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想起陶渊明
-
作者:
陈瑞霞 来源:河北自学考试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幸福生活 诗句
-
描述:说起陶渊明,总会惹得不少人羡慕,认为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小日子才是幸福生活。而实际上,陶渊明在写下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的时候,生活不仅很不幸福,甚至已经到了困苦不堪的地步。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觉得那个破县长干着实在没劲,工资待遇不怎么样,还要穷于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和敲诈勒索。于是,连辞职报
-
全文:说起陶渊明,总会惹得不少人羡慕,认为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小日子才是幸福生活。而实际上,陶渊明在写下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的时候,生活不仅很不幸福,甚至已经到了困苦不堪的地步。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觉得那个破县长干着实在没劲,工资待遇不怎么样,还要穷于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和敲诈勒索。于是,连辞职报告都没打,一路高歌归去来兮,跑回乡下老家去了。
-
无奈中的超然 洒脱中的沉郁——谈陶渊明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
作者:
史鸿敏 来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洒脱 沉郁 陶渊明 浪漫主义
-
描述:陶渊明自幼学习六经,年轻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即他诗中说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他却囿于出身地位而“求之靡途”,于是他只能空悲切、徒无奈;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无奈而沉沦。于是他选择了“独善其身”,选择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选择了超然物外。虽然超然物外,但儒家的“兼济天下”、“大济苍
-
全文:陶渊明自幼学习六经,年轻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即他诗中说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他却囿于出身地位而“求之靡途”,于是他只能空悲切、徒无奈;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无奈而沉沦。于是他选择了“独善其身”,选择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选择了超然物外。虽然超然物外,但儒家的“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理想在陶渊明的深层意识里是挥之不去的,即使在那些浪漫主义的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作者洒脱中的那种苍凉。总之,“无奈中的超然,洒脱中的沉郁”应不失为陶渊明浪漫主义创作的基本特色。
-
“吴楚文化与陶渊明”简议
-
作者:
毛庆 来源:鄂州大学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楚文化 陶渊明 吴文化
-
描述: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角度观察,与魏晋南北朝一流诗人作家相比,陶渊明颇有其独特之处,即生长于、长期活动于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该文着重探讨了陶渊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楚文化精神和吴文化风韵,并发现三种文化以楚文化为主导,在陶渊明作品中自然地、合和地融为一体,这也许正是他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
-
全文: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角度观察,与魏晋南北朝一流诗人作家相比,陶渊明颇有其独特之处,即生长于、长期活动于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该文着重探讨了陶渊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楚文化精神和吴文化风韵,并发现三种文化以楚文化为主导,在陶渊明作品中自然地、合和地融为一体,这也许正是他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作家的原因之一。
-
中外文学中的理想社会:论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生态文明建构
-
作者:
张叉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惊人相似 理想社会 建构 桃花源记 华兹华斯 跨文化 陶渊明 浪漫主义 乌托邦 生态文明
-
描述:引言世界文学史上诗人在文学作品中对理想社会的建构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中国文学史上的陶渊明(365—427)和英国文学史的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其中较引人注目的两位。通过对相关作品的解读可以发现,陶渊明和华兹华斯对理想社会的建构在总体上乃生态文明之建构。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生态文明之建构
-
全文:引言世界文学史上诗人在文学作品中对理想社会的建构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中国文学史上的陶渊明(365—427)和英国文学史的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其中较引人注目的两位。通过对相关作品的解读可以发现,陶渊明和华兹华斯对理想社会的建构在总体上乃生态文明之建构。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生态文明之建构在内涵上惊人地相似,是跨文化之建构。与此同时,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生态文明之建构在文化根源上又鲜明地不同,是异文化之阐发。这些问题均是发人深省的,值得深入研究。一跨文化生态文明建构陶渊明生活于四五世纪的中国,华兹华斯生活于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他们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但他们跨越各自的文化,异曲同工地建
