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诗成自然,不见斧凿: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解读
作者: 倪明环  来源: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读书之乐  陶渊明  田耕 
描述:《读山海经》(其一)是陶渊明初归田园时阅读《山海经》图赞及《周传》后,创作的组诗中的第一首。全诗层次分明,前四句描写了诗人温馨的田间家园,随后的八句描写了诗人幽静的读书环境,最后四句是点睛之笔
全文:《读山海经》(其一)是陶渊明初归田园时阅读《山海经》图赞及《周传》后,创作的组诗中的第一首。全诗层次分明,前四句描写了诗人温馨的田间家园,随后的八句描写了诗人幽静的读书环境,最后四句是点睛之笔
陶渊明
作者: 张俊华  来源:通辽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南山在哪里?在采菊人的对面。采菊人是谁?是既喜欢菊花又酷爱饮酒的陶渊明。在朝为官,不如采菊悠然。一个华丽的转身,留给东晋王朝倔强且又从容恬淡的背影。的确,背向朝廷,才有机会面对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挂职归隐田园。在陶渊明看来,政界着实令人疲惫。官场的舞台之上,来来往往的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人,戴着
全文:南山在哪里?在采菊人的对面。采菊人是谁?是既喜欢菊花又酷爱饮酒的陶渊明。在朝为官,不如采菊悠然。一个华丽的转身,留给东晋王朝倔强且又从容恬淡的背影。的确,背向朝廷,才有机会面对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挂职归隐田园。在陶渊明看来,政界着实令人疲惫。官场的舞台之上,来来往往的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人,戴着
陶渊明的粉丝
作者:暂无 来源:重庆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外两首)彦山整个冬天,我都在读你,在摇晃的火车厢连接处,在奔丧的途中天微曙,你的诗歌如光照亮我们的一天,曾经我们离得那么近,我居共青城,你在星子隔河相望就是你的故乡现在,我们一次次在纸上
全文:(外两首)彦山整个冬天,我都在读你,在摇晃的火车厢连接处,在奔丧的途中天微曙,你的诗歌如光照亮我们的一天,曾经我们离得那么近,我居共青城,你在星子隔河相望就是你的故乡现在,我们一次次在纸上
给陶渊明
作者:暂无 来源:济宁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外两首)彦山整个冬天,我都在读你,在摇晃的火车厢连接处,在奔丧的途中天微曙,你的诗歌如光照亮我们的一天,曾经我们离得那么近,我居共青城,你在星子隔河相望就是你的故乡现在,我们一次次在纸上
全文:(外两首)彦山整个冬天,我都在读你,在摇晃的火车厢连接处,在奔丧的途中天微曙,你的诗歌如光照亮我们的一天,曾经我们离得那么近,我居共青城,你在星子隔河相望就是你的故乡现在,我们一次次在纸上
恭拜陶渊明
作者:暂无 来源:西南铁道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明学深秋的天空晴朗,缓步走向国家4A旅游景点——重庆市酉阳县桃花源景区的路上,激动的心潮逐渐平静起来,一种向往新鲜和神秘的情愫迅速全身扩散。门口的宣传栏介绍说:此处桃花源景点与陶渊明《桃花源记
全文:明学深秋的天空晴朗,缓步走向国家4A旅游景点——重庆市酉阳县桃花源景区的路上,激动的心潮逐渐平静起来,一种向往新鲜和神秘的情愫迅速全身扩散。门口的宣传栏介绍说:此处桃花源景点与陶渊明《桃花源记
陶渊明与白龙泉桃花之缘
作者:暂无 来源:驻马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宇康健义煕元年(405年)初春,三阳开泰,春风畅和,天中大地已是“春到溪头荠菜花”了。驻马驿门前的两株桃树已含苞待放,绿绿的叶儿托着花骨朵,在风中颤动,显得十分娇嫩。馆夫打扫完驿站前的杂草和马粪
全文:宇康健义煕元年(405年)初春,三阳开泰,春风畅和,天中大地已是“春到溪头荠菜花”了。驻马驿门前的两株桃树已含苞待放,绿绿的叶儿托着花骨朵,在风中颤动,显得十分娇嫩。馆夫打扫完驿站前的杂草和马粪
简论陶渊明农业观与田园诗创作
作者: 吴勤喜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业观  陶渊明  田园诗 
描述:陶渊明的农业观,沿袭了我国上古先圣贤的重农思想。他意旨鲜明,用自己的诗句宣扬"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的经济思想。这种"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的民本意识,对他一生的出仕与归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全文:陶渊明的农业观,沿袭了我国上古先圣贤的重农思想。他意旨鲜明,用自己的诗句宣扬"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的经济思想。这种"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的民本意识,对他一生的出仕与归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论陶渊明对魏晋玄学的改造与发挥
作者: 韩国良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直觉论  宇宙论  玄学  人性论 
描述:陶渊明一方面继承了充的天地生物论,而扬弃了其人性善恶论,以及由此而生的教化论。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魏晋玄学的人性至善论,以及由此而生的直觉论,而扬弃了其本体论。对魏晋玄学本体论的生成论改造使他避免了他的学说的神秘性、抽象性;对魏晋玄学仁义观与直觉论的继承和发挥又使他保住了自己的哲学的时代性、超越性。陶
全文:陶渊明一方面继承了充的天地生物论,而扬弃了其人性善恶论,以及由此而生的教化论。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魏晋玄学的人性至善论,以及由此而生的直觉论,而扬弃了其本体论。对魏晋玄学本体论的生成论改造使他避免了他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及比较
