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创作的思想史意义
作者: 高建新  来源:铜仁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意义  思想史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是屈原之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光芒四射,笼罩百代,对后世影响极大。他关于社会、人类的终极价值的思考,比如理想的社会模式、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生的目的、脱离了主流社会后人该如何生存以及生死问题等等,多数是在其最后的乡村苦难生活中完成的。事实证明,这些思考具有恒久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史与
全文:,而是由生活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生活与理论、理论与生活水乳交融,难以切分。抽象的理论,往往通过个人的生活实践得到生动形象的阐释。
死去何所道:陶渊明诗文中的死亡意识
作者: 赵鲲  来源: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学  陶渊明  死亡文学 
描述: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死亡意识显得异常突出。陶渊明对死亡的必然性有透澈的认识,他能够以平常的眼光看待死亡,并且以此获得了委运任化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对生命有了更大的承担,故而我们可以用“向死而生”来概括陶渊明的生死观。在中国思想史中,陶渊明的.死-L-观与道家颇为接近,但他不求仙、不养生的态度,又类似儒家
全文:陶渊明的生死观。在中国思想史中,陶渊明的.死-L-观与道家颇为接近,但他不求仙、不养生的态度,又类似儒家的平实与理性。总之,陶渊明的死亡观可以说是中国思想中非宗教性生死观的一个代表,其文学表现,也具有难以企及的感人力量。
陶渊明归隐原因浅析
作者: 李碧莲  来源:学理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中国隐士文化的代表。才华横溢的陶渊明怀着"大济于苍生"的宏愿多次进入朝政,又多次回归自然。陶渊明的归隐既有个人主观原因,也有社会时代的客观因素。从个人原因来说,他的个性、所接受的思想、独特的个人经历都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客观因素而言,险
全文:的客观因素。从个人原因来说,他的个性、所接受的思想、独特的个人经历都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客观因素而言,险恶的政治环境和森严的等级制度使他觉得难以适应并对政治产生了失望。正是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才导致陶渊明最终决定辞官归隐度过余生。
复归自然:从陶诗观陶渊明的人生及贡献
作者: 吴克琦 焦云英 翟春雪  来源:剑南文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晋衰帝时期,卒于公元427年宋文帝时期.在其63年生涯中,有多半时间是处于我国封建史上大分裂、大混战之中.陶渊明出身于官宦之家,虽到他那代,殷富的家境已成衰势,但他幼年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使他有机会于29岁时,满怀"大济苍生"之念涉足仕途.然而当年的时局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极为
全文:明白,面对如此社会,自己难以靠势力展现匡时济世的报复时,他愤然告退,并选择了隐居田园,躬耕自资,于自然中洁身守志.
陶渊明“质性自然”的内涵
作者: 裴登峰  来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境界  人生道路  质性自然  陶渊明 
描述:影响陶渊明人生道路与艺术境界的因素,除了社会环境的外因,还有“质性自然”的个性、求“静”的心态、性情之“趣”、生活之“娱”,其中“真”为最根本特性。因此,他在“养气”、“养志”中,以“屡空”的形式,“守拙”“固穷节”,坚守自己的“素抱”。在不“违己”中,“称心”、“称情”地求得人生之“谐”,践履作为
全文:,“守拙”“固穷节”,坚守自己的“素抱”。在不“违己”中,“称心”、“称情”地求得人生之“谐”,践履作为人生最高准则的“道”并臻于“善”。以“达士”“逃禄而归耕”的醒世自觉,以“耕隐”生活方式,唱着“田园牧歌”走向人生之“归”,并以“自然的诗化”创设了“诗化的自然”,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
浅谈钟嵘对陶渊明诗的定位
作者: 王佺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术风格  陶渊明  中国  《诗品》  文学评论  钟嵘  古典诗歌  审美标准 
