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863)
报纸(181)
学位论文(71)
图书(55)
新闻(15)
会议论文(13)
诗文作品(6)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1002)
人物生平 (181)
作品著述 (15)
缅怀纪念 (6)
按年份分组
2017(35)
2016(58)
2015(72)
2014(76)
2013(82)
2012(87)
2011(82)
2010(88)
2009(72)
2008(52)
2007(67)
2006(37)
2005(42)
2004(37)
2002(31)
2001(15)
2000(23)
1999(9)
1998(15)
1997(10)
1996(17)
1993(17)
1992(18)
1989(5)
1987(13)
1983(8)
1982(4)
1981(6)
1957(3)
按来源分组
九江师专学报(20)
香港文汇报(14)
古典文学知识(13)
江西社会科学(11)
文学教育(6)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国中古(汉—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3)
九江学院报(3)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
中华文史论丛(2)
青海师专学报(2)
学术月刊(2)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
淮阴师专学报(2)
皖江晚报(2)
河西学院学报(2)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
零陵学院学报(1)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1)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
文学教育·中(1)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北京林业大学社会科学论文集(1)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江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文学教育·上(1)
相关搜索词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升格文运——南朝时期陶渊明接受史的研究
作者: 沈有珠  来源: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德  隐逸诗人  诗格  独超众类  隐士  人格 
描述:陶渊明,"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隐逸诗人"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
全文:陶渊明,"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隐逸诗人"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
陶渊明的幸福生活
作者: 邱家兴  来源:寿光日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长子俨刚刚行了冠礼,次子俟和三子份、四子佚都能够干农活了,陶渊明就把他们留在家里,让他们侍弄自家的田地。他和夫人带着年方十岁的小儿子佟,赶着牛车上路了。好在彭泽县跟寻阳县紧挨着,坐牛车有
全文:长子俨刚刚行了冠礼,次子俟和三子份、四子佚都能够干农活了,陶渊明就把他们留在家里,让他们侍弄自家的田地。他和夫人带着年方十岁的小儿子佟,赶着牛车上路了。好在彭泽县跟寻阳县紧挨着,坐牛车有
贤人雅座之“文人简史”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真的很美吗?
作者: 辛农  来源:当代学生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代表人物  人生哲学  贫困  中国古代  艺术风格  陶渊明  隐士  自然  田园诗歌  小康生活 
描述:陶渊明可谓是中国古代隐士的代表人物,很多人喜欢他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喜欢他清淡渺远、恬静自然、超逸出尘的艺术风格。然而,当人们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妙氛围中时,又有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全文:陶渊明可谓是中国古代隐士的代表人物,很多人喜欢他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喜欢他清淡渺远、恬静自然、超逸出尘的艺术风格。然而,当人们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妙氛围中时,又有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和谐后的不和谐——论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
作者: 蔡觉敏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人生境界  陶渊明  和谐 
描述:陶渊明是一位公认的情操高尚的隐士 ,人们多认为他在归隐时的生活是和谐的。实际上 ,壮志未酬一直是他的遗憾。同时 ,士大夫的他也未能真正与周围的农村、农民还有劳动生活融合起来。本文即是力图发掘陶渊明看似和谐的归隐生活后的不和谐 ,由此发现陶渊明诗中的矛盾的原因 ,并进而更深层地认识一个本来的陶渊明
全文:陶渊明是一位公认的情操高尚的隐士 ,人们多认为他在归隐时的生活是和谐的。实际上 ,壮志未酬一直是他的遗憾。同时 ,士大夫的他也未能真正与周围的农村、农民还有劳动生活融合起来。本文即是力图发掘陶渊明看似和谐的归隐生活后的不和谐 ,由此发现陶渊明诗中的矛盾的原因 ,并进而更深层地认识一个本来的陶渊明
