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中国传统自然主义文学精神的消亡:从陶渊明之死谈起
-
作者:
鲁枢元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中国传统自然主义文学精神的消亡:从陶渊明之死谈起
-
陶渊明的悠然与悠然的背后-兼及中国古代诗人的心态
-
作者:
成松柳 来源: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陶渊明的悠然与悠然的背后-兼及中国古代诗人的心态
-
中国大陆(1921-1990)发表出版陶渊明研究成果的特点
-
作者:
张弛 慕陶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研究成果 中国大陆 1921年至1990年 陶渊明 出版物
-
描述:中国大陆(1921-1990)发表出版陶渊明研究成果的特点
-
全文:
-
中国大陆(1921-1990)发表出版陶渊明研究成果的特点
-
作者:
张驰 慕陶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中国大陆(1921-1990)发表出版陶渊明研究成果的特点
-
建安文学与陶渊明——中国古代文学教材选析(四)
-
作者:
韩传达 来源:电大文科园地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建安文学与陶渊明——中国古代文学教材选析(四)
-
人类诗意的栖居:从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看中国士文人心中的精神家园
-
作者:
蓝冰 来源:阴山学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隐逸生活 诗意居住 生活范式
-
描述:陶渊明的隐居和诗作使他成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生存、生活和创作,形成了中国士文人诗意居住的典型范式,部分地实现了生命的和谐,反映了他的超迈峻洁的人格。从陶渊明的诗歌中可以探讨出人类诗意地栖居这样的内容。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构建了千古不朽的精神家园。
-
全文:陶渊明的隐居和诗作使他成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生存、生活和创作,形成了中国士文人诗意居住的典型范式,部分地实现了生命的和谐,反映了他的超迈峻洁的人格。从陶渊明的诗歌中可以探讨出人类诗意地栖居这样的内容。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构建了千古不朽的精神家园。
-
[0图]2012中国·星子(庐山)文化旅游节开幕
-
作者:暂无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中广网星子12月8日消息(记者王一凡)12月7日上午,2012中国星子(庐山)文化旅游节在江西星子隆重举行。 2012中国·星子(庐山)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现场 本次旅游节为期三天,以“走进桃花源·亲近山湖泉”为主题,活动内容由开幕式“桃源之风”——陶渊明纪念
-
全文: 中广网星子12月8日消息(记者王一凡)12月7日上午,2012中国星子(庐山)文化旅游节在江西星子隆重举行。 2012中国·星子(庐山)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现场
-
从张衡、陶渊明、苏轼一窥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思想
-
作者:
赖友 来源:时代文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归隐 陶渊明 张衡
-
描述:归隐是我国古代文人倾心向往或亲身体验过的生存状态,积极入世与归隐山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封建文人内心深处最根本的矛盾,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思想.
-
全文:归隐是我国古代文人倾心向往或亲身体验过的生存状态,积极入世与归隐山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封建文人内心深处最根本的矛盾,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思想.
-
从张衡、陶渊明、苏轼一窥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思想
-
作者:
赖友 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归隐 陶渊明 张衡
-
描述:归隐是我国古代文人倾心向往或亲身体验过的生存状态,积极入世与归隐山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封建文人内心深处最根本的矛盾,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思想。
-
全文:归隐是我国古代文人倾心向往或亲身体验过的生存状态,积极入世与归隐山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封建文人内心深处最根本的矛盾,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思想。
-
中国古代哲学与陶渊明的避世思想及其他
-
作者:
梁汉坤 来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处世哲学 智慧 中国古代哲学 中庸 观念 田园生活 哲学家 陶渊明 思想 中国哲学
-
描述:中国哲学对生活的观念十分复杂,但哲学家们都认为人类必须有智慧,有勇气,才能够过着幸福的生活,只是他们对“智慧”和“勇气”的理解不同罢了。把孔孟那种比较积极的观念和老庄那种比较圆滑的和平的观念调合起来,成为中庸的哲学;这种哲学是动与静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较为完美的境界,介于动与不动之间,
-
全文:中国哲学对生活的观念十分复杂,但哲学家们都认为人类必须有智慧,有勇气,才能够过着幸福的生活,只是他们对“智慧”和“勇气”的理解不同罢了。把孔孟那种比较积极的观念和老庄那种比较圆滑的和平的观念调合起来,成为中庸的哲学;这种哲学是动与静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较为完美的境界,介于动与不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