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另一种解读
作者: 兰菊花 王成才  来源:文学教育(下)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颐养天年  学生  团聚  读到  陶渊明  解读  官场  山水田园  琴书  安命 
描述:近日,和学生一起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我们读到了诗人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愉悦轻松,读到了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读到了返朴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读到乐天安命、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带着学生与诗人一起享受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之后,掩卷沉思,我更体会到
全文:近日,和学生一起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我们读到了诗人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愉悦轻松,读到了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读到了返朴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读到乐天安命、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带着学生与诗人一起享受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之后,掩卷沉思,我更体会到
陶渊明从忠君、有君到无君观念论文释解:魏正申研陶的学术贡献论(三)
作者: 刘孟阳  来源:鞍山社会科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忠君  20世纪  学术贡献  社会发展阶段  魏正申  释解  论文  《陶渊明探稿》 
描述: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陶渊明集译注》、《陶渊明评传》、《20世纪陶学论著》和《陶渊明及其研究论》都对“隐逸”说和“忠愤”说诬贬陶公之论予以驳评。在《探稿》里,以《论陶渊明社会发展阶段观》、《论陶公的桃花源思想之三重表述》、《陶渊明的无君论思想之我见三文》在《评传》第二编“陶渊明君臣观念论”里,
全文: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陶渊明集译注》、《陶渊明评传》、《20世纪陶学论著》和《陶渊明及其研究论》都对“隐逸”说和“忠愤”说诬贬陶公之论予以驳评。在《探稿》里,以《论陶渊明社会发展阶段观》、《论陶公的桃花源思想之三重表述》、《陶渊明的无君论思想之我见三文》在《评传》第二编“陶渊明君臣观念论”里,
[0图]陶渊明
作者: 王青  来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陶渊明(365  427)  评传 
描述: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出身微寒,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长沙郡公。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父亲陶任安成太守,早逝,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及彭泽县令等职,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直至宋文帝元
全文: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出身微寒,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长沙郡公。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父亲陶任安成太守,早逝,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及
论陶渊明诗文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作者: 乔卓男  来源:剑南文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癯而实腴  质而实绮  陶渊明 
描述:从古至今,中国杰出的文人骚客可谓是灿若星辰,有诗仙李白的浪漫飘逸,也有诗史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豪放清雄,易安婉约素雅.然而作为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可谓是十分深远.他在少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与此同时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魏晋玄学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及当时隐逸之风的影响,他儒玄双修,安贫
全文:从古至今,中国杰出的文人骚客可谓是灿若星辰,有诗仙李白的浪漫飘逸,也有诗史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豪放清雄,易安婉约素雅.然而作为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可谓是十分深远.他在少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与此同时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魏晋玄学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及当时隐逸之风的影响,他儒玄双修,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所以他的诗文平淡自然,感情深厚,并且富有理趣.在陶渊明诗文中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所以对其诗文中这一特点的分析是我们研究陶渊明的关键所在.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美学风格差异缘由新探:兼论中西宇宙意识的制约与文化规则的生成
作者: 涂慧  来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华兹华斯  宇宙意识  陶渊明  意境  美学机制 
