们马上会联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后又改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因宅旁有五棵柳树,故自号“五柳先生”,41岁时曾任彭泽令(今江西彭泽县西),后人也称他“陶彭泽”或“陶令”.63岁逝世,谥号“靖节先生”.陶渊明诗歌的卓越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陶渊明又是一位带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无神论者.虽然他在这方面没有专门的论著,思想史上一般也不会提及,但在他诗文的字里行间不时闪耀着无神论思想的光辉,这在当时封建迷信盛行的年代里,作为一个封建文人,能有这样的思想认识,我们说是难能可贵的.本文即就陶渊明无神论思想的某些表现及其形成原因作一简要论述,以求教于广大同仁.一、对神学目的论的否定所谓神学目的论,就是宗教迷信用以证明神存在的一种流行的理论.肯定人格神的天的存在,认为天有目的意志,能赏善罚恶,这是一切世俗迷信的基础.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是如何认为的呢?他在《自
-
陶渊明诗文的生命体验
-
作者:
金龙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文 生命体验 生命诗学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的诗文是生命体验的精华。陶渊明以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智慧、诗意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对自身生命存在进行感受、体悟、想象、思考,其作品是作者心灵世界、生命理念的艺术化展现。本文试图以新锐的眼光,穿透文学与作家潜意识的内在关系,强调文学是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写照和生命体验的结晶。在陶渊明一生历程中,对贫困
-
全文:陶渊明的诗文是生命体验的精华。陶渊明以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智慧、诗意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对自身生命存在进行感受、体悟、想象、思考,其作品是作者心灵世界、生命理念的艺术化展现。本文试图以新锐的眼光,穿透文学与作家潜意识的内在关系,强调文学是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写照和生命体验的结晶。在陶渊明一生历程中,对贫困的体验、对自然的体验、对爱情的体验、对亲情的体验、对友情的体验、对生死的体验,都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生命体验是陶渊明诗文的灵魂,是解读陶渊明诗文中最关键的东西,是陶渊明个性特色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至情至性、本色率真、品性高洁之士;他既是诗人,是作家,也是一位充满睿智的哲人。他的诗文创作不仅反映了东晋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真实面影,更主要的是展示了他的心灵世界,记载了他对自身生命存在的种种感受体验以及对生命行将消亡的深刻思辨,表达了他对人生问题的敏锐关注与哲学思考。
-
框架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田园诗为例
-
作者:
陈娟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隐喻翻译 田园诗 认知语言学 框架理论
-
描述:任何语言都离不开隐喻,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田园诗歌也不例外。诗人在将自然的美丽及田园生活的安逸与宁静呈现在诗中的同时,往往运用隐喻来暗达自己的情感。框架理论是著名语言学家Fillmore (1975)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它认为框架是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框架,语言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认知框架,语言
-
全文:任何语言都离不开隐喻,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田园诗歌也不例外。诗人在将自然的美丽及田园生活的安逸与宁静呈现在诗中的同时,往往运用隐喻来暗达自己的情感。框架理论是著名语言学家Fillmore (1975)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它认为框架是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框架,语言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认知框架,语言表达式是激活认知框架的触发器或认知框架的支撑点。本文试图运用框架理论分析田园诗中的隐喻现象及其翻译,试图阐明框架理论对田园诗中的隐喻翻译所具有的解释力,并进一步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进而为翻译研究提出新的视角。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框架理论起源、原理及发展状况的回顾,对隐喻进行概括性总结和分析,通过对三首田园诗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讨框架理论应用于隐喻翻译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对汉诗英译提供一定的启示。
-
陶渊明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以周作人为中心
-
作者:
