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从陶渊明到沈从文的桃源梦:浅析中国人桃源情结的变迁
作者: 宁汉娟  来源: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源  变迁  桃源情结 
描述:〈桃花源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公元421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这里与世无争,自给自足,恬静悠闲。这是也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国文人梦寐以求的心中归宿——桃花源。在积
全文:〈桃花源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公元421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这里与世无争,自给自足,恬静悠闲。这是也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国文人梦寐以求的心中归宿——桃花源。在积
司空图眼中的陶渊明与隐逸思想
作者: 孙旸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司空图  陶渊明  禅宗隐逸 
描述:在司空图眼里,陶渊明是古贤,是中国禅宗隐逸文化的代表,自当尊仰,所以他推崇陶渊明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人生态度以及其所达到的人生境界。然司空图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节烈忠君之,他与乱臣新政彻底决裂,并以身殉主,气节铮铮,所以司空图又往往俯视、非议陶渊明。
全文:在司空图眼里,陶渊明是古贤,是中国禅宗隐逸文化的代表,自当尊仰,所以他推崇陶渊明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人生态度以及其所达到的人生境界。然司空图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节烈忠君之,他与乱臣新政彻底决裂,并以身殉主,气节铮铮,所以司空图又往往俯视、非议陶渊明。
我醉欲眠卿且去:从陶渊明身边的人谈起
作者: 杨蕙芷 李婕  来源:鸭绿江(下半月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最负盛名的隐者,但是和许多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不同,他却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他的出身、家庭、交游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本文着重从家人、上司、朋友这三个方面,讲述几位对他产生过影响的人物,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个性和理想。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最负盛名的隐者,但是和许多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不同,他却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他的出身、家庭、交游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本文着重从家人、上司、朋友这三个方面,讲述几位对他产生过影响的人物,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个性和理想。
理智上的疏离与情感上的亲近——陶渊明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作者: 高庆  来源: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负面的言说  陶渊明  复杂性  自我形象 
描述:陶渊明一直留给大家简单淳朴的农民和隐士形象,近来却常被阐释为陶渊明形象存在"外在表面"与"真正隐蔽的天性"的双重性差距。但所有陶潜形象的感知我们只能从他留给我们的文本及相关的文本中获得,而其形象的复杂性并不是从文本结构之外揣测获得,而是文本本身就有直接真挚的表达。他的诗歌不仅仅塑造了一个单纯的农夫和
全文:陶渊明一直留给大家简单淳朴的农民和隐士形象,近来却常被阐释为陶渊明形象存在"外在表面"与"真正隐蔽的天性"的双重性差距。但所有陶潜形象的感知我们只能从他留给我们的文本及相关的文本中获得,而其形象的复杂性并不是从文本结构之外揣测获得,而是文本本身就有直接真挚的表达。他的诗歌不仅仅塑造了一个单纯的农夫和隐士,也真实地揭露了他渴望知音的孤独、对死亡命运的悲叹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精神等等,他理智上疏离尘世,情感上却又时常亲近。陶渊明常通过负面的言说方式来表达他的诗性感受。
北宋释子与陶渊明
作者: 成明明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艺鉴赏性  实用工具性  释子  陶渊明  日常审美性 
描述:在北宋陶渊明的接受史上,诗僧释子从外在的语言形式到内在的精神实质,以其社会整体文化选择的力量和个体追求需要的合力,赋予被选择的对象陶渊明以鲜明的时代色彩,体现在实用工具性、日常审美性、文艺鉴赏性三个层面。虽然他们学习接受渊明的深度、广度无法与宋代文人等量齐观,但这异代因缘毕竟揭示了北宋释子在夫化背
全文:层面。虽然他们学习接受渊明的深度、广度无法与宋代文人等量齐观,但这异代因缘毕竟揭示了北宋释子在夫化背景下对精英文化的吸收融合,而这也构成了北宋文学的别样图景。
陶渊明咏史诗中的人生定位