描述:钟嵘所著《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评论专著。它系统地评论了汉魏至萧梁的一百二十二位五言诗作者,大致都按《诗品·序》所云"致流别","掎摭利病","显优劣"的原则指出了他们的特色和优缺点,并分为上、中、下三品。《诗品》在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批评史上的崇高地位是无庸置疑的,但是作为一定时代的产物,《
全文:分为上、中、下三品。《诗品》在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批评史上的崇高地位是无庸置疑的,但是作为一定时代的产物,《诗品》也有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其中某些诗人的品第就颇受后人非议,陶渊明就是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钟嵘《涛品》卷中评"宋,正士陶潜涛"云:
陶渊明《述酒》诗臆解
作者: 曹道衡  来源:古籍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使人  注家  读山海经  子苍  晋恭帝  帆入南湖  汤汉  解释者  九日闲居  晋宋 
描述:陶渊明的《述酒》诗素称难读,历来的解释者大抵信从宋人韩子苍的观点,认为是写晋宋易代之事,其后汤汉又加以发挥,把诗中许多句子都说成是用典故影射当时史事,似乎每句都有所指。平心而论,韩子苍的说法是很有见地的。他给后人理解此诗开辟了一条蹊径。而且应该说比较符合《述酒》诗的原意。但像汤汉以及后来一些注家,似
全文:见地的。他给后人理解此诗开辟了一条蹊径。而且应该说比较符合《述酒》诗的原意。但像汤汉以及后来一些注家,似乎把这一观点强调过当,有时不免穿凿,而且句句比附史事,遂使一首诗成了哑谜或古代的图谶,不但迂曲,并且使人感到诗意全失,难以信服。例如:汤汉等人解释"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二
北宋党争与苏轼的陶渊明情结
作者: 丁晓 沈松勤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记忆  和陶遣情  重新建构  朋党之争 
描述:作为"触媒",北宋党争激活并深化了苏轼对陶渊明的历史记忆,使之产生陶渊明情结;同时,在社会背景、文化结构和时代接受心理的共同影响下,苏轼根据现实处境的需要对陶渊明重新进行了诠释和建构。在习陶和陶过程中,苏轼将自身旷达超脱的精神气质注入到陶诗冲淡平和的外壳中,体现了特有的直面命运和"应物"的处穷哲理,
全文:过程中,苏轼将自身旷达超脱的精神气质注入到陶诗冲淡平和的外壳中,体现了特有的直面命运和"应物"的处穷哲理,并使其得以从中排遣情累,自我镇定,达到情感的内在超越和净化。
论陶渊明的人格美
作者: 汤兵  来源: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人格  文如其人 
描述:陶渊明作为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为后世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典范。一千多年来,我国的学者文人研究他的代不乏人。他的诗文甚至在国外也被人欣赏研究。陶渊明之所以被人推崇,这和他独具魅力的个性特征和天才横溢的诗文有关。在中国,人格和艺术相统一,才有可能被人欣赏和推崇,而陶渊明是人格美和艺术美高度统一的。陶渊明人格
全文:的结晶。陶渊明的本体论思想并不系统,而是从他的诗文中透现出来。陶渊明的诗是田园诗的典范,平和冲淡,真诚朴素。在平实的描写中透露出对自然、农耕、友情等令人感动的眷念和热爱。尽管历史上不少人存在对他的误解和误读,但他的伟大人格和天才横溢的艺术功力超越于一切时代,同时也超越由误解和误读造成的屏障。
孤独人生寂寞诗——陶渊明诗孤独寂寞的情绪基调之成因和特质
作者: 梁佛根  来源:河池师专学报(文科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陶渊明  情绪基调  人格  风格  审美价值 
描述:本文作者摒除对陶渊明诗的传统分类法,不从内容题材上划分,而从作品的情感、意绪角度划分陶诗为亲情、友情、怀古之情、人生感慨、生命与自然体验等类。从对各类情感体验的诗作的统计看,陶诗在总体意绪上体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基调。这一基调的成因主要是魏晋时代人生哲学上人的觉醒主题的高涨,及陶公为卫护安全生存和
全文:自然法则的无法超越,使陶公深刻地感受到孤独寂寞的悲慨。对人格的独立、自由、完整的追求,对自然法则超越的欲求,都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而这些在陶公时代均无法实现。因而陶诗的孤寂情调是一种悲剧意义上的人生体验,这也正是其诗深刻的审美意义之所在。
上页 1 2 3 ... 23 24 25 ... 28 29 30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