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论陶渊明的远古情结
-
作者:
刘绍瑾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远古 自然 回归
-
描述:在陶渊明诗文中,凸现出一种深沉的“回归意识”,而对远古自然之世的追怀则更具文化哲学意义。本文以西方反文明、反现代化思潮作为参照,对陶渊明的那种远古情结所具有的文化、美学意义进行了新的阐释。
-
全文:在陶渊明诗文中,凸现出一种深沉的“回归意识”,而对远古自然之世的追怀则更具文化哲学意义。本文以西方反文明、反现代化思潮作为参照,对陶渊明的那种远古情结所具有的文化、美学意义进行了新的阐释。
-
97庐山中日学者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参加者名单
-
作者:暂无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常任理事 汉文 中文系 大学教授 中日学者 大学助教 陶渊明 庐山 教育学会 学术研讨会
-
描述:一、日方人员石川忠久 二松学舍大学教授、六朝学术学会会长、全国汉文教育学会会长阿川正贯 大正大学综合佛教研究所研究员伊豆克已 全国汉文教育学会会员伊藤直哉 樱美林大学助教授
-
全文:一、日方人员石川忠久 二松学舍大学教授、六朝学术学会会长、全国汉文教育学会会长阿川正贯 大正大学综合佛教研究所研究员伊豆克已 全国汉文教育学会会员伊藤直哉 樱美林大学助教授
-
从陶渊明归隐的社会背景与诗文内容看其政治的投机性
-
作者:
郑德开 来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仕 归隐 获骋 名教
-
描述:从陶渊明归隐前后的诗文内容可以看出,陶渊明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都带有明显的政治投机性.陶氏一生,都处于出仕与归隐的忧患、恐惧的重重矛盾之中.他见机则仕,遇险同隐,而每次出仕,都希望能像祖辈那样位列公卿,而不屑于只担任祭酒、参军一类“吏治”之职.这才是贯穿于陶渊明一生的内心深处的真实的灵魂世界.
-
全文:从陶渊明归隐前后的诗文内容可以看出,陶渊明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都带有明显的政治投机性.陶氏一生,都处于出仕与归隐的忧患、恐惧的重重矛盾之中.他见机则仕,遇险同隐,而每次出仕,都希望能像祖辈那样位列公卿,而不屑于只担任祭酒、参军一类“吏治”之职.这才是贯穿于陶渊明一生的内心深处的真实的灵魂世界.
-
辛弃疾与陶渊明
-
作者:
邓红梅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精神 英雄失路 寓言 陶潜式 儒家理想主义
-
描述:辛弃疾与陶渊明,本来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前者继承的是屈子精神,后者延续的是庄子思想。然而,在辛弃疾中年以后的文学活动中,却越来越多地称引渊明,表现出一个理想主义者向理性主义者的巨变。这是由辛弃疾所处的政治大气候、官场小环境及道家思想的时代背景合力造成的。而透过这一变化,不仅能使人真正理解辛词词境、词
-
全文:辛弃疾与陶渊明,本来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前者继承的是屈子精神,后者延续的是庄子思想。然而,在辛弃疾中年以后的文学活动中,却越来越多地称引渊明,表现出一个理想主义者向理性主义者的巨变。这是由辛弃疾所处的政治大气候、官场小环境及道家思想的时代背景合力造成的。而透过这一变化,不仅能使人真正理解辛词词境、词风的多样性之源,而且能使人理解近古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精神的非理想主义化之因和道家思想的价值阈限。
-
关于陶渊明的研究法
-
作者:
石川忠久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研究方法 陶渊明研究 文学研究
-
描述:一般说来,在研究古代文学的时候,必须留意的是,要能够好好的识别那个时代的一般观念和常识是什么.亦就是说,第五世纪的人是按照第五世纪的常识在行动的.如果用二十世纪的看法来看它,恐怕会把真实搞错的.以下举陶渊明的例子来看看吧.陶渊明在归隐后十多年即义熙末年的时候,曾经被朝廷征聘过要他当著作佐郎.沈约《宋
-
全文:一般说来,在研究古代文学的时候,必须留意的是,要能够好好的识别那个时代的一般观念和常识是什么.亦就是说,第五世纪的人是按照第五世纪的常识在行动的.如果用二十世纪的看法来看它,恐怕会把真实搞错的.以下举陶渊明的例子来看看吧.陶渊明在归隐后十多年即义熙末年的时候,曾经被朝廷征聘过要他当著作佐郎.沈约《宋书》记载:“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对于这件事,例如清代丁晏的《晋陶靖节年谱》(见文后资料一)评论说,靖节之所以拒绝了朝廷的征聘,是因为不赞成刘裕的废立晋
-
浅述陶渊明的无神论思想
-
作者:
王玲华 来源:无锡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五柳先生” 神不灭论 “形” 中国文学史 陶渊明诗歌 长生不死 陶渊明 人格神 无神论思想 神学目的论
-
描述:一提起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我们马上会联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后又改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因宅旁有五棵柳树,故自号“五柳先生”,41岁时曾任彭泽令(今江西彭泽县西),后人也称他“陶彭泽”或“陶令”.63岁逝世,谥号“靖节
-
全文:一提起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我们马上会联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后又改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因宅旁有五棵柳树,故自号“五柳先生”,41岁时曾任彭泽令(今江西彭泽县西),后人也称他“陶彭泽”或“陶令”.63岁逝世,谥号“靖节先生”.陶渊明诗歌的卓越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陶渊明又是一位带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无神论者.虽然他在这方面没有专门的论著,思想史上一般也不会提及,但在他诗文的字里行间不时闪耀着无神论思想的光辉,这在当时封建迷信盛行的年代里,作为一个封建文人,能有这样的思想认识,我们说是难能可贵的.本文即就陶渊明无神论思想的某些表现及其形成原因作一简要论述,以求教于广大同仁.一、对神学目的论的否定所谓神学目的论,就是宗教迷信用以证明神存在的一种流行的理论.肯定人格神的天的存在,认为天有目的意志,能赏善罚恶,这是一切世俗迷信的基础.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是如何认为的呢?他在《自