作者: 王伶俐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生定位  陶渊明  咏史诗 
描述:陶渊明的咏史诗具有鲜明特色,他在歌咏历史人物时表露出自己的人生定位,其中修齐治平的仁、抚剑独游的侠士、安贫守志的寒士和超越世俗的逸士是他咏史诗中常见的形象,也是他自己的人格写照。最奇特的是他歌咏的历史人物身上显耀出的佛光,体现了与传统不同的隐居方式,成为田园中出入世间的居士。
全文:陶渊明的咏史诗具有鲜明特色,他在歌咏历史人物时表露出自己的人生定位,其中修齐治平的仁、抚剑独游的侠士、安贫守志的寒士和超越世俗的逸士是他咏史诗中常见的形象,也是他自己的人格写照。最奇特的是他歌咏的历史人物身上显耀出的佛光,体现了与传统不同的隐居方式,成为田园中出入世间的居士。
古代隐士如何忙衣食?陶渊明种地孟浩然当啃老族
作者:暂无 来源:乌兰察布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三岁娃儿都晓得,吃饭穿衣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想潇洒地“旧山归隐浪摇青,绿鬓山童一帙经”,就得准备足够的柴米油盐。所谓隐士,须得强调是“”,即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不仕就无俸禄,怎么糊口生存
全文:三岁娃儿都晓得,吃饭穿衣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想潇洒地“旧山归隐浪摇青,绿鬓山童一帙经”,就得准备足够的柴米油盐。所谓隐士,须得强调是“”,即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不仕就无俸禄,怎么糊口生存
他乡的流变—陶渊明诗歌英译及陶渊明形象变迁研究
作者: 段漫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英译  形象  陶渊明  演变  补偿 
描述: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其诗文生动质朴,其人格高洁不屈,历来备受国内学者推崇。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陶学研究呈现出陶渊明兼具诗人、隐士、政客以及哲人的多重形象特点。本文试以韦利、阿克、海陶伟、戴维斯的译文为素材,通过逐步分析英译陶渊明的过程来展现翻译的历史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陶渊明个人形象的转变
全文: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其诗文生动质朴,其人格高洁不屈,历来备受国内学者推崇。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陶学研究呈现出陶渊明兼具诗人、隐士、政客以及哲人的多重形象特点。本文试以韦利、阿克、海陶伟、戴维斯的译文为素材,通过逐步分析英译陶渊明的过程来展现翻译的历史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陶渊明个人形象的转变。事实上,陶渊明英译由散译发展到系统性译介,由原文被恣意改动发展到原文得到充分尊重,由误解、误译发展到正确解读,由单一诗歌翻译发展到注释详尽的厚翻译,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演变。西方译者的翻译展现了后译者不断补偿前译者的努力,在补偿的过程中,陶渊明的个人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尽管如此,由于意识形态、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西方译者复制出的陶渊明出现了偏差。陶渊明作为诗人的特性逐渐被掩盖,其真率的个性也遭遇了解构的危机。还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陶渊明归根结底还需从陶渊明的作品入手。本土译者追求气韵、神似的翻译倾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方译者准确有余、而气韵不足的翻译缺点。最终,本文认为,还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陶渊明诗文,需要中外译者共同努力,相互补偿。
海外陶渊明研究的新视角:以一海知义《陶渊明·陆放翁·河上肇》为中心
作者: 朱雪花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偶像  一海知义  陶渊明  虚构  手抄本 
描述:陶渊明的诗歌,历来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其清新自然、质朴平淡的特色更得到了从古到今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同。在国内外大多数读者心目中,陶渊明是完美的人格偶像,他质性自然,品质高洁,热爱田园生活,是高人隐士,有高尚的节操,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然而,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陶渊明形象,是经过了后世众多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全文:陶渊明的诗歌,历来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其清新自然、质朴平淡的特色更得到了从古到今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同。