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天地境界”——试论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思想价值
-
作者:
高原 来源:甘肃高师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陶渊明 极高明而道中庸 天地境界
-
描述: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所表现的诗意与襟怀现实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可以认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渊明站在“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时超越。这就是陶渊明选择返归田园过耕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气与智慧的
-
全文:“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时超越。这就是陶渊明选择返归田园过耕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气与智慧的思想资源,也是陶渊明为人为诗何以超绝凡俗的根本原因。
-
陶渊明与田园
-
作者:
赵治中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田园 陶渊明 诗品 人格
-
描述:陶渊明一生性好田园,心系田园,回归田园,终死田里,与田园有着特殊的关系.他在回归自然、躬耕田园中,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是重本寻根的历史传统,人与万物自然契合的哲学背景,魏晋动乱残酷的社会现实,浔阳独特的地理环境,长期躬耕的劳动实践,铸造了陶渊明的田园人格,提炼了精醇的诗品.[著者文摘]
-
全文:陶渊明一生性好田园,心系田园,回归田园,终死田里,与田园有着特殊的关系.他在回归自然、躬耕田园中,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是重本寻根的历史传统,人与万物自然契合的哲学背景,魏晋动乱残酷的社会现实,浔阳独特的地理环境,长期躬耕的劳动实践,铸造了陶渊明的田园人格,提炼了精醇的诗品.[著者文摘]
-
陶渊明、苏轼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比较
-
作者:
杨岳华 来源:科教文汇(下半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态度 人生的追求 陶渊明 苏轼
-
描述:陶渊明、苏轼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大诗人之一。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使他们在中国士人阶层中有典型意义和深远影响。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非常喜欢、仰慕陶渊明,深受陶渊明的影响。但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不同的类型。文章从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追求的四方面来加以比较。
-
全文:陶渊明、苏轼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大诗人之一。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使他们在中国士人阶层中有典型意义和深远影响。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非常喜欢、仰慕陶渊明,深受陶渊明的影响。但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不同的类型。文章从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追求的四方面来加以比较。
-
从陶渊明对酒的态度看其心路历程
-
作者:
黄立一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酒 心路历程 陶渊明 态度
-
描述:在我们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一位飘逸洒脱的饮者,然而实际上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酒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从他对饮酒态度的细微而不可忽视的阶段性变化中,我们看到了他曲折的心路历程,由此可以更充分认识到现实的艰难处境对他造成的巨大冲击,也可以更深刻地领会诗人身上那如同古希腊雕塑一样的“伟大”与“静穆”。
-
全文:在我们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一位飘逸洒脱的饮者,然而实际上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酒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从他对饮酒态度的细微而不可忽视的阶段性变化中,我们看到了他曲折的心路历程,由此可以更充分认识到现实的艰难处境对他造成的巨大冲击,也可以更深刻地领会诗人身上那如同古希腊雕塑一样的“伟大”与“静穆”。
-
从陶渊明对酒的态度看其心路历程
-
作者:
黄立一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酒 心路历程 陶渊明 态度
-
描述:在我们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一位飘逸洒脱的饮者,然而实际上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酒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从他对饮酒态度的细微而不可忽视的阶段性变化中,我们看到了他曲折的心路历程,由此可以更充分认识到现实的艰难处境对他造成的巨大冲击,也可以更深刻地领会诗人身上那如同古希腊雕塑一样的“伟大”与“静穆”。[著者文
-
全文:在我们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一位飘逸洒脱的饮者,然而实际上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酒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从他对饮酒态度的细微而不可忽视的阶段性变化中,我们看到了他曲折的心路历程,由此可以更充分认识到现实的艰难处境对他造成的巨大冲击,也可以更深刻地领会诗人身上那如同古希腊雕塑一样的“伟大”与“静穆”。[著者文摘]
-
想起陶渊明
-
作者:
陈瑞霞 来源:河北自学考试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幸福生活 诗句
-
描述:说起陶渊明,总会惹得不少人羡慕,认为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小日子才是幸福生活。而实际上,陶渊明在写下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的时候,生活不仅很不幸福,甚至已经到了困苦不堪的地步。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觉得那个破县长干着实在没劲,工资待遇不怎么样,还要穷于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和敲诈勒索。于是,连辞职报
