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具有囤地观念的东晋隐士
作者:暂无 来源:俪人·闺房蜜糖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话说东晋文人士大夫归隐盛行,陶渊明也跑去幽静小地方宅了起来,买房囤地地折腾了不少日子,怎么说也是当过些日子的父母官,手头囤几个小钱还是有的,但肯定是不够的,还得想想办法让日子有滋有味起来,尤其,物价、楼市不断看涨,昨天大蒜几钱?今天又是几钱 得,还是去乡下发展发展看看行情。但是,门面还是要
全文:话说东晋文人士大夫归隐盛行,陶渊明也跑去幽静小地方宅了起来,买房囤地地折腾了不少日子,怎么说也是当过些日子的父母官,手头囤几个小钱还是有的,但肯定是不够的,还得想想办法让日子有滋有味起来,尤其,物价、楼市不断看涨,昨天大蒜几钱?今天又是几钱 得,还是去乡下发展发展看看行情。但是,门面还是要有的,尤其要有让人生出顾影自怜、世外高手的夺魄气质,这年头都说要会装点门面、卖相好、够上台面 再说他陶某人没有碰到三顾茅庐的刘备惹得大众这么茶余饭后拿来刷牙漱口的,曝光度不够,市值缩水,难道求包养啊?算了,就硬起头皮来个辞官下乡风光他个十里八乡的,辞官次不够,要五次这个隐土么,当起来是要低调再低调,不过是在够高调之后。 事情全部搞定,就开始琢磨着先种蒜好呢还是种绿豆,前者说出去难听,后者还有点王八绿豆的意思,钱途不大,想想就算了。十余亩的地儿,七、八间屋子,要是开酒吧、歌厅、赌场每个月光怎么跟税务局斗脑筋捣腾合理避税就够他喝 壶的了,退步讲,乡下地方赚头到底多少没底。早在他回乡途中,沿途就听说很多看涨的商机,尤其是房子。东晋官场不好混,动不动鸡犬不宁上蹿下跳,想囤地看风水的隐土多的是,他还算早的了,囤地要趁早 地囤了后,装点门面的桃、李、菊统统种上,咋看之下,疑是仙境。小地方知道的人不多,楼市看涨有待时日,资金回笼要速度,不眠不休的悬梁刺股拍脑门,陶渊明估摸着,这非得打广告不可,咱资金都投资在地产上了, 时半会儿摸不到闲钱再下本金,远看陶夫人翟氏与乡民同劳作,那副恬静的田园生活深深镌刻在了陶渊明心目中,连夜写下了《桃花源记》,时大街小巷任人追捧,童叟无欺。 果不其然,没几日功夫来了不少打听世外桃源去处的人,其中不少是米多的显贵,朝廷里斗得昏天黑地,溜的溜,遁的遁,鼠窜的绝不走猫步,最拗造型的说法就是归隐,有了桃源这说,陶渊明囤的那几亩薄地,楼市低开高走,楼盘的横幅甚至上打咱卖的不是楼,是诺亚方舟 编辑:花吉祥hz1215@sohu.com
论元散曲中的屈原与陶渊明
作者: 吕海青  来源:山西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评价  陶渊明  屈原  元散曲 
描述:元散曲中有一大批作品涉及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其中就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很大影响的屈原与陶渊明。在这些作品中,元散曲家观点高度集中地表现出抑屈崇陶的思想倾向:对屈原忧念苍生、关心国事、为理想殉身的做法流露出不以为然的态度;而对陶渊明的辞官不仕、安闲自适的隐居生活极尽赞美之词。这与历史上对屈原、陶渊明的传统
全文:成一种文化价值符号。元曲家并不是有对屈原、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作出评判,而是通过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符号借以表达自我的人生观,宣泄个人的思想情绪。这一扬一抑、一尊一贬现象的背后,实际上反映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赏析陶渊明《杂诗·其-》
作者: 郭艳萍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杂诗(其一)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首诗写在陶渊明的晚年,诗歌虽然字数不多,但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人在晚年,都会总结一下自己的人生,诗人回首自己
全文:杂诗(其一)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首诗写在陶渊明的晚年,诗歌虽然字数不多,但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人在晚年,都会总结一下自己的人生,诗人回首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想想自己也曾有远大政治抱负,但因政治黑暗,官场上的几十年,他始终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就如他自己在《归园田居》中写到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尤其是做彭泽县令的八十余日,他看清了腐败的官场,毅然辞官,归隐园田。 人生易老,而陶渊明此时的确已经老了。他大发感慨:“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这四句连用两个比喻,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和陌上微尘,“分散逐风转”,漂泊不定,无依无靠,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内心的悲怆。这正如《古诗十九首》中所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王国维先生也曾说“人生只是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转眼间,年老体弱,自己的人生理想破灭了,与青年相比“此已非常身”,今非昔比,大有“冯唐易老”的感慨。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变化,并没有永恒。悲欢,逆顺,人生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这两句诗写出诗人豪爽的一面,既然仕途坎坷,诗人就把自己满腔的热血给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他将人比为陌上的尘埃,那么人的命运也与之相似,落地就是亲人。人一旦有机会聚在一起,能一起饮酒、情投意合且能一块欣赏大自然的就是“兄弟”,作者在这种幽静恬淡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种生活在他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句中就能体现出来。陶渊明这种回归自然的思想,包含着对世俗社会和名教礼法的厌恶与鄙弃,他厌弃黑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其实这种生活正让陶渊明找到了最真实的自我,试想,凭他的性格,他难道会屈从于权贵,在豪门盛宴上去和达官贵人周旋吗?还不如在乡野之间和莽夫农人谈论农桑,饮酒共醉,这样的快乐来得更真实。就如庄子在面对楚国使者时所云:“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有这样的句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也表现出了陶渊明喜欢的生活状态。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这两句则是对上两句所述事实的细节化,只要有酒,就聚来邻友相乐。而“得欢当作乐”更表现了诗人在晚年理解出的人生原则,既然人生注定漂泊无定,既然人生之路很难自己把握,既然人生有那么多的坎坷、无奈和不如意,那么,且珍惜短暂的欢乐,有个机会就应该欢乐一下。当然,陶渊明的观点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么简单,他是在告诉人们:人生苦短,欢乐不多,所以要抓住哪怕转瞬即逝的快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诗人感叹韶光易逝,这正如庄子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曾国藩也告诫人们:“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时光一去不复返,往事不会再回头。