在国内外大多数读者心目中,陶渊明是完美的人格偶像,他质性自然,品质高洁,热爱田园生活,是高人隐士,有高尚的节操,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然而,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陶渊明形象,是经过了后世众多读者再创造的结果,离真实的陶渊明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笔者对陶渊明留存的全部作品作了反复的细致的研读,在此基础上,笔者拟以日本学者一海知义的陶渊明“情寓虚构”说为中心,结合冈村繁有关“世俗性”的陶渊明研究,以及田晓菲从“手抄本”研究视角得出的有关研究成果,力图寻找相对接近真实的陶渊明形象。笔者通过研究发现,陶渊明的个性里面既有清新脱俗的一面,也与过去时代大多数士子一样,他尚且不能够忘怀名利之求,对生死也一直念念不忘。“情寓虚构”一说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陶渊明形象中的的复杂之处,能够较合理地解释其中的原由。本论文首先就一海知义《陶渊明·陆放翁·河上肇》一书中的陶渊明研究的独特视角进行了具体分析,重点分析了他的“虚构说”的合理之处。笔者认为,这一视角为我们认识真实的陶渊明提供了全新的解读途径。笔者还对一海知义有关研究中的某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也进行了适当的论析。为了更好地寻找相对真实的陶渊明形象,笔者还对日本学者冈村繁以及美国学者田晓菲等学者的相关研究作了考察。相比之下,冈村繁和田晓菲虽然也通过新的途径在尽量接近真实的陶渊明形象,但他们的论点和论据均存在着某种不足,前者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塑造”了一个完全世俗的鄙陋的陶渊明形象。在对以上多位海外学者的有关陶渊明研究的独特视角做了深入分析之后,笔者认为,长久以来人们心目中偶像式的陶渊明,实际是一种误读。事实上,陶渊明一直纠结于生前身后名,表面静穆,内心却十分纠结痛苦。陶渊明把自己复杂的情感隐藏于诗文之中,他传承创新了《楚辞》的虚构,善于“幻设”为文,而其孤傲的性格以及从小接受的儒家“三不朽”思想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他所有的痛苦、纠结。国外汉学家们能从多维度的视角切入,观点新颖,论证方法上多以文本为依托,注重考据,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完整地认识相对真实的陶渊明。虽然他们或多或少在论证过程中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确实可以给我们的陶渊明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论陶渊明诗文中的生命意识及其成因
作者: 刘玉琢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文  生命意识  陶渊明  成因 
描述:晋宋易代之际,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荡的时代之一,皇权的频繁更替,致使战乱频繁,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遭遇了重置,死亡的气息笼罩在士人的心头,对生命的高度关注成为这一时期的社会主要思潮。陶渊明作为东晋诗坛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同时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其卓越的诗文成就和高尚的人格修养,为历代
全文:晋宋易代之际,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荡的时代之一,皇权的频繁更替,致使战乱频繁,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遭遇了重置,死亡的气息笼罩在士人的心头,对生命的高度关注成为这一时期的社会主要思潮。陶渊明作为东晋诗坛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同时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其卓越的诗文成就和高尚的人格修养,为历代士人所敬仰。作为时代孕育出来的杰出诗人,陶渊明亦没有脱离时代的思潮,在他的诗文中充斥着大量的关于生命的思考,与汉末魏晋以来的“人的觉醒”后形成的对自身关注一脉相承,并对其进行了发展与升华。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汉末“人的觉醒”以来,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生命意识,即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及时行乐的“人同有是情”。建安时期,连年的战乱为士人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意愿。正始时期,由于司马氏在政治上大肆诛杀异己,在这种黑暗的政治背景下,士人建功立业的希冀破灭,代之以浓重的忧生之嗟。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陶渊明诗文中呈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具体为:渴求立功以实现人生不朽的传统儒家济世思想;追随自己的本性,退居田园之中,安享生命的乐趣;遵从大化,应尽须尽的委运乘化观。第三部分,主要分析陶渊明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即儒家文化与家族氛围之影响,现实政治环境及其宦游经历,老庄玄学思想的影响及其本性。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