-
回味生命的艺术——论陶渊明的审美实践
-
作者:
林继中 来源:东方丛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的艺术》 调节功能 审美实践 诗意化 “边缘人” 陶渊明 历史时期 中西文化 生活节奏
-
描述:林语堂称得上是中西文化的“边缘人”,他的一些见解往往为一般人所不能道。如他的名著《生活的艺术》,就是以中西双方文化互为标准,双向比较,从而披露了中国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独特的生存方式。在生活节奏日见促迫的今日,此种方式便具有某种调节功能,为现代人增添一方生存空间,是所谓“精神上的屋前空地”。其
-
全文:活节奏日见促迫的今日,此种方式便具有某种调节功能,为现代人增添一方生存空间,是所谓“精神上的屋前空地”。其中,“诗可以兴”的文学观念转化为对人生诗意化追求的理念,则是关键的一环。我们由是有必要对“诗可以兴”作再认识。
-
回味生命的艺术:论陶渊明的审美实践
-
作者:
林继中 来源:东方丛刊(2006年第2辑 总第五十六辑)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林语堂称得上是中西文化的"边缘人",他的一些见解往往为一般人所不能道。如他的名著《生活的艺术》,就是以中西双方文化互为标准,双向比较,从而披露了中国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独特的生存方式。在生活节奏日见促迫的今日,此种方式便具有某种调节功能,为现代人增添一方生存空间,是所谓"精神上的屋前空地"。其
-
全文:活节奏日见促迫的今日,此种方式便具有某种调节功能,为现代人增添一方生存空间,是所谓"精神上的屋前空地"。其中,"诗可以兴"的文学观念转化为对人生诗意化追求的理念,则是关键的一环。我们由是有必要对"诗可
-
宋代杜甫接受的文化阐释:以杜甫与韩愈、李白、陶渊明宋代接受之比较为中心
-
作者:
梁桂芳 来源:文史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杜甫接受 宋代文化 理性化 道德化 休闲化
-
描述:杜甫被推尊为“古今诗人之首”乃至一代文化巨人,关键在于两宋时期。杜甫在宋代典范地位的确立,是宋人在其时代、社会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心理制约下,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它实质上反映了唐宋两种文化范型的整合与转变。在这一整合过程中,韩愈、李白也曾成为宋人的备选对象,但他们最终没能通过宋代文化道德
-
全文:杜甫被推尊为“古今诗人之首”乃至一代文化巨人,关键在于两宋时期。杜甫在宋代典范地位的确立,是宋人在其时代、社会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心理制约下,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它实质上反映了唐宋两种文化范型的整合与转变。在这一整合过程中,韩愈、李白也曾成为宋人的备选对象,但他们最终没能通过宋代文化道德化、理性化等考量标准,而只有杜甫契合了宋文化的这些精神内核。陶渊明作为宋代休闲文化的典范,取得了和杜甫并称的资格,但他提供的生活模式只是宋代儒道互补文化模式下的一种补充。杜甫才是宋代文化的主要典范。
-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简论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及归隐原因
-
作者:
吕爱梅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归隐行为 陶渊明 原因 社会黑暗 人生理想
-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一,对他的归隐,评之为对黑暗社会、丑恶政治不满而忤世隐逸者有之(钟优民、李文初);评之为立志从文以成就功业、为文求仕者有之(魏正申)(1);评之为救世不成而转向自救者亦有之(李春青)(2)。上述评价都有一定道理,不过,笔者认为若将其归结为对人生美的追求似乎更为妥帖。因为对
-
全文: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一,对他的归隐,评之为对黑暗社会、丑恶政治不满而忤世隐逸者有之(钟优民、李文初);评之为立志从文以成就功业、为文求仕者有之(魏正申)(1);评之为救世不成而转向自救者亦有
-
中国历史上的陶渊明绘事
-
作者:
李剑锋 来源:文史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绘事 赵孟頫 李公麟
-
描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首先在唐代入画。其画表现的是仙人的生活,风格以“魁奇”出俗为主,与宋代的淡远风格不同。历史上第一位有功于陶渊明的大画家是北宋的李公麟,第二位是元代赵孟頫,他对李公麟画法有继承也有开拓。宋元人请陶入画与他们崇敬陶渊明的态度密切相关。明清两代与陶渊明相关的画很多,陈洪绶的陶渊明画是很
-
全文: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和画是相通的,而中国的诗和画之间的关系又有其特殊性;应该注重以优秀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深入研究等。
-
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陶渊明
-
作者:
王华超 来源:淮海文汇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抱负 魏晋风流 建功立业 阶级矛盾 用世思想 陶渊明 中国 开国元勋 门阀制度 人物传记 文学家
-
描述: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一名潜,字元亮,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生活在东晋后期,这时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其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作过太守一类的官,但到陶渊明时,家境已经没落,因此他从小就过着贫困的生活。少年时,他就豪放不
-
全文:人事,游好在六经”,“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少年好学,知识渊博,诗、赋、文写得都非常出色。但由于政治黑暗,门阀制度的排挤,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这就是他仕途不通和悲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