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从陶渊明的咏贫诗看他的固穷安贫思想
-
作者:
吴芳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贫士 咏贫诗 陶渊明 固穷安贫
-
描述:陶渊明的一生时仕时隐,贫困也因此伴随着他的一生。然而,在贫困的生活当中陶渊明依然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这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固穷在陶渊明的思想和创作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他人生道路选择上重要的精神支撑,从他的咏贫诗中我们不难了解到这位伟大诗人在当时的心路历程。
-
全文:陶渊明的一生时仕时隐,贫困也因此伴随着他的一生。然而,在贫困的生活当中陶渊明依然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这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固穷在陶渊明的思想和创作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他人生道路选择上重要的精神支撑,从他的咏贫诗中我们不难了解到这位伟大诗人在当时的心路历程。
-
豆圆、露圆、月圆:陶渊明生命悲剧意识的启迪
-
作者:
鲍鹏山 来源:读写月报(高中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刘再复 文艺理论家 愤世嫉俗 陶渊明 生活信仰 曹雪芹 生命悲剧意识
-
描述: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再复先生将陶渊明.曹雪芹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学者鲍鹏山先生评价相近.他说.“生活而能得此大境界.大圆满.遍观中国古人。靖节(即陶渊明)先生一人而已!”鲍先生对陶归隐根本原因的解析极富创见.他指出陶并非愤世嫉俗而避世.而是出于生命的悲剧意识选择一种生活信仰.他放弃“公务员”的
-
全文: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再复先生将陶渊明.曹雪芹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学者鲍鹏山先生评价相近.他说.“生活而能得此大境界.大圆满.遍观中国古人。靖节(即陶渊明)先生一人而已!”鲍先生对陶归隐根本原因的解析极富创见.他指出陶并非愤世嫉俗而避世.而是出于生命的悲剧意识选择一种生活信仰.他放弃“公务员”的优越待遇.充分利用短暂的生命.
-
陶渊明的躬耕之路与相关诗歌创作考论
-
作者:
李锦旺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躬耕 陶渊明 诗歌创作
-
描述:陶渊明少有壮志,也曾游宦多年。但是他对晋末官场的不适,前代隐者躬耕传统的感召,最终促使他解职归田,过上躬耕自足的生活。陶渊明的躬耕之路大体可分为耕仕徘徊期、安心躬耕期与老病困穷期三个阶段。在漫长的躬耕历程中,他认识了躬耕的意义,体验了田园生活的乐趣,但也饱尝了战乱、自然灾害与饥寒等方面的困扰。这些经
-
全文:陶渊明少有壮志,也曾游宦多年。但是他对晋末官场的不适,前代隐者躬耕传统的感召,最终促使他解职归田,过上躬耕自足的生活。陶渊明的躬耕之路大体可分为耕仕徘徊期、安心躬耕期与老病困穷期三个阶段。在漫长的躬耕历程中,他认识了躬耕的意义,体验了田园生活的乐趣,但也饱尝了战乱、自然灾害与饥寒等方面的困扰。这些经历他都真实地反应于诗歌创作中,从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形象。
-
《茵尼斯弗利岛》与陶渊明诗歌的对比分析
-
作者:
符旭 来源:大观周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个人主义 理想主义 自然与理想
-
描述:爱尔兰诗人叶芝早期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他归隐的愿望,描写了许多幻想的仙境。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以田园诗著称。不少学者认为二人的诗歌颇有相似之处,实则不然。本文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与叶芝的《茵尼斯弗利岛》为例,揭示叶芝渴望的是一种与精灵为伍的仙境.是虚幻的:而陶渊明追求的是躬耕田园。是真实的。本文探讨
-
全文:爱尔兰诗人叶芝早期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他归隐的愿望,描写了许多幻想的仙境。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以田园诗著称。不少学者认为二人的诗歌颇有相似之处,实则不然。本文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与叶芝的《茵尼斯弗利岛》为例,揭示叶芝渴望的是一种与精灵为伍的仙境.是虚幻的:而陶渊明追求的是躬耕田园。是真实的。本文探讨了二者的区别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
-
拆碎七宝楼台:解构陶渊明:以田晓菲《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为例
-
作者:
龚斌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言志 中国文化 陶诗 陶氏家族 解读 隐士 陶渊明研究 西方解构主义 隐逸文化 文化研究
-
描述:陶渊明研究正在走向现代化。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以新理论、新方法解读陶渊明正成为可能,这反映了学术发展的规律。然而,从上世纪初以来近百年的学术史,始终存在着一种不良风气,即唯洋唯新是瞻,这种风气,也影响到最近一二十年的陶渊明研究。陶渊明作为中国隐逸文化、中国
-
全文:陶渊明研究正在走向现代化。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以新理论、新方法解读陶渊明正成为可能,这反映了学术发展的规律。然而,从上世纪初以来近百年的学术史,始终存在着一种不良风气,即唯洋唯新是瞻,这种风气,也影响到最近一二十年的陶渊明研究。陶渊明作为中国隐逸文化、中国
-
何处觅桃源:论陶渊明对杜甫蜀中诗的影响
-
作者:
辛晓娟 来源: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源 杜甫 陶渊明 蜀中诗
-
描述:杜甫在客居浣花草堂的时候,创作了大量风格闲适的诗作,题材涉及田园、农事等多方面。历来多有论者指出,这些诗作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与此同时,浣花草堂时期的杜诗中也较多使用来自陶诗的典故,甚至化用整篇入诗。这和杜甫心目中一直存在的桃源隐逸情结是分不开的。本文试图对杜甫桃源情结进行梳理,阐释杜甫对陶渊明的接