-
陶渊明的身后名
-
作者:
大地武雄 林敏浩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东晋 陶渊明 陶渊明研究 文学研究
-
描述:东晋诗人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而后人则因其未入晋宋两朝的仕途而称其为“靖节先生”.《晋书》等史书说陶渊明是隐逸诗人,把其描绘成一位不拘世名、超凡脱俗的诗人.这一评价果真恰当吗?纵览陶渊明的诗篇,其中涉及到身后名的诗句屡见不鲜.如:“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饮酒》其十一)“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
-
全文:东晋诗人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而后人则因其未入晋宋两朝的仕途而称其为“靖节先生”.《晋书》等史书说陶渊明是隐逸诗人,把其描绘成一位不拘世名、超凡脱俗的诗人.这一评价果真恰当吗?纵览陶渊明的诗篇,其中涉及到身后名的诗句屡见不鲜.如:“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饮酒》其十一)“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读山海经》其九)“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形影神并序》等.在此欲将“陶渊明的身后名”解析一下,看其究为何物.
-
关于陶渊明《乞食》诗的寓意
-
作者:
沼口胜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刘柳 诗歌 东晋 寓意 陶渊明 文学研究 《乞食》
-
描述:《乞食》诗究竟是记述陶渊明自身体验的纪实作品,还是蕴含作者某种寓意的作品,至今尚无定论.我认为,《乞食》这首诗是作者年青的时候曾经有机会向某人吐露一直藏在心底的某种设想,后来那个人去世后,为回顾当年,以假托“乞食”这一虚构情节而作的诗.而且,我想作者藏在心底的某种设想,应该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
-
全文:《乞食》诗究竟是记述陶渊明自身体验的纪实作品,还是蕴含作者某种寓意的作品,至今尚无定论.我认为,《乞食》这首诗是作者年青的时候曾经有机会向某人吐露一直藏在心底的某种设想,后来那个人去世后,为回顾当年,以假托“乞食”这一虚构情节而作的诗.而且,我想作者藏在心底的某种设想,应该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探索、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步骤.进而,我推想,作者之所以用“乞食”作假托,是因为当时有必要韬昨晦真情隐饰真意.
-
适性抒怀与缘意写景:陶渊明咏怀诗意境论
-
作者:
陈长荣 来源:铁道师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陶渊明 情感客观化 咏怀诗
-
描述:陶渊明的诗歌分为田园诗、咏怀诗和哲理诗等三类。陶诗一般均呈现为情与景会、物我相融和意境浑成的特点。在以《饮酒》、《杂诗》和《拟古》等为代表的咏怀诗中,陶渊明亦有着独特的艺术创造。其具体表现为用高度概括的形象化方式,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情怀,特别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和景物形象,使情感客观化。诗人或侧重于写“
-
全文:陶渊明的诗歌分为田园诗、咏怀诗和哲理诗等三类。陶诗一般均呈现为情与景会、物我相融和意境浑成的特点。在以《饮酒》、《杂诗》和《拟古》等为代表的咏怀诗中,陶渊明亦有着独特的艺术创造。其具体表现为用高度概括的形象化方式,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情怀,特别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和景物形象,使情感客观化。诗人或侧重于写“景中情”,或侧重于写“情中景”,但都达到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美学境界
-
恬然澄明——《陶渊明研究·导论》
-
作者:
戴建业 来源: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中华书局 《四部备要》 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全集》 朱光潜 《四部丛刊》 陶渊明研究 《陶渊明集序》 苏轼
-
描述:既没有屈原的宏伟悲壮,又没有李白的豪放飘逸,也没有杜甫的阔大沉雄,陶渊明以他百来篇诗文竟然赢得了与这三位诗国巨人比肩的崇高地位。苏轼甚至还认为他在诗史上的地位“李杜诸人皆莫及”,王国维也说“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尤也”,一直到现代朱光潜仍然认为:“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
-
全文:既没有屈原的宏伟悲壮,又没有李白的豪放飘逸,也没有杜甫的阔大沉雄,陶渊明以他百来篇诗文竟然赢得了与这三位诗国巨人比肩的崇高地位。苏轼甚至还认为他在诗史上的地位“李杜诸人皆莫及”,王国维也说“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尤也”,一直到现代朱光潜仍然认为:“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在这三位大作家或大学者眼中,杜甫也勉强可以和他并驾齐驱,李白似乎还没有资格与他平起平坐。 美国著名诗人庞德曾慨叹“成为一个大诗人”之不易,否则,“许多人早就成为大诗人子”。是哪些因素使陶渊明成为一个大诗人的呢?或者说,是什么奠定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呢?有的人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解说。由于孔子要求通过诗歌对个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