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249)
报纸(217)
学位论文(195)
图书(109)
会议论文(40)
新闻(16)
诗文作品(4)
图片(2)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4593)
人物生平 (217)
作品著述 (14)
缅怀纪念 (6)
珍贵图片 (2)
按年份分组
2017(67)
2016(269)
2015(328)
2014(299)
2013(348)
2012(318)
2011(358)
2010(382)
2009(321)
2008(262)
2007(211)
2005(130)
2004(124)
2002(106)
2001(74)
2000(77)
1997(53)
1995(46)
1994(47)
1992(38)
1989(37)
1988(43)
1986(33)
1985(56)
1984(32)
1982(15)
1980(17)
1976(2)
1954(4)
按来源分组
青年文学家(46)
青春岁月(19)
中学语文(15)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4)
江汉论坛(10)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9)
才智(8)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8)
鸭绿江(下半月版)(7)
哈尔滨学院学报(6)
山花(5)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4)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4)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4)
抚州师专学报(综合版)(3)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3)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
历史学习(1)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1)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1)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山花(B版)(1)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1)
东华中国文学研究(1)
和合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1)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相关搜索词
生命的追问:解读陶渊明的《形影神》
作者: 李仕华  来源: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追问  矛盾统一   
描述:对生命终极的追问,是历来大家共同探讨的话语。本文就陶渊明在《形影神》诗中所昭示的求乐、求善、大化的矛盾统一思想进行了剖析,探究其形成的根源。
全文:对生命终极的追问,是历来大家共同探讨的话语。本文就陶渊明在《形影神》诗中所昭示的求乐、求善、大化的矛盾统一思想进行了剖析,探究其形成的根源。
生命的追问--解读陶渊明的《形影神》
作者: 李仕华  来源: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追问  矛盾统一   
描述:对生命终极的追问,是历来大家共同探讨的话语.本文就陶渊明在诗中所昭示的求乐、求善、大化的矛盾统一思想进行了剖析,探究其形成的根源.
全文:对生命终极的追问,是历来大家共同探讨的话语.本文就陶渊明在诗中所昭示的求乐、求善、大化的矛盾统一思想进行了剖析,探究其形成的根源.
陶渊明的牧歌与悲歌
作者: 郭维森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独立人格  悲歌  牧歌  人与自然 
描述:陶渊明既写了不少优美的牧歌,也写了许多慷慨悲歌。他的田园基本写实,并未刻意美化农村。有关“桃花源”所在地的争议,说明《桃花源记》并非乌托邦,而是有现实依据的理想化。陶渊明的慷慨悲歌,主要是对世事的批评和不平的倾诉。作为一位诗人、思想家,陶渊明的思想自有其光辉。
全文:陶渊明既写了不少优美的牧歌,也写了许多慷慨悲歌。他的田园基本写实,并未刻意美化农村。有关“桃花源”所在地的争议,说明《桃花源记》并非乌托邦,而是有现实依据的理想化。陶渊明的慷慨悲歌,主要是对世事的批评和不平的倾诉。作为一位诗人、思想家,陶渊明的思想自有其光辉。
一次对死亡的精神漫游——评陶渊明的《挽歌诗三首》
作者: 袁玲玲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坟墓意象  陶渊明  挽歌诗 
描述:《挽歌诗三首》是陶渊明对死亡的一次精神漫游 ,他以虚拟的方式探讨死亡问题 ,外化为具体的诗歌表达。本文将以对比阅读的方式 ,对其文本内容 ,内部结构以及诗体形式 ,作一简要论述 ,从而把握诗人此次漫游所历之环境气氛 (坟墓意象 ) ,情感历程 (层进之生死观 ) ,以及特殊的诗体形式所折射的生死观
全文:《挽歌诗三首》是陶渊明对死亡的一次精神漫游 ,他以虚拟的方式探讨死亡问题 ,外化为具体的诗歌表达。本文将以对比阅读的方式 ,对其文本内容 ,内部结构以及诗体形式 ,作一简要论述 ,从而把握诗人此次
一次对死亡的精神漫游——评陶渊明《挽歌诗三首)
作者: 袁玲玲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坟墓意象  陶渊明  挽歌诗 
描述:《挽歌诗三首》是陶渊明对死亡的一次精神漫游,他以虚拟的方式探讨死亡问题,外化为具体的诗歌表达.本文将以对比阅读的方式,对其文本内容,内部结构以及诗体形式,作一简要论述,从而把握诗人此次漫游所历之环境气氛(坟墓意象),情感历程(层进之生死观),以及特殊的诗体形式所折射的生死观.