描述:创作心境与创作理念的不同,导致诗人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对审美观照对象的处理方式各异,使二者诗作形成不同的美学风格:自然客体在前者诗作中是审美观照的主体对象,形成陶诗重直观重体悟的思维方式与淡闲远的美学风格;在后者诗作中则是引发诗人沉思或承载诗人情感的媒介,形成华诗重分析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与崇高深邃的美学
全文:创作心境与创作理念的不同,导致诗人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对审美观照对象的处理方式各异,使二者诗作形成不同的美学风格:自然客体在前者诗作中是审美观照的主体对象,形成陶诗重直观重体悟的思维方式与淡闲远的美学
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作者: 马丽  来源:山西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家情怀  元曲  陶渊明 
描述:本文主要立足于元曲中有关陶渊明的作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讨陶渊明形象的题材来源,并且结合元代诗歌的相关作品来审视元代文人眼中的陶渊明形象,进一步探究元代文人避世的深层历史原因及意义。具体内容如下: 1、通过分析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来探析作品内容题材的来源。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
全文:1、通过分析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来探析作品内容题材的来源。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方面是从正史部分来考究题材的来源,主要参考的史书是唐代房玄龄的《晋书.隐逸传》和梁朝沈约的《宋书
韩国古典诗歌中的陶渊明研究:朝鲜朝时期的时调、歌辞为中心
作者: 李红梅  来源:延边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术风格  陶渊明  朝鲜朝  古典诗歌  意象  接受 
描述:本文选取朝鲜朝国语诗歌—时调与歌辞,从中研究朝鲜朝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与影响。本文是在中国与韩国的文化关系中进行深层分析,阐发朝鲜朝国语诗歌中陶渊明意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项研究将对陶渊明研究与朝鲜朝国语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采用社会历史研究法、传记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法
全文:本文选取朝鲜朝国语诗歌—时调与歌辞,从中研究朝鲜朝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与影响。本文是在中国与韩国的文化关系中进行深层分析,阐发朝鲜朝国语诗歌中陶渊明意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项研究将对陶渊明研究与朝鲜朝国语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采用社会历史研究法、传记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法等批评方法。 陶渊明(365年—427年)早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有了报效国家的治国志向。青年时代的陶渊明目睹着社会的战乱纷争,心系着晋室的日益衰颓,为实现报国之志入仕,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第二次出仕做了桓玄的暮佐、第三次出仕入刘裕幕为镇军参军、同年转入刘敬宣府为建威参军、第五次出仕做了彭泽令。但是,在这十三年(393年—405年)的宦海中,均得不到知遇,因此,从仕途治国之志转向志归田园。陶渊明挂冠归田后,痴心田园,终生不仕,在那归田后的二十二年里创作了一百二十多篇诗、辞、赋和散文,有四分之三的作品是在他挂冠归田后写作的。陶渊明活着的时候,他的诗文没有受到多大重视。自从钟嵘在《诗品》中评陶诗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之后,陶诗的艺术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古代文人十分欣赏陶渊明的隐逸和饮酒等风流...
陶渊明诗意人生的实现及其美学意义
作者: 姜春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生命  诗意  痛感  美学意义  边缘化  地缘特征 
描述:诗意,源于海德格尔的阐释,涉及个体生命的心理,渗透精神生命主体的行为各个方面。本文所说的诗意,是审美主体心理机能的痛感呈现,他是与个体生命的心灵和人生境界息息相关的,因而,只有对诗人陶渊明的文化心灵与诗性彰显进行更为全面的剖析,才能更好的理解与把握诗人精神生命中所散发出来的特有诗意韵味。 魏晋以来的
全文:诗意,源于海德格尔的阐释,涉及个体生命的心理,渗透精神生命主体的行为各个方面。本文所说的诗意,是审美主体心理机能的痛感呈现,他是与个体生命的心灵和人生境界息息相关的,因而,只有对诗人陶渊明的文化心灵与诗性彰显进行更为全面的剖析,才能更好的理解与把握诗人精神生命中所散发出来的特有诗意韵味。 魏晋以来的政权倾轧,带给社会的是动荡不安,而给诗人的则是心灵的煎熬。陶渊明一生自有其悠然自得,但这是凤凰涅槃后的蜕变,诗人也曾经于官场与自我之间有所迷失,但的悲哀惆怅源于斯,他的快乐超脱源于斯,但是现实并没能左右诗人,在进退出处的困顿中,诗人洞见了内心的渴望,诗意在这样的窘迫中滋生、蔓延、最终达成,这是诗人陶渊明审美心理机能在痛感中的澄明,是诗人人生境界的通达与超越。 陶渊明的生活就是蛰居柴桑的生活,儒道玄学与隐逸风流交融于诗人内心,平和了诗人的内心,柴桑的人文故旧则是诗人高蹈独行的典范,他们成就了诗人内心的文化底蕴。然而几度进退的浮沉,让诗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左右为难,苦难伴随着陶渊明一生。从人类心灵的角度深入研究,诗人的诗意超脱,来自心灵的澄明与理性的反思。因而我们试图从心灵的艺术化彰显和诗性之思的敞开,来探讨诗人的心灵变化与反思意识带来的人生境界超越,及其在陶渊明人生中的诗意转化。陶渊明的人生是苦难超脱的一生,他的人格特质促生的内心虚空与精神生命的边缘化,消解了诗人心灵的混沌;而在诗性之思的敞开中,痛感的斗争得以化解平息,超越了进退的挣扎,诗人走得更高更远,向人生发问,向人生思考方式发起反思。这样的诗意人生建构折射出来的光芒,照见了大众消费文化带来的人类精神缺失,因而,我们在陶渊明的智慧人生中也能促成自我诗性思维的发现与精神生态的和谐。陶渊明,用诗意人生照亮了自我,也照亮了后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