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
-
作者:
吕菊 来源:复旦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偶像崇拜 舟船与渔夫 生活态度 身份 文化形象 面容 社交 演变 菊 北窗高卧 居所 酒 自我神化 桃花源 异域 陶渊明 性格 思想 争论 读者
-
描述:本文主要分了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分别是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建构过程、建构层面、建构力量及其留下的文化印迹。第一部分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主要是陶渊明的基本真实和自我神化。前者从形貌、居所与社交
-
全文:本文主要分了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分别是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建构过程、建构层面、建构力量及其留下的文化印迹。第一部分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主要是陶渊明的基本真实和自我神化。前者从形貌、居所与社交
-
哈佛怎么解读陶渊明?
-
作者:
杨小洲 来源:半月选读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写作手法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阅读 陶渊明 哈佛 版本 文辞 读者 原作者 手抄本
-
描述:用秋水堂做书斋名号者,有明朝上海王国材与清代杭州高景潘二氏,从时间上说,离今天业已百余年。而当今另有秋水堂者,是设在哈佛的一处书房:此间盘桓萦绕皆是中国古代诗词,夫妻唱和大有人间仙侣况味,笑语情怀都系中国山水。又有
-
全文:用秋水堂做书斋名号者,有明朝上海王国材与清代杭州高景潘二氏,从时间上说,离今天业已百余年。而当今另有秋水堂者,是设在哈佛的一处书房:此间盘桓萦绕皆是中国古代诗词,夫妻唱和大有人间仙侣况味,笑语情怀都系中国山水。又有
-
我将陶渊明丢弃
-
作者:
辜妤洁 来源:中学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丘山 高风亮节 贫困 桃花源 江州祭酒 博览群书 陶渊明 他性 官场 自给
-
描述:他自幼博览群书,早年既有抱负。他性本爱丘山,不屈己从俗。他因家境贫困,耕植不足自给,始出仕。他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因不满官场污浊,每次赴任旋辞。
-
全文:他自幼博览群书,早年既有抱负。他性本爱丘山,不屈己从俗。他因家境贫困,耕植不足自给,始出仕。他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因不满官场污浊,每次赴任旋辞。
-
我们的休闲和陶渊明完全不同了
-
作者:
张贺敏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文化广场 休闲文化 文化产品 研究中心 文化沙龙 生活方式 陶渊明 休闲产业 特区文化 休闲活动
-
描述:话题:文化与休闲——以中心书城为例主办: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协办:深圳尚书吧时间:2007年2月9日下午地点:深圳尚书吧主持人:胡洪侠(《深圳商报》编委、“文化广场”主编)参加者:尹昌龙(市文化局副局长)陈新亮(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野秋(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产业研究室主
-
全文:话题:文化与休闲——以中心书城为例主办: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协办:深圳尚书吧时间:2007年2月9日下午地点:深圳尚书吧主持人:胡洪侠(《深圳商报》编委、“文化广场”主编)参加者:尹昌龙(市文化局副局长)陈新亮(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野秋(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产业研究室主
-
《读陶渊明集札记》
-
作者:暂无 来源:扬子晚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读陶渊明集札记》胡不归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读陶渊明集札记》是一部才华横溢的作品,对陶渊明的一生行迹及其作品和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其旁征博引、资料翔实,具有很高的史料及文学价值。上篇从横的一面评析陶渊明作品的内容价值和文学地位;下篇从纵的角度,对历代评陶渊明的文献进行了详尽的评论和分析,
-
全文:《读陶渊明集札记》胡不归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读陶渊明集札记》是一部才华横溢的作品,对陶渊明的一生行迹及其作品和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其旁征博引、资料翔实,具有很高的史料及文学价值。上篇从横的一面评析陶渊明作品的内容价值和文学地位;下篇从纵的角度,对历代评陶渊明的文献进行了详尽的评论和分析,
-
[0图]陶渊明始家宜丰
-
作者:
熊淼如执笔 来源:宜丰县陶渊明研究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诗人 东晋时代 人物研究 中国
-
描述:陶渊明始家宜丰
-
陶渊明与酒
-
作者:
董瑞芳 来源:21世纪中学生作文(八年级适用)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陶渊明与酒
-
陶渊明的幽默
-
作者:暂无 来源:21世纪中学生作文(八年级适用)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陶渊明的幽默
-
陶渊明(3首)
-
作者:暂无 来源:纺织科技进展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陶渊明(3首)
-
陶渊明写《挽歌》
-
作者:暂无 来源:名作欣赏(文学鉴赏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陶渊明写《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