生命有限,能够把握的,就是自己对时间的支配,而能够更好地支配时间,必须有好的心态。勉励发奋,拓宽生命的宽度。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岳飞曾说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诗后人往往认为是催人奋进,促人向上。但纵观陶渊明的一生经历,恐怕不只这么简单。陶渊明此生最大的遗憾,其实不是简单的不珍惜时间,他更多的惋惜恐怕是“误落尘网中”那段时间,在他看来,那段时间真的是对人生的浪费。所以,他的“及时当勉励”恐怕还有人生路上要找好方向,要在对的时间,在对的事情上花费时间,而不要在错的时间,在错的事情上浪费本来有限的时光。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曾感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已往之不谏”的是浪费在官场中的时间,“来者之可追”的则是身处田园,怡然自乐的时光。“迷途”“昨非”是说自己曾错误地身陷官场,“今是”则是说归隐田园才是正确的选择。再加上他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也可以理解到他的思想:只有在官场中的时间才是真正浪费的,也只有在田园中的生活,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可以说,虽然我们并没有和陶渊明相似的经历,但他的人生观对我们还是有很大启迪和帮助的,尤其是在逆境中,读读陶渊明的诗,也许会帮我们找到心灵的宁静与归依。 (郭艳萍 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 064001 )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陶渊明诗歌英译对比研究
作者: 肖光亮  来源:长沙理工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译者中心地位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生态环境  陶渊明诗歌 
描述:随着翻译研究转向文化问题方面时,译者的主体性吸引了国内外大 批学者的关注,并成为了翻译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但在此基础上,根 据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观点来看(以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基础建立的),译者扮演了 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即译者处于一种中心地位,并
全文:随着翻译研究转向文化问题方面时,译者的主体性吸引了国内外大 批学者的关注,并成为了翻译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但在此基础上,根 据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观点来看(以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基础建立的),译者扮演了 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即译者处于一种中心地位,并处于主导地位。基 于此理论,通过对比分析陶渊明诗歌的两个译本,本文主要来探讨译者 的中心主导地位及其必要性。 对于把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英文,两门语言的差异使之成为一个更 加困难的工作。结果是造成了翻译家和理论家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同 时任何的观点都必须建立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译者中心论也是如此。 所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适应选择论就是译者中心论的理论基础,在本 文中,作者将进一步探讨译者中心论的有关问题。 以适应选择论为基础,本文总结了体现译者中心论的主要内容,即, 译者既作为一个读者,也作为一个作者,来选择他的翻译策略。但是以 此同时,译者中心论并不是说译者可以随意地翻译,而是也必须遵循一 定的规则和方法,即侧重“三维”转换:也就是语言视点、文化视点、交 际视点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对原文、原语和译语 所呈现的“世界”、即对翻译态环境的“适应”)+译者的选择(对翻译十 态环境适应程度的“选择”与对译本最终行文的“选择”)。简化一点的 表达式: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另外,翻译的实质就是译者 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这里,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 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 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译者“适应”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 的“世界”,译者选择的是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度和对译本的最终行文。 译者翻译的好坏可以以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高低程度来判断:整合适 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最好;反之则最差。 陶渊明一生写了125首诗歌和一些散文,其中大部分写的是关于乡 村和田野的。他的诗歌简洁,清新而自然。基本上他是为我们描绘了一 副田野风光和农名生活作息美景。之所以能写出农民的真实感受是因为 他有着相同的经历。陶渊明的诗歌第一次被翻译成英文是在20世纪初期。 阿瑟·伟利在1918年写作并出版了《中国诗170首》。在这本书上,阿瑟·伟 利翻译了陶渊明的12首诗歌。这是陶渊明诗歌最早的英译作品。后来, 汪榕培先生也是陶诗英译的一个代表人物。我们都知道,他是中国当代 著名的语言学和词汇学家,更要的是他还是非常闻名的翻译学家。他对 陶渊明诗歌尤其喜欢,并且已经翻译了陶渊明的122首诗歌。迄今为止, 至少有七本陶渊明诗歌的英译本,在本论文中,作者将主要对阿瑟·伟利 和汪榕培的陶渊明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将把胡庚申的翻译适 应选择论相关观点应用到陶渊明诗歌的两译本上去对比分析,同时将从 语言视点和文化视点等方面进行转换研究。我们都知道,译者在翻译过 程中扮演着最为活跃和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其处于中心地位。没有了 译者,就没有了整个翻译活动,也不可能产生译本。译者必须充分发挥 其译者中心地位去完全理解原文然后翻译出有效的译文。 因此本文将从语言视点,文化视点以及交际视点来对比分析陶渊明 诗歌的两个译本。语言视点的转换主要是选择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 一)。此诗歌现有至少16种译本,无疑成为了陶渊明诗歌最有名的一首。 文化视点的转换主要是选择了《责子》,探讨了文化方面转换的问题,比 如“行至学”的翻译。最后交际视点的转换主要是选择了《饮酒》(其五)。 通过对比分析,从而体现出译者中心地位无处不在。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中心地位;翻译生态环境;陶渊明诗歌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