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回味生命的艺术:论陶渊明的审美实践
-
作者:
林继中 来源:东方丛刊(2006年第2辑 总第五十六辑)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林语堂称得上是中西文化的"边缘人",他的一些见解往往为一般人所不能道。如他的名著《生活的艺术》,就是以中西双方文化互为标准,双向比较,从而披露了中国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独特的生存方式。在生活节奏日见促迫的今日,此种方式便具有某种调节功能,为现代人增添一方生存空间,是所谓"精神上的屋前空地"。其
-
全文:林语堂称得上是中西文化的"边缘人",他的一些见解往往为一般人所不能道。如他的名著《生活的艺术》,就是以中西双方文化互为标准,双向比较,从而披露了中国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独特的生存方式。在生
-
论虎关师炼陶渊明“傲吏说”
-
作者:
马歌东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虎关师炼 陶渊明 日本诗话 《济北诗话》 傲吏说
-
描述:日本五山时期著名诗僧虎关师炼在其所著《济北诗话》中,批评渊明之诗非“尽善尽美”,“不可言全才”,责备渊明之行“是为傲吏,岂大贤之举乎”。其论陶诗求全责备,已失之偏颇;论陶行“是为傲吏”、“非大贤矣”,尤为偏激之论。虎关之渊明“傲吏说”与中国儒家的出处进退观、中国传统的“傲吏”观乃至中国人的陶渊明观皆
-
全文:日本五山时期著名诗僧虎关师炼在其所著《济北诗话》中,批评渊明之诗非“尽善尽美”,“不可言全才”,责备渊明之行“是为傲吏,岂大贤之举乎”。其论陶诗求全责备,已失之偏颇;论陶行“是为傲吏”、“非大贤矣
-
“吴楚文化与陶渊明”简议
-
作者:
毛庆 来源:鄂州大学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楚文化 陶渊明 吴文化
-
描述: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角度观察,与魏晋南北朝一流诗人作家相比,陶渊明颇有其独特之处,即生长于、长期活动于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该文着重探讨了陶渊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楚文化精神和吴文化风韵,并发现三种文化以楚文化为主导,在陶渊明作品中自然地、合和地融为一体,这也许正是他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
-
全文:,并发现三种文化以楚文化为主导,在陶渊明作品中自然地、合和地融为一体,这也许正是他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作家的原因之一。
-
自然与心灵——浅论英国浪漫主义对华兹华斯和中国玄学对谢灵运、陶渊明写作风格影响的两点共性
-
作者:
汤荃钰 李大明 来源:科教文汇(上半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英国浪漫主义 山水田园派 中国玄学 共性 自然 湖畔派 心灵
-
描述: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华兹华斯在诗歌中讴歌自然和心灵与当时英国新兴起的浪漫主义有很大关联;而谢灵运、陶渊明的诗歌将目光转向山水田园与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思潮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两国的这两种思潮对这三位诗人写作风格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寻求其共性,或许会为我们了解英国文化和加深理解中国文化提供契机。
-
全文: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华兹华斯在诗歌中讴歌自然和心灵与当时英国新兴起的浪漫主义有很大关联;而谢灵运、陶渊明的诗歌将目光转向山水田园与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思潮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两国的这两种思潮对这三位诗人写作风格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寻求其共性,或许会为我们了解英国文化和加深理解中国文化提供契机。
-
自然与心灵——浅论英国浪漫主义对华兹华斯和中国玄学对谢灵运、陶渊明写作风格影响的两点共性
-
作者:
汤荃钰 李大明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英国浪漫主义 山水田园派 中国玄学 共性 自然 湖畔派 心灵
-
描述: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华兹华斯在诗歌中讴歌自然和心灵与当时英国新兴起的浪漫主义有很大关联;而谢灵运、陶渊明的诗歌将目光转向山水田园与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思潮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两国的这两种思潮对这三位诗人写作风格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寻求其共性,或许会为我们了解英国文化和加深理解中国文化提供契机。
-
全文: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华兹华斯在诗歌中讴歌自然和心灵与当时英国新兴起的浪漫主义有很大关联;而谢灵运、陶渊明的诗歌将目光转向山水田园与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思潮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两国的这两种思潮对这三位诗人写作风格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寻求其共性,或许会为我们了解英国文化和加深理解中国文化提供契机。
-
大隐的缺席——陶渊明不入《世说新语》新释
-
作者:
卞东波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时期 中国历史 陶渊明 魏晋名士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世说新语》
-
描述:《世说新语》是魏晋名士的“风流宝鉴”(冯友兰先生《论风流》中语,见《三松堂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进入《世说新语》的人大多从某一方面体现了魏晋名士风流,而进入《世说新语》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某人在魏晋时期的影响。《世说新语》记载的是汉末至晋末二百多年的士林风流,记载的最末一个名士为谢
-
全文:上肯定了某人在魏晋时期的影响。《世说新语》记载的是汉末至晋末二百多年的士林风流,记载的最末一个名士为谢灵运,这已经入刘宋了。全书分为三十六门,其中第十八门为《栖逸》,记录魏晋时期一些隐士的事迹,如苏门
-
宋代杜甫接受的文化阐释:以杜甫与韩愈、李白、陶渊明宋代接受之比较为中心
-
作者:
梁桂芳 来源:文史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杜甫接受 宋代文化 理性化 道德化 休闲化
-
描述:杜甫被推尊为“古今诗人之首”乃至一代文化巨人,关键在于两宋时期。杜甫在宋代典范地位的确立,是宋人在其时代、社会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心理制约下,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它实质上反映了唐宋两种
-
全文:杜甫被推尊为“古今诗人之首”乃至一代文化巨人,关键在于两宋时期。杜甫在宋代典范地位的确立,是宋人在其时代、社会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心理制约下,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它实质上反映了唐宋两种
-
陶渊明的性情说
-
作者:
周广友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家 性情 陶渊明 儒家
-
描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一种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它的哲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干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全面而深刻,陶渊明对后世后人的影响亦广泛而深远;性与情是反映儒道两家思想倾向、旨趣与精神的重要范畴,从而也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
-
全文:的影响亦广泛而深远;性与情是反映儒道两家思想倾向、旨趣与精神的重要范畴,从而也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一条途径。因此,性情论是陶渊明研究的一个重要向度。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动荡、学术活跃的魏晋时期
-
说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作者:
顾农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创作情景 诗歌研究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陶渊明 中国
-
描述: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眄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结。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这首诗作于癸卯岁即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当时诗人再次在故
-
全文:”(《宋书.隐逸传》)到他35岁即安帝隆安三年(399)出山在桓玄手下任职以前的那五六年,这一段或可称为陶渊明的初隐时期;二是从隆安五年(401)冬陶渊明因母丧退出官场离开桓玄起到安帝元兴三年(404)再度
-
苏轼对陶渊明美学思想的“发现”研究
-
作者:
刘文霞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发现 陶渊明 苏轼
-
描述:陶渊明和苏轼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陶渊明从未明确阐述过关于美的见解,陶渊明文集中“美”字也很少见,然而,陶渊明诗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而,就有可能通过分析他的作品来探讨他的审美观,并进而评估它在魏晋美学史上的地位。本文从人格美、自然美、社会美、劳动美四个方
-
全文:从“寓意于物”的审美观、平淡的审美境界、形神观、诗画统一论和“身与竹化”的绘画艺术观四个方面论述了苏轼的美学思想。 在苏轼以前,陶渊明地位较低。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首先被看作是闻名遐尔的隐士,然后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