张波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作人 身份认知 人生选择 陶渊明 知识分子
-
描述:陶渊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历史的回响。不仅掀起了一股陶渊明热潮,而且还影响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包括对他们性情与趣味,审美等方面的引导,启示。其中,又以“老京派”——周作人最为典型。他的退隐直接相关于当时中国的现实情状——明朝与乱世。于此,周作人在经过时代之辨,自我之辨与年龄之辨后,逐步
-
全文:陶渊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历史的回响。不仅掀起了一股陶渊明热潮,而且还影响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包括对他们性情与趣味,审美等方面的引导,启示。其中,又以“老京派”——周作人最为典型。他的退隐直接相关于当时中国的现实情状——明朝与乱世。于此,周作人在经过时代之辨,自我之辨与年龄之辨后,逐步建构起来一套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完成了逃世与避世的人生课题,成为中国的“现代隐士”。不仅如此,他还引导并带动了一批知识分子,诸如他的弟子废名,俞平伯等人,还有在志趣、喜好与审美等方面有共通趋向的知识分子,如京派同仁。以致在1934年发生的“五秩自寿诗”事件,既可以解读出当时知识分子的的分化倾向,也足以折射出周作人在文艺界难以抹除的重大影响。仍旧固守着“五四”立场与传统的周作人,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即对“革命文学”持有异议,甚至著文指摘。而30年代“左联”的成立,则加剧了他与乃兄鲁迅的分异。于此,周作人的逐步退隐,触发的负面效应不得忽视。故而鲁迅肩起批判的大旗,“攻伐之声”不绝。以周作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诉诸“现代隐士”的面目,在追慕陶渊明的路途中,完成了自我形象的塑造与勾画,具有典型意义与示范效果,影响了当时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 本文主要以20世纪30年代为支点,前后伸缩,便于溯源。以陶渊明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影响为务,从周作人出发,进行梳理与分析。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目前的研究现状并考察研究意义。第二、三,四部分为论文正体部分,即分别为第二、三,四章。第一章主要讲述周作人的现实观,带出了陶渊明,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梳理周作人提及论及陶渊明的文章;第二节重点指出并阐发周作人的时代之辨。第二章讲述周作人对陶渊明的品读,二人在志趣,爱好与审美等方面的共同趋向,即三个关键词:隐逸,思想通达与生活之艺术。这是周作人汲取陶渊明营养之后,根于时代与自我,形成的一套有机体系。第一节讲述周作人的角色认知——凡人与文人的纠缠;第二节介绍陶渊明在现代的回归,以周作人为代表,对陶氏进行了现代“重塑”。第三章主要论说在周作人的影响之下,出现的知识分子喧哗与选择。分为三节:第一节讲周作人的弟子——废名与俞平伯,在周作人的影响与引导之下,文学活动与人生流向的问题,他们以跟随的方式回应了周作人的隐逸;第二节主要讲述京派同仁对周作人隐逸的看法,以朱光潜为例,他们的默认与认同,正折射出朱光潜们有着某种共同的趋向,尽管没有周作人那样明显。第三节重点讲述鲁迅对周作人的批判,原因及策略。从反面佐证周作人的隐逸,“左翼”人士的态度与倾向。
-
论陶渊明诗歌的理性精神
-
作者:
许晓晴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理性精神 陶渊明 隐士 人格 哲理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他的人品与诗品均对后人产生了最广泛、最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众多的文人诗文作品中不同程度的对陶渊明的崇敬与仰慕,在文人生活与创作实践中对他的有意效仿,仅以“拟陶”“和陶”为题的诗作便不下千余首,甚至形成了由陶渊明人品风范所发起的,以陶诗风格为中心特征和共同审美趣尚的
-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他的人品与诗品均对后人产生了最广泛、最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众多的文人诗文作品中不同程度的对陶渊明的崇敬与仰慕,在文人生活与创作实践中对他的有意效仿,仅以“拟陶”“和陶”为题的诗作便不下千余首,甚至形成了由陶渊明人品风范所发起的,以陶诗风格为中心特征和共同审美趣尚的一个诗歌流派——清谈诗派。陶渊明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仅有一百三十多篇诗文,政绩上亦未有建树,当时仅以“隐士”见称,究竟为何会产生如此广泛的社会效应?其人格与诗歌缘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笔者以为,理性精神是陶渊明诗品与人品的内在底蕴。陶渊明的艺术活动、审美活动,是建立在一种成熟的理性之上的,他的人格高度即其艺术高度。 首先,陶渊明在诗歌中充满了对社会、人生、宇宙等哲理的思索,在人生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冷静与客观的理性特征。(一)处于儒家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文化气围中,而魏晋之际老庄思想又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陶渊明受这两种思想的影响,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模式,先建功立业——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然后归隐田园——求得个人价值的实现,但在对社会与自我的理性审视中,发现自己的“质性自然”的本性无法与“大伪斯兴”的社...
