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222)
报纸(164)
学位论文(160)
图书(52)
会议论文(26)
新闻(14)
诗文作品(10)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2460)
人物生平 (164)
作品著述 (21)
缅怀纪念 (3)
按年份分组
2017(48)
2016(140)
2015(125)
2014(175)
2013(199)
2012(180)
2011(230)
2010(221)
2009(179)
2008(147)
2007(129)
2006(99)
2004(71)
2003(55)
2002(71)
2001(42)
2000(47)
1999(31)
1998(41)
1996(30)
1995(22)
1993(26)
1992(21)
1991(27)
1990(21)
1985(20)
1959(8)
1945(2)
1936(2)
按来源分组
九江师专学报(31)
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7)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7)
安徽文学(下半月)(14)
大众文艺(10)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5)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4)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4)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大众文艺(理论版)(2)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1)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西江文艺(上半月)(1)
山花(智言)(1)
山花·下半月(1)
鲁迅世界(1)
云南社会科学(1)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闲情赋》“十愿”受到佛教影响质疑:对《陶诗佛音辨》的一点质疑
作者: 盛敏慧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中国古代  《闲情赋》    陶渊明  美学含义  《陶诗佛音辨》 
描述:丁永忠先生在《陶诗佛音辨》中提出陶渊明《闲情赋》“十愿”是受佛教影响的产物,其证据主要有三点,即“十愿”受佛教“发愿语”影响;“十”具有中国古代未曾有“园融无尽”的美学含义;“十愿”化为“十悲
全文:丁永忠先生在《陶诗佛音辨》中提出陶渊明《闲情赋》“十愿”是受佛教影响的产物,其证据主要有三点,即“十愿”受佛教“发愿语”影响;“十”具有中国古代未曾有“园融无尽”的美学含义;“十愿”化为“十悲
细微之处见性情——关于叠词在陶渊明诗中的运用
作者: 罗建兵  来源: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哲人  叠词  陶渊明  人生观  自然 
描述:陶渊明诗中的叠词,为其状物写景,叙事抒怀增添了不少风采,更主要的是,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陶渊明对大自然十分倾心,是一个自然的人,一个自然的诗人,一个自然的哲人。他对自然人生的追求,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仍然具有警世作用。
全文:陶渊明诗中的叠词,为其状物写景,叙事抒怀增添了不少风采,更主要的是,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陶渊明对大自然十分倾心,是一个自然的人,一个自然的诗人,一个自然的哲人。他对自然人生的追求,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仍然具有警世作用。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作者: 邬昌荣  来源: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三)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诗、文、辞、赋俱为晋代大家,具有他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骈俪绮靡之风,而独为朴素自然,清淡隽永。尤其诗中田园诗,被后世称为田园祖,陶渊明亦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宗"(钟嵘语)。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映作者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我们且看其几首著名的田园诗。少无
全文:诗人宗"(钟嵘语)。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映作者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我们且看其几首著名的田园诗。少无适俗韵,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偏激中的情真美——浅淡船山对陶渊明的解读
作者: 罗春兰 李晓玮 袁萍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清代  诗歌  王夫之  陶渊明  文学评论 
描述:以批判精神著称的清代诗论大家王夫之对陶渊明进行了一番新的解读。本文从其诗论思想出发,着重从“平淡”与“势”美,情景交融及“门庭”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王夫之在激烈批判的同时给予陶以极大肯定,他这种批评模式在陶渊明的接受史上再添亮色。