-
全文:杜甫在客居浣花草堂的时候,创作了大量风格闲适的诗作,题材涉及田园、农事等多方面。历来多有论者指出,这些诗作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与此同时,浣花草堂时期的杜诗中也较多使用来自陶诗的典故,甚至化用整篇入诗。这和杜甫心目中一直存在的桃源隐逸情结是分不开的。本文试图对杜甫桃源情结进行梳理,阐释杜甫对陶渊明的接受,以及陶渊明与杜甫闲适类诗作的异同。
-
田园天然而山水侬丽:论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
-
作者:
李楠楠 来源:东方青年(教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田园诗 题材 山水诗 意象
-
描述:田园诗和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史册中最值得咀嚼回味的一页,陶渊明和谢灵运分别为两派的先驱人物。二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但二人的归隐和诗风各异。本论文着重从出身背景,写作意象和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手法等诸多方面来比较陶谢二人的诗歌,目的指出二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于文学发展的贡献。
-
全文:田园诗和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史册中最值得咀嚼回味的一页,陶渊明和谢灵运分别为两派的先驱人物。二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但二人的归隐和诗风各异。本论文着重从出身背景,写作意象和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手法等诸多方面来比较陶谢二人的诗歌,目的指出二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于文学发展的贡献。
-
醉士与醒夫的统一:从《饮酒二十首》看陶渊明的醒与醉的关系
-
作者:
张立婷 来源:时代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醒者 归隐 饮酒 醉者
-
描述: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是他所有诗歌中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作品.然而多数学者对这组诗的解读往往重视其“醉”的状态,而忽略了陶渊明“醒”的一面.本文试图通过对《饮酒二十首》中醉者形象和醒者形象的重新解读,来探讨陶渊明是如何在醒与醉的关系中实现了超越魏晋其他文人的真正的归隐.
-
全文: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是他所有诗歌中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作品.然而多数学者对这组诗的解读往往重视其“醉”的状态,而忽略了陶渊明“醒”的一面.本文试图通过对《饮酒二十首》中醉者形象和醒者形象的重新解读,来探讨陶渊明是如何在醒与醉的关系中实现了超越魏晋其他文人的真正的归隐.
-
醉士与醒夫的统一:从《饮酒二十首》看陶渊明的醒与醉的关系
-
作者:
张立婷 来源:时代文学(上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醒者 归隐 饮酒 醉者
-
描述: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是他所有诗歌中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作品。然而多数学者对这组诗的解读往往重视其"醉"的状态,而忽略了陶渊明"醒"的一面。本文试图通过对《饮酒二十首》中醉者形象和醒者形象的重新解读,来探讨陶渊明是如何在醒与醉的关系中实现了超越魏晋其他文人的真正的归隐。
-
全文: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是他所有诗歌中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作品。然而多数学者对这组诗的解读往往重视其"醉"的状态,而忽略了陶渊明"醒"的一面。本文试图通过对《饮酒二十首》中醉者形象和醒者形象的重新解读,来探讨陶渊明是如何在醒与醉的关系中实现了超越魏晋其他文人的真正的归隐。
-
陶渊明诗中的“归鸟”意象浅析
-
作者:
高长文 来源:现代教育探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禽鸟作为意象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三类:一是最求宏大的意境,进行拼搏而获自由的意象;二是无处投宿,迷茫徘徊不知如何获得自由的意象;三是选择退守,远离主流群体而获自由的意象。归隐后的陶渊明在他的诗中常常用“归鸟”这一代表性的意象表达自己夙愿已尝的心情。探究它能让我们更加
-
全文: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禽鸟作为意象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三类:一是最求宏大的意境,进行拼搏而获自由的意象;二是无处投宿,迷茫徘徊不知如何获得自由的意象;三是选择退守,远离主流群体而获自由的意象。归隐后的陶渊明在他的诗中常常用“归鸟”这一代表性的意象表达自己夙愿已尝的心情。探究它能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鸟这一意象贯穿陶诗始终。早期的“翩翩飞鸟”,出仕为官期的“失群鸟”“羁鸟”,分别有不同的意蕴。归隐后的陶渊明选择了“归鸟”,一个“归”让人品味不已。 如果说陶渊明所生活的社会大环境是其归隐的客观原因,则他从少年时所培养的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爱好则是其归隐的主观原因。《归田园居五首》其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他看来世俗的名禄好像罗网和樊笼束缚了人的天性,只有回到自发的状态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自由。陶渊明在迷惘、徘徊时,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强烈地呼唤着:“归去来”。当他为公事奔波时,这个声音在呼唤;当他静坐沉思时,这个声音也在呼唤。最后,在这个声音的召唤下,他终于实现了归隐田园的宿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