-
酉阳对话陶渊明
-
作者:
唐宋元 来源:散文选刊(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在美的面前缴械投降的确是一种幸福。 从成都出发,在高速公路上尽情狂奔,时而小憩,至酉阳,已过去整整8个小时。说实话,有点累,有点乏,但兴致很高。县委县府的欢迎宴会之后,不是就寝,而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作“秉烛”之游——当然,所谓秉烛,不过是借用而已。踏着街灯,我们不知不觉便来到桃花源广场,见许多男
-
全文:在美的面前缴械投降的确是一种幸福。 从成都出发,在高速公路上尽情狂奔,时而小憩,至酉阳,已过去整整8个小时。说实话,有点累,有点乏,但兴致很高。县委县府的欢迎宴会之后,不是就寝,而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作“秉烛”之游——当然,所谓秉烛,不过是借用而已。踏着街灯,我们不知不觉便来到桃花源广场,见许多男女老少在跳他们已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家舞蹈摆手舞,颇受感染,技痒难熬,混迹其间,依样画瓢,不求形似,只求尽兴,竟舞出一身毛毛汗。正希望来点小风,便有浸浸润润的一片凉意透过夜色袭来。来自何处?举头一望,一道高耸宽广的石壁,于青黛的苍茫之中突围出来,看得不甚清楚,也不需要看得那么清楚,只感到它们犹如一万个史泰龙和一万个施瓦辛格列队于前,在卡拉扬和小泽征尔的联棒指挥下合唱贝多芬的《欢乐颂》。初来乍到,不知就里,石壁就石壁吧,纵是万山齐赴,也只好留待明日再来观阵了。就是这一懒人之思,让我与夜的桃花源失之交臂。是桃花源呀,但这时我并不知道,自以为是地认为是桃花园,怎么也不会与魏晋风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与王羲之的“兰亭序”联系起来。不过,石壁那朦朦胧胧中的厚重与坚硬、浑沌与苍莽、袒露与含蓄、瘦健与丰腴,已经让我的情感之弦铿然作响,发出了一个帕瓦罗蒂的“海C”。
-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的差异
-
作者:
吕吉瑛 来源:飞天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诗 诗歌 自然界 华兹华斯 陶渊明 社会客体 精神境界 自然诗 差异 自然客体
-
描述:陶渊明与华兹华斯两位诗人都热爱自然,都对各自所处的社会和现实极为不满,希冀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获得一份慰藉和解脱,他们的诗歌的韵律都极为清新动人。但是这两位东西方诗人存在着更多的差异,这是由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美学传统所决定的。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都挚爱自然,但其对“自然”内涵的理解有着较大的差异。《归园
-
全文:陶渊明与华兹华斯两位诗人都热爱自然,都对各自所处的社会和现实极为不满,希冀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获得一份慰藉和解脱,他们的诗歌的韵律都极为清新动人。但是这两位东西方诗人存在着更多的差异,这是由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美学传统所决定的。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都挚爱自然,但其对“自然”内涵的理解有着较大的差异。《归园田居》描述了陶渊明归返田园山林的思想、行动以及由此得到的惬意和坦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自然”一词在这里除了有顺应天然的意义外,更有跳出“樊笼”后重获自由的意味。诗人在《归去来兮辞序》中也解释了自己辞归田园的原因,是不愿违背率真的天性,口腹自役,造作伪饰。可以看出,陶诗中的“自然”概念源自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它不同于近代所谓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指那种与世间万物本来面目一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那种“道法自然”(《老子》),“顺物自然”(《庄子》)的非功利的抱朴含真的精神境界。这里的“自然”不是一个客观的实体,而是一种以人格行为期待为核心的善于本性天真和委运任化的观念。因此,在陶诗中,“天”往往是诗人对“自然”的另一种表述。于外,是“天道”、“天运”、“天命”的客观存在;于内,是“乐天”,“顺化”和“任真”的生命取向。
-
陶渊明治学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
作者:
高晨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当代价值 学问基础 治学观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伟大诗人,王国维先生曾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陶渊明对于后世诗歌的发展,尤其是田园诗派的发展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但是学习和研究陶渊明并不应只局
-
全文: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伟大诗人,王国维先生曾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