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试论陶渊明的自觉的文学创作意识
作者: 魏正申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作家  日记体  文学创作  陶渊明  士族门阀制度  意识  思想内容  社会理想  时代风格 
描述:随着探讨陶渊明诗文创作的深入,诗人自身的创作态度问题被明显地提了出来。笔者以为,考察一个作家的创作态度,最起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作家如何和怎样回答现实已经提出的问题,即写什么和怎样写。比如,就陶诗的思想内容说,是表现他个人的“苦闷的释放,哀感的解脱”,还是揭露封建士族门阀制度的罪恶,探寻桃源社会理想
全文:随着探讨陶渊明诗文创作的深入,诗人自身的创作态度问题被明显地提了出来。笔者以为,考察一个作家的创作态度,最起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作家如何和怎样回答现实已经提出的问题,即写什么和怎样写。比如,就陶诗
“但识琴中曲,何劳弦上声”-从陶渊明蓄无弦琴看陶渊明的美学观
作者: 徐声扬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学观  无弦琴  伦理观  音乐美  固穷  陶渊明  音律  琴书  “无”  儒家 
描述:”以寄其意而已。果真是这样吗?并不如此。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文中寻找答案。《答庞参军》:“衡门之下,有琴有书
全文:”以寄其意而已。果真是这样吗?并不如此。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文中寻找答案。《答庞参军》:“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爱得我娱。岂无他人,乐是幽居。”《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发前人所未发,定千古之是非:读邓安生《陶渊明年谱》
作者: 梁秀荣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卒年  邓安生  故里所在地  生平事迹  《陶渊明年谱》 
描述:过深远影响的诗人,但他生前并未以诗文著称于世;加上家道衰微,引身高蹈,不求闻达,因此身后资料甚少,以至逝世不到百年,
全文:过深远影响的诗人,但他生前并未以诗文著称于世;加上家道衰微,引身高蹈,不求闻达,因此身后资料甚少,以至逝世不到百年,遂致名字歧异,年岁不明,里居难辨……。资料缺乏,乱窦丛生,此诚研究陶渊明身世之一大困难。
陶渊明的社会发展阶段观
作者: 魏正申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真风  桃源  仕隐  陶渊明  孔学  阶级论  社会发展阶段  群分  历史阶段  阶级社会 
描述:翻捡陶集不难发现,陶渊明的好些诗文涉及了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诚然,生活在中古时代的陶渊明,还不可能运用阶级论观点,科学地解释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中的诸多问题。但是,陶渊明的观点
全文:翻捡陶集不难发现,陶渊明的好些诗文涉及了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诚然,生活在中古时代的陶渊明,还不可能运用阶级论观点,科学地解释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中的诸多问题。但是,陶渊明的观点
陶渊明经济思想蠡测
作者: 胡太昌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经济理想  井田制度  《劝农》  大诗人  桃花源  陶渊明  秋熟  社会生活  经济思想  生产关系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伟大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创作的许多名诗佳篇,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画廊增添了光彩。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诸种关系中的主要关系,因此文学作品不可能不反映蕴涵在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文学家对这些关系的思考。尤其是陶渊明的诗文,大量写田园、写农事、写
全文: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文学家对这些关系的思考。尤其是陶渊明的诗文,大量写田园、写农事、写乡情,别开生面,独树一枝。笔
陶渊明名字考辨
作者: 刘禹昌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名字  考辨  年谱  字元  陶渊明  种传  《陶渊明集序》  弄不清楚  史家  叶梦得 
描述:陶渊明(365—427),生活在东晋后期和刘宋的初年。他是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最为杰出的大诗人。他对唐宋以还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他生前和南朝这两百年间并不著名。我们都知道齐梁之际伟大的文学史家兼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并没有提到他。同时,沈约在著《宋书》时为他立传,对他的名字也弄不清楚
全文:特别重视,搜集他的诗文,编著成集,并写了一篇《陶渊明集序》,还写了一篇《陶渊明传》,传的一开头是这样写的:“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可见萧统也弄不清楚,也只是根据两种传闻著录而已。沈、萧二人笔之于书,虽各有侧重,但都是根据那两种传闻,当不失为史家所应有的“多闻阙疑”的可贵精神。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