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酒中蕴含的深味与至境:从《饮酒》其五看陶渊明的人生体悟
作者: 窦春蕾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理趣  《饮酒》  陶渊明  人生  自然  真意 
描述:作为中国古代士大夫追求隐逸之志和真朴之趣的代表,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以理性的思考、鲜活的感受、丰富的情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与自然同化的人生体悟,真切细致地表现了超然尘外、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全文:作为中国古代士大夫追求隐逸之志和真朴之趣的代表,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以理性的思考、鲜活的感受、丰富的情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与自然同化的人生体悟,真切细致地表现了超然尘外、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试论陶渊明的诗意栖居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 彭晓芸  来源:暨南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闲趣  崇陶    固穷  现代意义  陶渊明  逍遥  诗意栖居 
描述:陶渊明诗古朴自然的美学风格已经学界反复论述,本文拟从诗人之“居”的角度切入,通过梳理“居”的文化渊源,进而探析陶渊明诗文中“居”的审美意象,呈示出陶渊明糅合儒家“君子固穷”和道家“逍遥”以形成的“闲”的诗意栖居形式。 陶渊明的审美栖居,既有“身体之居”,也就是他的居住美学,又有“心灵之居”,也
全文:陶渊明诗古朴自然的美学风格已经学界反复论述,本文拟从诗人之“居”的角度切入,通过梳理“居”的文化渊源,进而探析陶渊明诗文中“居”的审美意象,呈示出陶渊明糅合儒家“君子固穷”和道家“逍遥”以形成的“闲”的诗意栖居形式。 陶渊明的审美栖居,既有“身体之居”,也就是他的居住美学,又有“心灵之居”,也就是他在自然天成的写作风格中,用他的诗,构造了一个供心灵安栖的纯美的世界。纵观渊明诗文,处处流露着一种归之于田园的恬淡气息,诗人对于生命的安置,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这种追求尽管艰辛甚至必然忍受“固穷”之煎熬,但作为诗人的渊明,坚守着一种“诗意栖居”的浪漫情怀,在颠沛流离之中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个诗意“桃源”。这种带着诗意和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的追寻,已经无法用世俗的标准和现世的物化思想去考量,而只能回到诗人的诗文当中,回到诗人心中,在诗、思与语言当中去感悟诗人的存在。“居”这样一种“所在”和“意味”弥漫在整个渊明诗文之中,几乎构成了陶渊明诗文审美旨趣的核心,也构成了笔者重读渊明诗文、解其诗人本性的一把钥匙。 陶渊明作为一个隐士,反复被赞颂的是其隐士精神,其清高旷达的情操和人格。文人崇陶以及仿陶已...
陶渊明错了吗?
作者: 缪惠丽  来源:作文教学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学生  父亲  家庭责任感  陶渊明  社会责任感 
描述:学《归去来兮辞》,我照例要问问学生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选择。甲说:“这是一个缺乏家庭责任感的父亲。‘幼稚盈室,瓶储粟’,他需要这一份俸禄, 怎能说走就走?”乙说:“这是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官员。他当官起码可以造福一方,为什么只考虑自己?”丙说:“陶渊明是个懦夫,遇到一点不如意就选
全文:学《归去来兮辞》,我照例要问问学生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选择。甲说:“这是一个缺乏家庭责任感的父亲。‘幼稚盈室,瓶储粟’,他需要这一份俸禄, 怎能说走就走?”乙说:“这是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官员。他当官起码可以造福一方,为什么只考虑自己?”丙说:“陶渊明是个懦夫,遇到一点不如意就选
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其意义
作者: 万伟成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旷达酣适  酒诗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酒诗既不同干《诗经》礼酌型酒诗,也不同干建安、正始的忧愤格与李白的狂歌型模式,而属于“旷达酣适”模式,其特点是将儒玄兼综的玄学思想深解于酒中,追求形神合一的境界,并进而将酒味升华到一种冲和平淡的味道,大大淡化、稀释了魏晋文士的生死痛苦。陶渊明范式的确立反映了从建安、正始到东晋饮酒心态、酒诗创作
