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从“质性自然”到“一语天然”—陶渊明自然思想及诗风析论
作者: 吴莹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然思想  陶诗  陶渊明 
描述:徐复观先生曾言:“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中国艺术精神》)表现于魏晋时期尤盛,其缘于此时期以老庄为中心的“玄学”对“自然”开启。这无疑给生于浊世的陶渊明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开启了他反抗现实,回归自然的思路,在此思想之影响下,陶渊
全文:徐复观先生曾言:“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中国艺术精神》)表现于魏晋时期尤盛,其缘于此时期以老庄为中心的“玄学”对“自然”开启
陶渊明文学创作理念研究
作者: 黄崇成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感  陶渊明  思想  创作理念 
描述: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就是对其生命体验的精彩描述,也是他文学创作理念的形象表现。陶渊明以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智慧、诗意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对自身生命存在进行感受、体悟、想象、思考,其作品就是他心灵世界、生命理念的艺术化展现。对陶渊明文学创作的研究,由古至今可谓颇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对陶渊明其人、其作
全文: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就是对其生命体验的精彩描述,也是他文学创作理念的形象表现。陶渊明以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智慧、诗意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对自身生命存在进行感受、体悟、想象、思考,其作品就是他心灵世界、生命理念的艺术化展现。对陶渊明文学创作的研究,由古至今可谓颇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对陶渊明其人、其作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主要的观点是陶渊明的诗歌是自然的诗,是将日常的田园劳作的生活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诗,是情景相融、冲淡旷达的诗。陶诗语言平淡自然,经过锤炼而不露痕迹。而本文则将从陶渊明情感世界与现实生活真纯、自然的角度来探讨陶渊明的文学创作理念。文章主要是从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着手,在深入探讨陶渊明的思想和情感的基础之上结合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对陶渊明的文学创作理念进行研究。本文着重论述了陶渊明基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世界和基于思想道德层面的情感世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对陶渊明及其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体系进行简要的概述。重点论述陶渊明文学创作理念,陶渊明的诗文体现了他以真为美的文学创作理念;陶渊明在诗文创作中寓情于景,把情感与自然相统一,通过对田园生活的体认展现了他崇尚自然的文学创作理念;最后理想与现实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陶渊明在诗文创作中同样坚持了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文学创作理念。
陶渊明与吉田兼好的隐逸心理结构比较研究
作者: 白丽云  来源:文学界(人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隐逸心理  隐逸作品  比较研究 
描述:中国的魏晋时期(220-420)和日本的中世时期(1192-1603)是两国隐逸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由于两国的社会历史、民族心理、审美情趣以及隐者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差别,使得中日隐选文学面貌不尽相同.但两者的思想渊源、隐者风范、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生命意识的张扬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共性.但无论是中国学
全文:中国的魏晋时期(220-420)和日本的中世时期(1192-1603)是两国隐逸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由于两国的社会历史、民族心理、审美情趣以及隐者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差别,使得中日隐选文学面貌不尽相同.但两者的思想渊源、隐者风范、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生命意识的张扬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共性.但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日本学者,研究隐逸文学的主要方向都倾向于对两国隐逸思想的来源、隐士从古到今的梳理、隐士的类型、隐逸的方式与行为和隐逸之后的生活内容等方面进行宏观的描述和勾勒.对于代表作家的隐逸心理结构较少涉及.接下来,我们从陶渊明与吉田兼好的隐逸缘由、隐逸思想构成等方面研究二者的隐逸心理结构.
