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论陶渊明的侠义情怀
-
作者:
高思莉 池梦洁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侠义 陶渊明 魏晋
-
描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公认的乱世。在这个时代,传统封建主流价值体系崩坏,玄学兴起,佛教传入,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新的社会思潮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文人士大夫冲破欲望的藩篱,打开"心"的人生窗户。他们以"颓废"、"任诞"、"放纵"的特殊方式,泯去经过后天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回归于一个
-
全文: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公认的乱世。在这个时代,传统封建主流价值体系崩坏,玄学兴起,佛教传入,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新的社会思潮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文人士大夫冲破欲望的藩篱,打开"心"的人生窗户。他们以"颓废"、"任诞"、"放纵"的特殊方式,泯去经过后天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回归于一个"真我"。陶渊明,作为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在诗篇中通过对侠士的审美观照,表现出慕侠的精神追求,以独特的方式坚守自我,保持了文人的价值操守和精神信仰。
-
陶渊明与中国书法
-
作者:
李剑锋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书法 历代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作品成为重要书写对象是从北宋的苏轼开始的,他嗜书《归去来兮辞》,开启了同代及后人的书陶之风。元代赵孟继承苏轼把书陶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潮,鲜于枢、俞和等书陶作品为其波澜,虽高风绝尘不如宋人,而遒媚风流自具特色。明代的书陶者以"吴门书派"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和王穀祥等成就最高,董其昌宗尚平淡真率的
-
全文:媚风流自具特色。明代的书陶者以"吴门书派"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和王穀祥等成就最高,董其昌宗尚平淡真率的书法理论明显受到了陶渊明影响。清代书法众体兼备,各体均有值得称道之作。行草如方以智,隶书如郑簠、高翔、何绍基,草书如傅山、朱耷等,足可辉映一代。陶诗的精、气、神无疑给书法家带来了特殊的陶家风貌。
-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隐士?--我所看到的陶渊明的隐逸
-
作者:
姚丹丹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尘想 菊东 中有 《杂诗》 文人雅士 精神归宿 辞官 田居 个人性格
-
描述:他,仰面长吁"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一个精神归宿。然而,纷繁混乱的时代及个人性格等因素,使得他终究不能如愿而选择辞官归隐。喜欢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掮客学者把他赞颂,予以真隐士的美誉,只是,陶渊明也不过是个凡人而
-
全文:他,仰面长吁"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一个精神归宿。然而,纷繁混乱的时代及个人性格等因素,使得他终究不能如愿而选择辞官归隐。喜欢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掮客学者把他赞颂,予以真隐士的美誉,只是,陶渊明也不过是个凡人而已,有着凡人的喜怒哀乐。读他的诗作,我并未听到所谓的真隐士的自豪声,相反是一阵阵将内心缱绻的恋仕思绪隐藏于"采菊东篱,悠见南山"背后的哀叹。
-
试比较陶渊明和鸭长明的隐逸
-
作者:
孙立立 来源:吉林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陶渊明 鸭长明 隐逸
-
描述:隐士文化是特殊时代精神所孕育的独特文化形式。隐逸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笔者选择了中日隐士中的代表人物进行探讨,以此来标本性地研究中日隐士在隐逸方面的异同。中国隐士的代表,选择了被称为“古今隐逸之宗”的陶渊明。日本隐士的代表选择了“日本中世隐士文学的开拓者”鸭长明。本论文试图
-
全文:隐士文化是特殊时代精神所孕育的独特文化形式。隐逸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笔者选择了中日隐士中的代表人物进行探讨,以此来标本性地研究中日隐士在隐逸方面的异同。中国隐士的代表,选择了被称为“古今隐逸之宗”的陶渊明。日本隐士的代表选择了“日本中世隐士文学的开拓者”鸭长明。本论文试图通过对陶渊明和鸭长明文学作品以及其所处时代和人生经历的分析,标本性地阐释中日隐士隐逸的异同。分析从三方面展开。第一部分分析二人隐逸社会原因的异同。陶渊明和鸭长明隐逸的共同点是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生活于乱世。此外,二人走向隐逸的道路,都与其所处时代思想意识的变化密切相关。东晋儒学衰退,玄学盛行;日本平安末期净土宗和无常观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深远。不同点在于陶渊明的隐逸是对政治的绝望,是消极遁世的老庄思想影响的产物。而鸭长明则主要受无常观的影响。第二部分对造成二人隐逸的个人原因进行分析。二人隐逸个人原因的不同之处在于,陶渊明隐逸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政治的不满,而鸭长明的隐逸则是由于自身人生经历的不幸而深感人世无常,最终走向归隐。与陶渊明政治色彩浓厚的隐逸相比,鸭长明的隐逸的宗教色彩更浓。第三部分对二人的隐逸生活和隐逸程度进行分析。隐逸原因的不同,造成了二人隐逸程度和隐逸生活的不同。虽然在隐逸后二人都对原来的生活抱有留恋,但由于陶渊明是隐于政治,所以他总是在“仕”与“隐”之间徘徊。归隐后的诗作多赞美田园生活。而鸭长明的隐逸受无常观影响深远,所以他总是彷徨于“现实社会”和“隐”之间,归隐后的作品多感叹人世无常。笔者认为造成二人隐逸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文化传统的不同。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与此相对,日本文化则具有脱政治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