全文:陶渊明酒诗既不同干《诗经》礼酌型酒诗,也不同干建安、正始的忧愤格与李白的狂歌型模式,而属于“旷达酣适”模式,其特点是将儒玄兼综的玄学思想深解于酒中,追求形神合一的境界,并进而将酒味升华到一种冲和平淡的味道,大大淡化、稀释了魏晋文士的生死痛苦。陶渊明范式的确立反映了从建安、正始到东晋饮酒心态、酒诗创作风貌的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泥土的颜色——漫谈陶渊明
作者: 李咏芳  来源: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 下卷(一)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茫茫大地,悠悠高冥,是生万物,余得为人。"常常会感叹,作为人,来这世上一遭,"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究竟是幸或不幸。有人感谢生命,把爱的、恨的、快乐的、遗憾的,统统纠缠在一起,归结为"体验";也有的人,让生命从高处飘然而落,从此他自己即是一片空白,而功过种种,是非种种,任由世人评说;还有的人,
全文:"茫茫大地,悠悠高冥,是生万物,余得为人。"常常会感叹,作为人,来这世上一遭,"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究竟是幸或不幸。有人感谢生命,把爱的、恨的、快乐的、遗憾的,统统纠缠在一起,归结为"体验
陶渊明觉醒的艺术
作者: 林汉精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归隐  生命境界  觉醒  陶渊明  自然 
描述:出仕、徘徊、回归形成了陶渊明诗歌的模式。因此掌握徘徊与回归的意识,体会其意函与精神实质,是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的关键所在。无成之悲与归隐之乐老在陶诗中交织、抗衡、争执、谈判,而最终诗人义无反顾,放弃仕途,选择了回归之路。这是一个生命觉醒的过程。生命的觉醒,意味着诗人回到了生命的本体状态,也即是人性本
全文:出仕、徘徊、回归形成了陶渊明诗歌的模式。因此掌握徘徊与回归的意识,体会其意函与精神实质,是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的关键所在。无成之悲与归隐之乐老在陶诗中交织、抗衡、争执、谈判,而最终诗人义无反顾,放弃仕途,选择了回归之路。这是一个生命觉醒的过程。生命的觉醒,意味着诗人回到了生命的本体状态,也即是人性本真的状态;这是一种自然的、真实的生命境界,也即是和万物同在的无我的、无待他求的境界。表面看,陶渊明的觉醒与回返,是对生命的局限,使得生命陷入沉寂状态:其实,诗人把有限的生命变成无限,且新意盎然。陶渊明能回归与保持生命的本真,这和他的人性观、生死观、自然观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他躬耕田园,勤劳农作,把自己的体悟贯彻于日常生活中,又确实印证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不在外在价值的评估,而是内在精神的建设。陶诗的艺术境界,就是它把平凡生活所蕴含的美极为自然朴质地展现出来,同时又把深刻的哲理融会在其中。陶渊明的诗歌,在主题和形式上,都有独创性和丰富性,因而具体且生动地说明,他的归隐不是消极的逃避,不是对生命的糟蹋,而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探索。陶渊明的努力与收获,为自己赢得了生命和文学的尊严,弥足珍贵。自古以来,受到尊重和肯定。异化,是生命的存在状态。现代人因物质化社会、工具性人生的挤迫,异化尤甚。因此,陶渊明的生命觉醒,可以比喻为千古一盏生命的煤油灯,这盏煤油灯将继续照亮芸芸众生的心。
自我意识与亲友意识的纠缠——解读陶渊明的人生道路
作者: 荣海涛  来源: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生道路  自我意识  解读  亲友意识 
描述:陶渊明的自我意识是非常明显的,即亲田园、远官场;固穷守节、不慕名利;淡看生死、委运任化。亲友意识则与陶渊明的自我意识相悖。在彻底归隐田园之前,陶渊明的思想深处几乎无时刻不在进行着自我意识和亲友意识的交战。身处亲友之间时,思考问题往往会受到亲友的干扰,亲友意识容易在交战中占上风,陶渊明便一次次出仕;
全文:陶渊明的自我意识是非常明显的,即亲田园、远官场;固穷守节、不慕名利;淡看生死、委运任化。亲友意识则与陶渊明的自我意识相悖。在彻底归隐田园之前,陶渊明的思想深处几乎无时刻不在进行着自我意识和亲友意识
宋代杜甫接受的文化阐释:以杜甫与韩愈、李白、陶渊明宋代接受之比较为中心
作者: 梁桂芳  来源:文史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杜甫接受  宋代文化  理性化  道德化  休闲化 