-
全文:说起陶渊明,总会惹得不少人羡慕,认为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小日子才是幸福生活。而实际上,陶渊明在写下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的时候,生活不仅很不幸福,甚至已经到了困苦不堪的地步。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觉得那个破县长干着实在没劲,工资待遇不怎么样,还要穷于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和敲诈勒索。于是,连辞职报告都没打,一路高歌归去来兮,跑回乡下老家去了。
-
无奈中的超然 洒脱中的沉郁——谈陶渊明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
作者:
史鸿敏 来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洒脱 沉郁 陶渊明 浪漫主义
-
描述:陶渊明自幼学习六经,年轻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即他诗中说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他却囿于出身地位而“求之靡途”,于是他只能空悲切、徒无奈;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无奈而沉沦。于是他选择了“独善其身”,选择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选择了超然物外。虽然超然物外,但儒家的“兼济天下”、“大济苍
-
全文:陶渊明自幼学习六经,年轻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即他诗中说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他却囿于出身地位而“求之靡途”,于是他只能空悲切、徒无奈;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无奈而沉沦。于是他选择了“独善其身”,选择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选择了超然物外。虽然超然物外,但儒家的“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理想在陶渊明的深层意识里是挥之不去的,即使在那些浪漫主义的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作者洒脱中的那种苍凉。总之,“无奈中的超然,洒脱中的沉郁”应不失为陶渊明浪漫主义创作的基本特色。
-
“吴楚文化与陶渊明”简议
-
作者:
毛庆 来源:鄂州大学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楚文化 陶渊明 吴文化
-
描述: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角度观察,与魏晋南北朝一流诗人作家相比,陶渊明颇有其独特之处,即生长于、长期活动于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该文着重探讨了陶渊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楚文化精神和吴文化风韵,并发现三种文化以楚文化为主导,在陶渊明作品中自然地、合和地融为一体,这也许正是他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
-
全文: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角度观察,与魏晋南北朝一流诗人作家相比,陶渊明颇有其独特之处,即生长于、长期活动于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该文着重探讨了陶渊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楚文化精神和吴文化风韵,并发现三种文化以楚文化为主导,在陶渊明作品中自然地、合和地融为一体,这也许正是他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作家的原因之一。
-
中外文学中的理想社会:论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生态文明建构
-
作者:
张叉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惊人相似 理想社会 建构 桃花源记 华兹华斯 跨文化 陶渊明 浪漫主义 乌托邦 生态文明
-
描述:引言世界文学史上诗人在文学作品中对理想社会的建构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中国文学史上的陶渊明(365—427)和英国文学史的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其中较引人注目的两位。通过对相关作品的解读可以发现,陶渊明和华兹华斯对理想社会的建构在总体上乃生态文明之建构。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生态文明之建构
-
全文:引言世界文学史上诗人在文学作品中对理想社会的建构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中国文学史上的陶渊明(365—427)和英国文学史的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其中较引人注目的两位。通过对相关作品的解读可以发现,陶渊明和华兹华斯对理想社会的建构在总体上乃生态文明之建构。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生态文明之建构在内涵上惊人地相似,是跨文化之建构。与此同时,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生态文明之建构在文化根源上又鲜明地不同,是异文化之阐发。这些问题均是发人深省的,值得深入研究。一跨文化生态文明建构陶渊明生活于四五世纪的中国,华兹华斯生活于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他们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但他们跨越各自的文化,异曲同工地建
-
回味生命的艺术——论陶渊明的审美实践
-
作者:
林继中 来源:东方丛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的艺术》 调节功能 审美实践 诗意化 “边缘人” 陶渊明 历史时期 中西文化 生活节奏
-
描述:林语堂称得上是中西文化的“边缘人”,他的一些见解往往为一般人所不能道。如他的名著《生活的艺术》,就是以中西双方文化互为标准,双向比较,从而披露了中国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独特的生存方式。在生活节奏日见促迫的今日,此种方式便具有某种调节功能,为现代人增添一方生存空间,是所谓“精神上的屋前空地”。其
-
全文:活节奏日见促迫的今日,此种方式便具有某种调节功能,为现代人增添一方生存空间,是所谓“精神上的屋前空地”。其中,“诗可以兴”的文学观念转化为对人生诗意化追求的理念,则是关键的一环。我们由是有必要对“诗可以兴”作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