谈陶渊明与魏晋风流的不同
作者: 梁军 金海燕  来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风流  淳朴率真  陶渊明  节制和适度  魏晋玄学  传播力  《世说新语》 
描述:与魏晋风流相比较,陶渊明在为人行事、饮酒等方面体现出一种节制和适度,这是一种与魏晋风流不同的人生风流。陶渊明的思想少有魏晋玄学的影响,而多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他独特言行是个性率真的自然流露,不同于魏晋风流人物刻意追求的风流,没有魏晋风流的传播力,却有一种把生活艺术化的纯净
全文:与魏晋风流相比较,陶渊明在为人行事、饮酒等方面体现出一种节制和适度,这是一种与魏晋风流不同的人生风流。陶渊明的思想少有魏晋玄学的影响,而多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他独特言行是个性率真的自然流露,不同于魏晋风流人物刻意追求的风流,没有魏晋风流的传播力,却有一种把生活艺术化的纯净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田园诗艺术比较
作者: 开健 张迪平  来源:池州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思想内涵  语言  浪漫主义风格  美学境界 
描述: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西两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两位诗人的田园诗作如同一座艺术桥梁沟通了中西田园诗歌艺术之流。本文试从浪漫主义风格、语言特色两个方面探讨两位诗人田园诗歌艺术的相同之处,并试从思想内涵、美学境界两个方面分析两位诗人田园诗歌艺术的相异之处。
全文: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西两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两位诗人的田园诗作如同一座艺术桥梁沟通了中西田园诗歌艺术之流。本文试从浪漫主义风格、语言特色两个方面探讨两位诗人田园诗歌艺术的相同之处,并试从思想内涵、美学境界两个方面分析两位诗人田园诗歌艺术的相异之处。
陶渊明:一位执著的勇者
作者: 刘久贵  来源:中学文科(教研论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隐逸诗人  士大夫精神  陶渊明  消极行为  中国诗史  知识分子  执著 
描述: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是拥有众多崇拜者的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宗”。他的归隐,成了后世知识分子的永远牵挂,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但是,不少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消极行为。我却不那样认为。
全文: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是拥有众多崇拜者的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宗”。他的归隐,成了后世知识分子的永远牵挂,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但是,不少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消极行为。我却不那样认为。
陶渊明诗歌鉴赏
作者: 刘高伟  来源:阅读与鉴赏(高中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北京卷  隐逸诗人  诗歌鉴赏  陶渊明  文学潮流  命题者  中国文人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最近两年来陶渊明的诗歌更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如2006年
全文: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最近两年来陶渊明的诗歌更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如2006年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重读陶渊明《饮酒》(其五)
作者: 赵平平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酒  重读 
描述: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更是脍炙人口,被人们所推崇。"见"字画龙点睛笔,传神地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然而关于"见"字的读音,似乎历来大家公认为是jian,本文另辟蹊径,以xian的读音将这首诗读出了另一番味道。
全文: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更是脍炙人口,被人们所推崇。"见"字画龙点睛笔,传神地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然而关于"见"字的读音,似乎历来大家公认为是jian,本文另辟蹊径,以xian的读音将这首诗读出了另一番味道。
桃花源寻梦——陶渊明《桃花源记》评析
作者: 谢百中  来源:作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赞美诗  农村生活  人生理想  精神实质 
描述:《桃花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自然趣的精神实质,是以农耕的实践去谋求与自然冥合无间的健康的人生理想,所以他的理想才生动明快,欣然有生气,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种自然观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永恒主题,在这种自然观指导下的理想与追求越过时空在一千五百多年以后依然吸引着我们就不足为怪了。
全文:《桃花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自然趣的精神实质,是以农耕的实践去谋求与自然冥合无间的健康的人生理想,所以他的理想才生动明快,欣然有生气,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种自然观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永恒主题,在这种自然观指导下的理想与追求越过时空在一千五百多年以后依然吸引着我们就不足为怪了。
走近陶渊明 问津桃花源:《桃花源记》备教
作者: 易图松  来源:考试(教研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理想社会  生活场景  桃花源记  小国寡民  描写  思想教育  大同世界  陶渊明  隐士 
描述:一代诗人王维因桃源难寻而感慨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庐山巅也慷慨发问: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千百年来《桃花源记》一直为人们所喜爱。作为教师,反复读,多次教,常读常得,常教常思,问题多多,思考也多多。
全文:一代诗人王维因桃源难寻而感慨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庐山巅也慷慨发问: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千百年来《桃花源记》一直为人们所喜爱。作为教师,反复读,多次教,常读常得,常教常思,问题多多,思考也多多。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