描述:杜甫被推尊为“古今诗人之首”乃至一代文化巨人,关键在于两宋时期。杜甫在宋代典范地位的确立,是宋人在其时代、社会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心理制约下,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它实质上反映了唐宋两种文化范型的整合与转变。在这一整合过程中,韩愈、李白也曾成为宋人的备选对象,但他们最终没能通过宋代文化道德
全文:杜甫被推尊为“古今诗人之首”乃至一代文化巨人,关键在于两宋时期。杜甫在宋代典范地位的确立,是宋人在其时代、社会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心理制约下,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它实质上反映了唐宋两种文化范型的整合与转变。在这一整合过程中,韩愈、李白也曾成为宋人的备选对象,但他们最终没能通过宋代文化道德化、理性化等考量标准,而只有杜甫契合了宋文化的这些精神内核。陶渊明作为宋代休闲文化的典范,取得了和杜甫并称的资格,但他提供的生活模式只是宋代儒道互补文化模式下的一种补充。杜甫才是宋代文化的主要典范。
说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作者: 顾农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创作情景  诗歌研究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陶渊明  中国 
描述: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眄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希声,在目皓已结。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这首诗作于癸卯岁即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当时诗人再次在故
全文: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眄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希声,在目皓已结。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
陶渊明隐逸研究
作者: 曹慧琳  来源:扬州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归隐方式  冈村繁  陶渊明  人格范型  隐逸 
描述:陶渊明生活在中国的晋宋年间,他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诗文风格独特,是隐逸诗人之宗,其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经历了五次出仕入仕,并最终选择归隐;陶渊明受到儒、佛、道三教的影响,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形成了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格范型,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跟他鲜明
全文:陶渊明生活在中国的晋宋年间,他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诗文风格独特,是隐逸诗人之宗,其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经历了五次出仕入仕,并最终选择归隐;陶渊明受到儒、佛、道三教的影响,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形成了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格范型,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跟他鲜明的人格魅力有关,而他的这种人格魅力则来自于其独特的宦场经历和他所选择的归隐方式,陶渊明因此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本文从陶渊明的思想入手,以陶渊明的生平以及各家年谱为坐标,对陶渊明受家世的影响、各个思想流派的影响以及他出世入世的生活经历进行论述;随后本文又对陶渊明选择独特归隐道路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厘清了陶渊明的思想发展脉络,力图能够无限真实地逼近历史。本文又对日本学者冈村繁先生的《陶渊明新论》一书进行了批驳,订正了中国学界历来对陶渊明隐逸的提纯,也反对了海外汉学对陶渊明的妖魔化,结合陶渊明在历代的接受情况,探求更贴近陶渊明内心的真实世界。陶渊明不是完人,他既不是历来认为的被供在圣坛上,天生飘逸的世外隐逸高人;也不是与这种既成认识截然相反的,利用出世入世等手段留名于世的卑俗小人。陶渊明有矛盾,恰是这些矛盾才引发后人兴趣,这些矛盾正是成就其历史地位的鲜活的生命力。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