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仕隐·生死:陶渊明的心结
作者: 李雅玲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仕隐  生死  陶渊明  郭象玄学 
描述:提到陶渊明,人们心目中便会出现一个飘逸旷达的隐者形象。但陶渊明实际上曾经五次踏入仕途,如此仕隐不定,可见仕隐在他心中是怎样一个纠缠不清的心结了。最初陶渊明是以“心远地自偏”的超越方式来作为自己出仕的理论依据。但是每次踏进仕途他都感到“为人所羁”。因为这种超越方式在理论上虽然十分高妙,真正实现之就困难
全文:敏感,他对生死乖隔的体验极其深刻,他人的死亡使他觉悟到自己的归宿——死亡。陶渊明对死亡充满了焦虑,但他最终以郭象玄学的“纵浪大化”的智慧化解了焦虑。《形影》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生死观。“”代表了陶渊明思想中及时行乐的思想,“...
陶渊明四言诗的特点——兼与《诗经》比较
作者: 田金甫  来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四言诗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诗集中有九首四言诗,陶渊明的四言诗在结构上有章式写法,语言为纯四言,词句借用《诗经》者较多,这些四言诗在创作精神上也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咏物抒怀,记录着陶渊明的生活轨迹。但缺乏音乐性,总体而言,陶渊明的四言诗不如五言诗成就高。
全文:陶渊明诗集中有九首四言诗,陶渊明的四言诗在结构上有章式写法,语言为纯四言,词句借用《诗经》者较多,这些四言诗在创作精神上也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咏物抒怀,记录着陶渊明的生活轨迹。但缺乏音乐性,总体而言,陶渊明的四言诗不如五言诗成就高。
陶渊明纪念馆修葺一新
作者:暂无 来源:华东新闻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的季节,我国又一个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到来了。昨日,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九九阳,与古人用九来计算自然界气候变化时间有关,因“九”与“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有
全文: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的季节,我国又一个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到来了。昨日,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九九阳,与古人用九来计算自然界气候变化时间有关,因“九”与“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有
从美的逻辑建构看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作者: 陈燎宏  来源:嘉兴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逻辑建构  陶渊明  田园诗  创作   
描述:试从美的逻辑建构与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来进行互证,认为:人是世界的美,有了陶渊明,才开始让人真正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陶渊明田园诗的美是田园诗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美是自由的形象,陶渊明在自由的生活中创造了真淳而淡远的田园诗形象;美在创造中,在创造中成就了陶渊明。
全文:试从美的逻辑建构与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来进行互证,认为:人是世界的美,有了陶渊明,才开始让人真正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陶渊明田园诗的美是田园诗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美是自由的形象,陶渊明在自由的生活中创造了真淳而淡远的田园诗形象;美在创造中,在创造中成就了陶渊明。
陶渊明之隐——中国古代隐文化之典范
作者: 田耿辉  来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于世之隐  止泊之隐 
描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隐士,陶渊明之归隐既是"止泊之隐",又是"于世之隐"。其"止泊之隐"不仅是陶渊明寻找的精神的故乡与归宿,也是魏晋士人精神寻觅的目的地,成为魏晋玄学的主流;其"济苍生"之志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使陶隐在众多隐文化现象中成为典型代表之一而垂范后世。
全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隐士,陶渊明之归隐既是"止泊之隐",又是"于世之隐"。其"止泊之隐"不仅是陶渊明寻找的精神的故乡与归宿,也是魏晋士人精神寻觅的目的地,成为魏晋玄学的主流;其"济苍生"之志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使陶隐在众多隐文化现象中成为典型代表之一而垂范后世。
论陶渊明之“诗意的栖居”
作者: 吴月玲  来源:内蒙古民族大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生态文艺学  陶渊明  中国古代文学  诗文成就 
描述:本文力图从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的角度,重新研究陶渊明诗文成就独特的自然观,从陶渊明的“天人合一”的生命观,抱扑含真、安时处顺的自由观中阐释陶渊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目的在于由陶渊明所建立起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理想境界中探寻人类精神与自然精神协调一致的途径,从而揭示出个体在社会、自然中的理想位
全文:本文力图从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的角度,重新研究陶渊明诗文成就独特的自然观,从陶渊明的“天人合一”的生命观,抱扑含真、安时处顺的自由观中阐释陶渊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目的在于由陶渊明所建立起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理想境界中探寻人类精神与自然精神协调一致的途径,从而揭示出个体在社会、自然中的理想位置。
重返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文化解读
作者: 洪涛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桃源  情结  描绘  百年  陶渊明  文化解读  作品 
描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描绘的桃花源曾激起后人无限的遐思,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世外桃源”的情结。
全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描绘的桃花源曾激起后人无限的遐思,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世外桃源”的情结。
玄学的言意之辨对陶渊明的影响
作者: 李剑锋  来源:东方丛刊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形而下  形而上  “有”  “言意之辨”  陶渊明  魏晋玄学  “无”  论题 
描述:“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最受关注的基本论题之一。“言意之辨”之所以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论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与玄学的“本末有无”问题密切相关。王弼认为“无”乃万物之本源和本体,而“有”(万物)则是本体的体现和化生,并因此提倡崇本息末,重视形而上之道,而轻视形而下之器,认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
全文:“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最受关注的基本论题之一。“言意之辨”之所以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论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与玄学的“本末有无”问题密切相关。王弼认为“无”乃万物之本源和本体,而“有”(万物)则是本体的体现和化生,并因此提倡崇本息末,重视形而上之道,而轻视形而下之器,认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老子》第40章注)。[第一段]
玄学的言意之辨对陶渊明的影响
作者: 李剑锋  来源:东方丛刊(2005年第3辑 总第五十三辑)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最受关注的基本论题之一。"言意之辨"之所以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论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与玄学的"本末有无"问题密切相关。王弼认为"无"乃万物之本源和本体,而"有"(万物)则是本体的体现和化生,并因此提倡崇本息末,重视形而上之道,而轻视形而下之器,认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
全文:"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最受关注的基本论题之一。"言意之辨"之所以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论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与玄学的"本末有无"问题密切相关。王弼认为"无"乃万物之本源和本体,而"有"(万物)则是本体的体现和化生,并因此提倡崇本息末,重视形而上之道,而轻视形而下之器,认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老子》第40章注)~①。
回归自然的意义——陶渊明和梭罗的自然比较研究
作者: 浦立昕 苏明海  来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性  梭罗  陶渊明  自然  异化 
描述:虽然陶渊明深受魏晋时期玄学的影响而梭罗继承美国超验主义的衣钵,但是他们在扬精神生活抑物质生活层面持有相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崇尚自然并回归自然是保全并防止人的异化的最佳途径。
全文:虽然陶渊明深受魏晋时期玄学的影响而梭罗继承美国超验主义的衣钵,但是他们在扬精神生活抑物质生活层面持有相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崇尚自然并回归自然是保全并防止人的异化的最佳途径。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