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试论陶渊明的生命原生悲剧意识
-
作者:
毛红星 来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原生悲剧意识 本体价值 消解 情感 自由 暴露功能 抗争 真
-
描述:本文以生命原生悲剧意识作为陶渊明的深层心理基础,探讨了这一深层心理对陶渊明之生活模式的影响。指出:正由于生命原生悲剧意识的存在,使诗人对儒家的价值体系持消解倾向。同时,出于对这一悲剧重负的抗争,诗人构筑起以“真”与“自由”为核心的新价值体系,并在“情”的抚慰下,使生活具备了动人的情愫。从而从深层心理
-
全文:本文以生命原生悲剧意识作为陶渊明的深层心理基础,探讨了这一深层心理对陶渊明之生活模式的影响。指出:正由于生命原生悲剧意识的存在,使诗人对儒家的价值体系持消解倾向。同时,出于对这一悲剧重负的抗争,诗人构筑起以“真”与“自由”为核心的新价值体系,并在“情”的抚慰下,使生活具备了动人的情愫。从而从深层心理上,探讨了陶渊明之生活模式的动人所在。
-
《读<山海经>》十三首与陶渊明思想中的墨派倾向
-
作者:
景蜀慧 来源:中国史研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太平经》 早期道教 墨家思想 墨家学派 《墨子》 社会政治思想 墨派倾向 陶渊明 《山海经》 贤人政治
-
描述: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可谓亘古一出的伟大诗人。不仅诗格奇高,而且人格也极其卓异,其胸襟的高远旷逸,思想的深邃丰富,世罕其匹。值得注意的是,后世许多出入于儒道两大封建社会主流思想之中的诗人文士,刻意学陶,或希踪其隐逸人生,或模仿其田园诗风,然而却最终没有...
-
全文: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可谓亘古一出的伟大诗人。不仅诗格奇高,而且人格也极其卓异,其胸襟的高远旷逸,思想的深邃丰富,世罕其匹。值得注意的是,后世许多出入于儒道两大封建社会主流思想之中的诗人文士,刻意学陶,或希踪其隐逸人生,或模仿其田园诗风,然而却最终没有...
-
走向“山水”与步入“田园”─—山水诗祖谢灵运与田园诗宗陶渊明之比较
-
作者:
陈敏直 来源: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谢灵运 比较 陶渊明 田园诗 山水诗
-
描述:本文运用比较的方式,从时代、作家、性情、题材几方面,力图说明中国的“山水诗”和“田园诗”为何同时产生于晋宋这个时代,谢灵运和陶渊明为其开山始祖,并对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一简要比较。
-
全文:本文运用比较的方式,从时代、作家、性情、题材几方面,力图说明中国的“山水诗”和“田园诗”为何同时产生于晋宋这个时代,谢灵运和陶渊明为其开山始祖,并对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一简要比较。
-
陶渊明受佛教影响说质疑──读丁永忠《陶诗佛音辨》
-
作者:
龚斌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影响 陶渊明 质疑
-
描述: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是陶学研究中相当复杂的问题之一。古今研究者或将渊明归于儒家,或归于道家。自宋以后,喜欢以禅说诗的人,将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禅宗的不立文字相提并论,于是就称陶诗“默契禅宗”。近有丁永忠先生集渊明信佛说之大成,著《陶诗佛音辨》以佛经比附渊明诗文,论证渊明深受佛教影响。对这样一种“新论”,很
-
全文: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是陶学研究中相当复杂的问题之一。古今研究者或将渊明归于儒家,或归于道家。自宋以后,喜欢以禅说诗的人,将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禅宗的不立文字相提并论,于是就称陶诗“默契禅宗”。近有丁永忠先生集渊明信佛说之大成,著《陶诗佛音辨》以佛经比附渊明诗文,论证渊明深受佛教影响。对这样一种“新论”,很有辨析的必要。
-
论陶渊明《形影神》的批判精神
-
作者:
张宝林 来源:克山师专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影神》 谢灵运 神不灭论 自然观 生的悲哀 顺应自然 道教 陶渊明 迷信思想 批判精神
-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在他的诗歌里表现了不与统治者合作 ,不与虚伪的时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这源于陶渊明早年相当穷困的生活 ,再加之受儒家思想教育 ,使他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不过 ,东晋时期 ,士族门阀制度登峰造极 ,非士族出身的陶渊明很难有进身之阶 ,“大济苍生”谈何容易
-
全文: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在他的诗歌里表现了不与统治者合作 ,不与虚伪的时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这源于陶渊明早年相当穷困的生活 ,再加之受儒家思想教育 ,使他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不过 ,东晋时期 ,士族门阀制度登峰造极 ,非士族出身的陶渊明很难有进身之阶 ,“大济苍生”谈何容易 ,他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在严酷的黑暗现实里化为泡影。后来出来做官 ,也是断断续续 ,并且由于他“性刚才拙 ,与物多忤” ,在做官期间始终处于“一心处两端”的矛盾状态之中。他时隐时仕 ,最后毅然告别官场 ,回到家乡隐居躬耕 ,一直到死。农村的田园生活给陶渊明以艺术生命 ,也给了他对虚伪黑暗社会现实的勇敢
-
陶渊明“新自然说”再探讨
-
作者:
王守雪 来源:殷都学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情物关系 士人生活 自然
-
描述:新自然说既区别于名教说,也区别于魏晋清谈名士之旧自然说,其理论核心是"惟求融合精神于运化之中",将自然精神贯注于生活之中,追求个人情感与客观外物的融通。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士人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哲学、士人生活、文学表达三个维度加以论述,认为新自然说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名教说与旧自然说共有
-
全文:新自然说既区别于名教说,也区别于魏晋清谈名士之旧自然说,其理论核心是"惟求融合精神于运化之中",将自然精神贯注于生活之中,追求个人情感与客观外物的融通。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士人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哲学、士人生活、文学表达三个维度加以论述,认为新自然说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名教说与旧自然说共有的唯心主义倾向,在士人生活的层面上实现了儒道人格的融通,为文学表现中情物关系理论的深入研讨开拓了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