全文:《挽歌诗三首》是陶渊明对死亡的一次精神漫游,他以虚拟的方式探讨死亡问题,外化为具体的诗歌表达.本文将以对比阅读的方式,对其文本内容,内部结构以及诗体形式,作一简要论述,从而把握诗人此次漫游所历之环境气氛(坟墓意象),情感历程(层进之生死观),以及特殊的诗体形式所折射的生死观.
重新理解陶渊明的可能性
作者: 卫晓辉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浪漫主义  典律化  复调结构 
描述:从拆除被典律化所束缚的陶渊明形象开始,指出陶渊明建立了一种复调叙述结构,分析了其创作的类型和陶渊明作品内部的众声喧哗现象,认为陶渊明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转型期的标志性诗人。
全文:从拆除被典律化所束缚的陶渊明形象开始,指出陶渊明建立了一种复调叙述结构,分析了其创作的类型和陶渊明作品内部的众声喧哗现象,认为陶渊明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转型期的标志性诗人。
略论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向度
作者: 宋群  来源:铜陵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理想  精神向度  陶渊明  人格魅力 
描述:本文通过分析陶渊明的人格理想,明确了他的人格定位。努力探求其人格魅力体现之种种及其背后的精神向度,从而揭示陶渊明诗歌取得高超艺术成就的根源。
全文:本文通过分析陶渊明的人格理想,明确了他的人格定位。努力探求其人格魅力体现之种种及其背后的精神向度,从而揭示陶渊明诗歌取得高超艺术成就的根源。
论陶渊明的审美理想及田园的审美价值
作者: 杨德山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平淡  田园诗  自然  审美价值  审美理想 
描述:从题材的发展过程来看,田园缓慢走向成熟是历史的必然,而它之所以恰在晋宋之际走向成熟,走向勃兴,选择陶渊明成为田园的开创者,除一些客观原因外,魏晋文人的人生观念、陶渊明高洁的人格、崇高的审美理想起着重要的作用。陶渊明独特的生存方式、“质性自然”、“任真自得”的人格理想使他的田园具有多重审美价值
全文:从题材的发展过程来看,田园缓慢走向成熟是历史的必然,而它之所以恰在晋宋之际走向成熟,走向勃兴,选择陶渊明成为田园的开创者,除一些客观原因外,魏晋文人的人生观念、陶渊明高洁的人格、崇高的审美理想
“何以慰吾怀 赖古多此贤”:陶渊明《咏贫士》七首论析
作者: 王艳  来源:克山师专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学价值  《咏贫士》  主题  咏史组诗 
描述:陶氏《咏贫士》不仅思想内蕴丰富,结构浑然一体,构思巧妙,咏史体式丰富多样,而且在咏史诗的发展方面也有其独特贡献:首次集中表达固穷安贫主题;在美学意义上,侧重精神理念的展示标举;在文体上,自觉进行咏史组诗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全文:陶氏《咏贫士》不仅思想内蕴丰富,结构浑然一体,构思巧妙,咏史体式丰富多样,而且在咏史诗的发展方面也有其独特贡献:首次集中表达固穷安贫主题;在美学意义上,侧重精神理念的展示标举;在文体上,自觉进行咏史组诗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北宋党争与苏轼的陶渊明情结
作者: 丁晓 沈松勤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记忆  和陶遣情  重新建构  朋党之争 
描述:作为"触媒",北宋党争激活深化了苏轼对陶渊明的历史记忆,使之产生陶渊明情结;同时,在社会背景、文化结构和时代接受心理的共同影响下,苏轼根据现实处境的需要对陶渊明重新进行了诠释和建构。在习陶和陶
全文:过程中,苏轼将自身旷达超脱的精神气质注入到陶冲淡平和的外壳中,体现了特有的直面命运和"应物"的处穷哲理,使其得以从中排遣情累,自我镇定,达到情感的内在超越和净化。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