作者: 罗小虎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谢灵运  诗歌  陶渊明  风格 
描述:陶渊明、谢灵运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本文主要从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入手,研究陶谢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以期把握风格形成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加深对陶谢诗歌的理解。本文试图从文学史的角度前后纵向的分析比较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形成的内因和外因;从美学、文艺心理学及风格学的角度对他们的诗
全文:陶渊明、谢灵运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本文主要从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入手,研究陶谢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以期把握风格形成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加深对陶谢诗歌的理解。本文试图从文学史的角度前后纵向的分析比较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形成的内因和外因;从美学、文艺心理学及风格学的角度对他们的诗歌作静态的横向比较,总结两者诗歌风格的特点及他们风格之间的联系。把对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及特点放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中考虑,既考虑文学发展自身的规律,也兼顾历史演变、社会发展等外部的因素。考察思想史与风格史之间的某种结合。同时又结合各个时代的“趣味史”,既对公众趣味作历史的研究。并且把陶渊明、谢灵运放在界定清楚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考察与这一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风格特点及意象生成和意境构建与风格的关系。通过分析古代以刘勰、钟嵘、苏轼、严羽等为代表,近代以王夫之、沈德潜、叶燮等为代表和现代以鲁迅、朱光潜、袁行霈等为代表的诗论家的论述,概括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的风格特点。将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特点概括为:自然、平淡、古朴、情真、意远,同时表现出风格的多样性特点。谢灵运诗歌风格特点为:清丽、新俊、奇秀。从意境的建构看,陶诗中建构的兴象天然的意境,让读者面对诗人所创设的“第二自然”感受和体悟其对人生、历史、宇宙的思考,这是超越当下景物的一种哲理性的升华,是区别于哲学思辨的感性思考。谢灵运所创设的空寂中彰显生命的诗境,传达出的是鲜活的生命力。谢为其找到的归宿是抱朴含真的隐遁中彰显生命的活力,而陶渊明是在大自然和生活的“顺化”中去寻求自己的落脚点。第二章论述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形成的外因。分析研究了陶渊明、谢灵运的诗歌对诗歌传统的借鉴,主要分析了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风、游仙诗和玄言诗风格的关系。认为在历史的土壤中陶渊明、谢灵运分别汲取了不同的养料。陶、谢借鉴了《诗经》“比”、“兴”的情景构成方式,并且在自己的诗歌中形成了各自情景构成的特点。陶诗把“赋”法用在抒写个人的性情怀抱、理想、志愿上。也就是后人所评陶诗的“浅直”处,但也是其诗歌的“真率”处。陶诗继承了《楚辞》以物喻人,以物写志的方法,如以松、菊、归鸟、孤云、荣木等意象写自己的人格追求和理想。谢灵运对屈骚风格的借鉴主要不在喻象上,而在于一种“苦闷、求索”的格调、自我形象的塑造上。另一方面考察了社会政治、哲学思想、家族地域文化对陶谢诗歌风格形成的影响。政治经历的挫折决定了对不同哲学思想的选择和吸收,家族地域文化的影响,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表现为文学创作中不同的审美观。第三章论述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形成的内因。主要从个性特征、社会阅历和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分析了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形成的内在原因。认为从个人来讲,不同的个性特征、人生目标以及不同的人生阅历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趣味。而审美趣味直接影响了诗歌风格的形成。可以这样概括:陶渊明是向内寻求自己人格的独立完善,人生境界的升华。谢灵运身上有挥之不去的家族文化的影子和对家族荣誉的追求,诗歌中表现一种重振家族的愿望,审美趣味表现为对生命力的抒写和赞美。陶渊明、谢灵运经历不同、地位不同,但他们都共同找到了自己的情趣,而且在生活中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情趣,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诗歌风格。本文的结论是陶渊明、谢灵运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是承前启后的。陶诗受传统诗歌影响较大,意象构成相对稳定,在“比”的框架内,多是静态性的构成。陶诗的意象也是如此的简单,但简单并不同于单调,同样在寻求一种对人生、宇宙的阐释。陶既是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也是士人人格精神的代表。他的诗歌和精神影响了一代代诗人。谢灵运诗歌的意象重视当下,在诗人和景物性灵契合的瞬间构成动态性的意象,在诗歌中不断地捕捉这种相同中的不同,不变中的变化,幽寂中的活力,抓住那些能和自己内在的情感的律动相契合的物象,形成山水意境中明快的格调、清丽的风格,为成熟的唐代诗歌高潮的到来开创了道路。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