冈村繁对陶渊明仕隐评价客观性之质疑
作者: 周薇  来源: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仕隐  冈村繁  文化阐释  陶渊明  评价预设  客观性 
描述:历史上对陶渊明的入仕及其归隐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糅合了澍与朱自清两家之说 ,并站在现代人际关系的立场上 ,以日本文化为标准去解释陶渊明的仕隐经历 ,得出了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的结论。本文认为他的评价预设及其取证、论证都存在非客观的问题。
全文:历史上对陶渊明的入仕及其归隐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糅合了澍与朱自清两家之说 ,并站在现代人际关系的立场上 ,以日本文化为标准去解释陶渊明的仕隐经历 ,得出了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的结论。本文认为他的评价预设及其取证、论证都存在非客观的问题。
试论元好问的陶渊明批评
作者: 高林广  来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批评  元好问  陶渊明 
描述:对陶渊明的品评是元好问诗学批评最重要的内容。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元好问结合金源诗歌的创作实际,对陶渊明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元氏创作了大量的和、拟、集类诗,对陶渊明的人格精神表现出了由衷的钦羡。元氏以"天然"、"真淳"概括诗的美学品质,颇得诗之真髓。元氏还以诗及其
全文:对陶渊明的品评是元好问诗学批评最重要的内容。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元好问结合金源诗歌的创作实际,对陶渊明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元氏创作了大量的和、拟、集类诗,对陶渊明的人
北宋党争与苏轼的陶渊明情结
作者: 丁晓 沈松勤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记忆  和陶遣情  重新建构  朋党之争 
描述:作为"触媒",北宋党争激活并深化了苏轼对陶渊明的历史记忆,使之产生陶渊明情结;同时,在社会背景、文化结构和时代接受心理的共同影响下,苏轼根据现实处境的需要对陶渊明重新进行了诠释和建构。在习
全文:作为"触媒",北宋党争激活并深化了苏轼对陶渊明的历史记忆,使之产生陶渊明情结;同时,在社会背景、文化结构和时代接受心理的共同影响下,苏轼根据现实处境的需要对陶渊明重新进行了诠释和建构。在习
陶渊明仕隐歧说刍议——冈村繁与龚斌的陶渊明研究比较
作者: 周薇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仕隐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年谱  文化阐释 
描述: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有着五次入仕并最终归隐的经历。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入仕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选择了澍一派之说,并进而认为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本文以冈村
全文: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有着五次入仕并最终归隐的经历。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入仕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选择了澍一派之说,并进而认为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本文以冈村
[0图]陶渊明集笺注
作者:  东晋 陶渊明 袁行霈撰  来源:北京:中华书局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东晋时代)  古典文学  年代:  中国  古典文学(地点: 
描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规划项目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 华夏英才基金支持:本书以今存集最早刻本《陶渊明集》为底本,本书底本共十卷,全书对收录的四言诗,五言诗,词赋,记传,祭文等进行分析,评点和欣赏。
全文: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规划项目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 华夏英才基金支持:本书以今存集最早刻本《陶渊明集》为底本,本书底本共十卷,全书对收录的四言诗,五言诗,词赋,记传,祭文等进行分析,评点和欣赏。
陶渊明的早餐
作者: 辛迪  来源:红领巾(高年级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秋菊  菊花  声音  陶渊明  天空  庐山  早餐  小儿  屈服  世界 
描述:一大早起来,呀,天晴了!接连下了几天雨,世界就像被彻底地洗过一遍似的。隔着窗子望出去:天空碧蓝碧蓝的,远处的庐山在缭绕的烟霭中更显得青翠欲滴。陶渊明还在屋里,就听见小儿子通欢快的声音:“开了!开了!”陶渊明不看也知道他说
全文:一大早起来,呀,天晴了!接连下了几天雨,世界就像被彻底地洗过一遍似的。隔着窗子望出去:天空碧蓝碧蓝的,远处的庐山在缭绕的烟霭中更显得青翠欲滴。陶渊明还在屋里,就听见小儿子通欢快的声音:“开了!开了!”陶渊明不看也知道他说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