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222)
报纸(164)
学位论文(160)
图书(52)
会议论文(26)
新闻(14)
诗文作品(10)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2460)
人物生平 (164)
作品著述 (21)
缅怀纪念 (3)
按年份分组
2017(48)
2016(140)
2015(125)
2014(175)
2013(199)
2012(180)
2011(230)
2010(221)
2009(179)
2008(147)
2007(129)
2005(78)
2004(71)
2003(55)
2002(71)
2001(42)
2000(47)
1999(31)
1998(41)
1996(30)
1995(22)
1993(26)
1992(21)
1991(27)
1990(21)
1985(20)
1959(8)
1945(2)
1936(2)
按来源分组
九江师专学报(31)
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7)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7)
安徽文学(下半月)(14)
大众文艺(10)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5)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4)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4)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大众文艺(理论版)(2)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1)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西江文艺(上半月)(1)
山花(智言)(1)
山花·下半月(1)
鲁迅世界(1)
云南社会科学(1)
相关搜索词
景似情殊 境同感异——陶渊明《游斜川》与苏轼《和陶游斜川》比较阅读
作者: 舒韶雄  来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比较阅读  陶渊明  苏轼 
描述:苏轼的和陶诗与陶渊明原诗有总体风格上的相似。但因两人所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性格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似之中也有不同。这正是他们作为大诗人的独特风格。通过陶渊明《游斜川》原诗与苏轼和陶诗的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独特性。
全文:苏轼的和陶诗与陶渊明原诗有总体风格上的相似。但因两人所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性格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似之中也有不同。这正是他们作为大诗人的独特风格。通过陶渊明《游斜川》原诗与苏轼和陶诗的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独特性。
陶渊明隐逸原因初探
作者: 钱惠梅  来源: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陶渊明  原因 
描述:对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这决非是他心甘情愿的。陶渊明的骨子里浸润着儒家入世的思想,只是混乱黑暗的时代、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率性任真的性格、因穷守节的心志,猛志干进的受挫,迫使他不得已选择了归隐山林这条人生路。
全文:对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这决非是他心甘情愿的。陶渊明的骨子里浸润着儒家入世的思想,只是混乱黑暗的时代、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率性任真的性格、因穷守节的心志,猛志干进的受挫,迫使他不得已选择了归隐山林这条人生路。
论陶渊明的“妙赏”
作者: 赵强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观照  陶渊明  妙赏 
描述:陶渊明的“妙赏”是其对外物的审美观照方式,其特征表现为:“无我”而“有情”;顺乎自然、追寻自然的本原;物我混同、“物化”和“不隔”。这种观照方式影响到陶诗的风格,使其诗歌本文意象具有了描绘;“气”、“象”统一;“意”在“象”外的复合特征。
全文:陶渊明的“妙赏”是其对外物的审美观照方式,其特征表现为:“无我”而“有情”;顺乎自然、追寻自然的本原;物我混同、“物化”和“不隔”。这种观照方式影响到陶诗的风格,使其诗歌本文意象具有了描绘;“气”、“象”统一;“意”在“象”外的复合特征。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浅析陶渊明诗文中“风”的意象
作者: 杨立群  来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大自然  意象   
描述:陶渊明诗文中有很多自然意象,其中“风”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对陶诗文中这一现象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对陶诗文中气象万千的“风”的意象进行梳理,对这一意象内蕴的丰富和独特性作了初步的探析。
全文:陶渊明诗文中有很多自然意象,其中“风”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对陶诗文中这一现象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对陶诗文中气象万千的“风”的意象进行梳理,对这一意象内蕴的丰富和独特性作了初步的探析。
《饮酒》组诗、玄风与艺术人生——兼论陶渊明的人格探索及诗风特征
作者: 李展  来源:兰州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酒》  诗化人生  陶渊明  魏晋玄学 
