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
作者:
曹晓红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复习阶段 五柳先生传 荣利 诗作者 田居 社会理想 人教版 人物传记 《爱莲说》
-
描述:了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历的人,都知道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曾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人们从这里初步了解了爱菊的陶渊明。现行人教版和河大版教材中均收录了陶渊明的短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河大版还多收录了一篇人物传记《五柳先生传》。这些作品多展示陶渊明
-
全文:了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历的人,都知道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曾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人们从这里初步了解了爱菊的陶渊明。现行人教版和河大版教材中均收录了陶渊明的短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河大版还多收录了一篇人物传记《五柳先生传》。这些作品多展示陶渊明豪放洒脱、自然纯真的个性,对完美无缺社会理想的追求。因此,在九年级复习阶段,深入探究陶渊明作品的理想与真实,豪放与洒脱,淡然与执著,挖掘其作品中
-
浅析陶渊明的真
-
作者:
李会康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真实人格 思想形成
-
描述: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使得他的人格、思想立场似乎模糊不清,致使后人对其产生不少误解。晋宋的时局异常混乱,多数文人士子生活在动荡贫苦之中,陶渊明也不例外。但在浓厚的佛老思想文化环境中,陶渊明成长的儒学氛围
-
全文: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使得他的人格、思想立场似乎模糊不清,致使后人对其产生不少误解。晋宋的时局异常混乱,多数文人士子生活在动荡贫苦之中,陶渊明也不例外。但在浓厚的佛老思想文化环境中,陶渊明成长的儒学氛围
-
挖掘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境界
-
作者:
曹晓红 来源: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复习阶段 采菊东篱下 《饮酒》 诗作者 少闲 田居 生活理想 社会理想 《爱莲说》
-
描述:了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历的人,都知道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里曾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人们除了从这里初步了解爱菊的陶渊明以外,教材中还收录了陶渊明的短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等。这些作品多展示陶渊明豪放洒脱的率性、自然纯真的个性、完美无缺的社会理想。
-
全文:了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历的人,都知道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里曾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人们除了从这里初步了解爱菊的陶渊明以外,教材中还收录了陶渊明的短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等。这些作品多展示陶渊明豪放洒脱的率性、自然纯真的个性、完美无缺的社会理想。因此,在九年级复习阶段,深入探究陶渊明作品的理想与真实、豪放与洒脱、淡然与执着,挖掘其作品中的思想境界,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对提高语文复习时效不无裨益。
-
陶渊明与中国古代精卫诗及其悲剧精神
-
作者:
李剑锋 来源:铜仁学院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精卫填海 精卫诗 悲剧精神
-
描述:精卫填海的神话通过历代诗人一直传递着悲剧的精神和诗意的美丽。陶渊明是精卫悲剧精神的第一位揭示者,范云、庾信的诗作在用精卫之典时显示了赤诚执着的精神。南北朝时期不见专门的精卫诗,唐宋元明时期出现了意蕴纷呈、情韵多姿的精卫诗,岑参、韩愈和王安石等人的作品可为代表。精卫的抗争精神在国破家亡的明遗民那儿得到
-
全文:精卫填海的神话通过历代诗人一直传递着悲剧的精神和诗意的美丽。陶渊明是精卫悲剧精神的第一位揭示者,范云、庾信的诗作在用精卫之典时显示了赤诚执着的精神。南北朝时期不见专门的精卫诗,唐宋元明时期出现了意蕴纷呈、情韵多姿的精卫诗,岑参、韩愈和王安石等人的作品可为代表。精卫的抗争精神在国破家亡的明遗民那儿得到前所未有的普遍共鸣,产生了顾炎武《精卫》等诸多情韵俱佳、动人心魄的优秀作品。在不幸的命运前敢于抗争、始终保持悲悯的情怀与诗意的憧憬是精卫神话和诗歌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
欣喜和惆怅交错下的自然吟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
作者:
王允亮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归去来兮辞》 官场生活 陶渊明 吟咏 自然 交错 《归去来辞》
-
描述: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终于再也无法忍受频被拘制、违逆本性的官场生活,决然辞去仅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重新回到了平静淡然的田园生活。在达成夙愿的同时,他挥毫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该文文字恬淡简约,意境潇洒自得,笔致婉转,悠然天成,被欧阳修称为"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
-
全文:文字恬淡简约,意境潇洒自得,笔致婉转,悠然天成,被欧阳修称为"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三)。流风遗韵,沾溉后人良多,千百年下读来犹令人神往不已。
-
从“隐逸”到“隐逸”:史传文本中陶渊明形象的常与变
-
作者:
田恩铭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象书写 陶渊明 隐逸 史传文
-
描述:陶渊明的部分诗文被六朝至初唐史家采摭入传,诗文塑造了一个向往田园、栖身田园而又惬意的隐者形象。沈约笔下的陶渊明形象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隐者形象,而是独自过着隐逸生活,对世俗生活也未能决绝的个体形象。沈约刻画的陶渊明形象遵循了“孔门四科”的指导原则,以忠于国家的德行、意在归隐的政事、惬意自在的言语刻画了隐
-
全文:陶渊明的部分诗文被六朝至初唐史家采摭入传,诗文塑造了一个向往田园、栖身田园而又惬意的隐者形象。沈约笔下的陶渊明形象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隐者形象,而是独自过着隐逸生活,对世俗生活也未能决绝的个体形象。沈约刻画的陶渊明形象遵循了“孔门四科”的指导原则,以忠于国家的德行、意在归隐的政事、惬意自在的言语刻画了隐者的形象。《晋书》综合沈约、萧统的传记以整合内容,通过史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叙事重构,以“酒”为基本意象贯穿始终完成了陶渊明隐士形象的纯粹性书写过程。《南史》与《晋书》的书写倾向则完全不同,李延寿笔下的陶渊明形象又回到了梁代文人的接受场域,或者说又回到了沈约书写的起点。陶渊明的文学文本直接被看作是人生的主流部分,这种情况到中唐才开始发生变化,至北宋方才摆脱史传文本的全面影响,陶渊明所建构“人如其文”的特别审美形态得到更加深入的文化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