全文:以批判精神著称的清代诗论大家王夫之对陶渊明进行了一番新的解读。本文从其诗论思想出发,着重从“平淡”与“势”美,情景交融及“门庭”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王夫之在激烈批判的同时给予陶以极大肯定,他这种批评模式在陶渊明的接受史上再添亮色。
伤老悲志中的省思——陶渊明《杂诗》前八首析论
作者: 齐益寿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恋昔情结  伤老  陶渊明  杂诗  悲志 
描述:陶渊明《杂诗》有十二首,前八首是内容复杂、充满矛盾的一组诗:既伤老已至,又悲志不遂;而在伤老与悲志的情怀中,又荡漾着强烈的恋昔情结。就在伤老与悲志的熬炼下,对于生命的本质以及生存的意义,陶渊明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省思。他发现人生竟是一场无根之旅:起于“无根”,终于死亡!如此,生存的意义又在那里?自觉
全文:陶渊明《杂诗》有十二首,前八首是内容复杂、充满矛盾的一组诗:既伤老已至,又悲志不遂;而在伤老与悲志的情怀中,又荡漾着强烈的恋昔情结。就在伤老与悲志的熬炼下,对于生命的本质以及生存的意义,陶渊明有
生与死、出与处的双重突围-陶渊明生命观及其诗文生命主题探微
作者: 何晓敏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境界  生命价值观  生命本体观  生命观  陶渊明  仕宦  隐逸 
描述:陶渊明的生命观凝聚着他对生命本体与生命价值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了他在生与死、出与处的矛盾冲突中徘徊、挣扎直到突围的生命历程。本文重点阐述了陶渊明的生命本体观,生命价值观,探讨了陶渊明由仕入隐、最终走进超凡脱俗的生命境界的心理历程。
全文:陶渊明的生命观凝聚着他对生命本体与生命价值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了他在生与死、出与处的矛盾冲突中徘徊、挣扎直到突围的生命历程。本文重点阐述了陶渊明的生命本体观,生命价值观,探讨了陶渊明由仕入隐、最终走进超凡脱俗的生命境界的心理历程。
论陶渊明亦隐亦侠的双重人格
作者: 张学君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双重人格  侠客  陶渊明  隐士 
描述:从人格认同的角度探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可以看到陶渊明的人格由隐士和侠客两部分构成。表面上看,这两种人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它们却可以在热爱自由和生性浪漫的个性上达成统一。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对陶渊明诗歌内容的丰富和统一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全文:从人格认同的角度探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可以看到陶渊明的人格由隐士和侠客两部分构成。表面上看,这两种人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它们却可以在热爱自由和生性浪漫的个性上达成统一。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对陶渊明诗歌内容的丰富和统一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仕隐·生死:陶渊明的心结
作者: 李雅玲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仕隐  生死  陶渊明  郭象玄学 
描述:提到陶渊明,人们心目中便会出现一个飘逸旷达的隐者形象。但陶渊明实际上曾经五次踏入仕途,如此仕隐不定,可见仕隐在他心中是怎样一个纠缠不清的心结了。最初陶渊明是以“心远地自偏”的超越方式来作为自己出仕的理论依据。但是每次踏进仕途他都感到“为人所羁”。因为这种超越方式在理论上虽然十分高妙,真正实现就困难
全文:的理论依据。但是每次踏进仕途他都感到“为人所羁”。因为这种超越方式在理论上虽然十分高妙,真正实现就困难重重了。陶渊明通过几次出仕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只适合于归隐,不适合出仕。但他没有在仕隐之间强分高下
情洒田园终不悔 留得真情在人间———浅论陶渊明的人间关怀
作者: 莫纯玉  来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人际超越  人际关怀 
描述:陶渊明远离官场却“结庐人境”,关怀人间而又“情不依世”的归隐方式具有独特的个性,其本质是对人际的超越和对人际的关怀,这构成了陶渊明创作的重要属性,对后世乃至当今社会仍产生潜在的影响。
全文:陶渊明远离官场却“结庐人境”,关怀人间而又“情不依世”的归隐方式具有独特的个性,其本质是对人际的超越和对人际的关怀,这构成了陶渊明创作的重要属性,对后世乃至当今社会仍产生潜在的影响。
情洒田园终不悔 留得真情在人间———浅论陶渊明的人间关怀
作者: 莫纯玉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人际超越  人际关怀 
描述:陶渊明远离官场却“结庐人境”,关怀人间而又“情不依世”的归隐方式具有独特的个性,其本质是对人际的超越和对人际的关怀,这构成了陶渊明创作的重要属性,对后世乃至当今社会仍产生潜在的影响。
全文:陶渊明远离官场却“结庐人境”,关怀人间而又“情不依世”的归隐方式具有独特的个性,其本质是对人际的超越和对人际的关怀,这构成了陶渊明创作的重要属性,对后世乃至当今社会仍产生潜在的影响。
上页 1 2 3 4 ... 6 7 8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