描述:《饮酒》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文章通过解读文本阐释了陶渊明的人格探索过程,该过程与魏晋玄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并达到了魏晋人性的极致;同时,当他以诗歌反映这种人性探索的时候,终于达到了人生艺术化的极高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全文:《饮酒》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文章通过解读文本阐释了陶渊明的人格探索过程,该过程与魏晋玄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并达到了魏晋人性的极致;同时,当他以诗歌反映这种人性探索的时候,终于达到了人生艺术化的极高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陶渊明:归去来兮
作者: 鲍鹏山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谢灵运  田园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  生活中  道德  生活方式  陶渊明  田园诗  幸福  自然 
描述:“元康英”过后,有作为的便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陶渊明和谢灵运了。陶是“古今隐逸诗人宗”,田园诗的开山;谢是“元嘉雄”,山水诗的鼻祖。他们是试图从体制中解脱自己的一代。从汉末至西晋,除了短暂
全文:“元康英”过后,有作为的便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陶渊明和谢灵运了。陶是“古今隐逸诗人宗”,田园诗的开山;谢是“元嘉雄”,山水诗的鼻祖。他们是试图从体制中解脱自己的一代。从汉末至西晋,除了短暂
庄子与陶渊明自然观之比较——兼论王国维对陶诗的误读
作者: 李春娟  来源:学习与实践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以物观物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自然观  以我观物 
描述:在自然观上,庄子“以物观物”,其境界是“无我境”,陶渊明“以我观物”,其境界是“有我境”,虽然庄子与陶渊明常因共同的亲和自然的态度而往往被人并提,但两人在自然观上仍存在巨大差异。王国维的观物理
全文:在自然观上,庄子“以物观物”,其境界是“无我境”,陶渊明“以我观物”,其境界是“有我境”,虽然庄子与陶渊明常因共同的亲和自然的态度而往往被人并提,但两人在自然观上仍存在巨大差异。王国维的观物理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天地境界”——试论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思想价值
作者: 高原  来源:甘肃高师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陶渊明  极高明而道中庸  天地境界 
描述: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所表现的诗意与襟怀现实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可以认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渊明站在“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时超越。这就是陶渊明选择返归田园过耕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气与智慧的
全文: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所表现的诗意与襟怀现实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可以认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渊明站在“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时超越。这就是陶渊明选择返归田园过耕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气与智慧的思想资源,也是陶渊明为人为诗何以超绝凡俗的根本原因。
[0图]好诗共欣赏 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
作者: 叶嘉莹  来源:北京:中华书局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书共分四讲,第一讲概述了传统诗学的兴发感动的美学特质,即“赋比兴”之说,接下来三讲分别对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的一些诗例,进行了实践的评析。在评析中作者强调的是这三位诗人在诗歌的写作过程中,对物象选择与掌握,以及其心意投注与运行的几种不同的方……
全文:本书共分四讲,第一讲概述了传统诗学的兴发感动的美学特质,即“赋比兴”之说,接下来三讲分别对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的一些诗例,进行了实践的评析。在评析中作者强调的是这三位诗人在诗歌的写作过程中,对物象选择与掌握,以及其心意投注与运行的几种不同的方……
陶渊明纪念馆“魏正申著述陈展专柜”简介
作者: 王娟  来源:鞍山社会科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专柜  陶学  序文  简介  陶渊明  著述  魏正申  纪念馆 
描述:2005年初,在筹备纪念陶渊明诞辰1640周年、庆祝陶馆揭馆20周年的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遍查陶学信息,我们注意到:20世纪以来,发表研陶文的数量、出版论陶专著的数量、其论著被赞评的数量,最多的学者竟然是同一位——魏正申教授。我们这一认识,被张润田先生为《魏正申研陶成果评论选》所写的序文所验证。下
全文:的学者竟然是同一位——魏正申教授。我们这一认识,被张润田先生为《魏正申研陶成果评论选》所写的序文所验证。下面,索性征引张序的缜密之论以代言我们的万千思:[第一段]
上页 1 2 3 4 5 ... 8 9 10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