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人格的心理学分析
-
作者:
李珺平 来源:东方丛刊(1998年第4辑 总第二十六辑)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一、"人格"辨析及方法论人格(Personality)是外来词,中国古代只有人品、人极等类似概念。人品指人的品质,人极指做人的最高标准。~①由于这两个概念分别来自品藻余波所及的南朝梁代和北宋理学家,所以其涵义都单纯指向道德领域,与西方的人格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作为心理学概念,人格来源于拉丁文Perso
-
全文:,所以其涵义都单纯指向道德领域,与西方的人格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作为心理学概念,人格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戏剧演员所戴的体现角色身份的面具。这个词根说明了人格概念的复杂性:人既有表现于
-
论陶渊明进入田园诗境界的心理与艺术调整
-
作者:
郭琪 来源: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调整 境界 陶渊明 田园诗
-
描述: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分析,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及诗人的自然观与人生哲学,运用文艺心理学方法揭示陶渊明创造的田园境界超越农村现实生活的理想世界,是经过诗人提炼、加工、升华的艺术产物,也是“陌生化”了的产物,阐释这个审美过程之所以能够得到实现,是由于诗人进行了一定的心理与艺术调整.
-
全文: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分析,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及诗人的自然观与人生哲学,运用文艺心理学方法揭示陶渊明创造的田园境界超越农村现实生活的理想世界,是经过诗人提炼、加工、升华的艺术产物,也是“陌生化”了的产物,阐释这个审美过程之所以能够得到实现,是由于诗人进行了一定的心理与艺术调整.
-
论陶渊明进入田园诗境界的心理与艺术调整
-
作者:
郭琪 来源:信息教研周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调整 境界 陶渊明 田园诗
-
描述: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分析,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及诗人的自然观与人生哲学,运用文艺心理学方法揭示陶渊明创造的田园境界超越农村现实生活的理想世界,是经过诗人提炼、加工、升华的艺术产物,也是“陌生化”了的产物,阐释这个审美过程之所以能够得到实现,是由于诗人进行了一定的心理与艺术调整。
-
全文: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分析,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及诗人的自然观与人生哲学,运用文艺心理学方法揭示陶渊明创造的田园境界超越农村现实生活的理想世界,是经过诗人提炼、加工、升华的艺术产物,也是“陌生化”了的产物,阐释这个审美过程之所以能够得到实现,是由于诗人进行了一定的心理与艺术调整。
-
论中国古代文人仕隐的选择与人品评价--以陶渊明、潘岳为例
-
作者:
王丽芬 来源:神州(中旬刊)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仕隐 潘岳 陶渊明
-
描述:古代文人有的选择出仕,有的选择归隐,有人徘徊于仕隐之间,因此获得的评价就各不相同,笔者以潘岳、陶渊明为例分析其中的原因,以期更加公允地评价他们。
-
全文:古代文人有的选择出仕,有的选择归隐,有人徘徊于仕隐之间,因此获得的评价就各不相同,笔者以潘岳、陶渊明为例分析其中的原因,以期更加公允地评价他们。
-
论陶渊明进入田园诗境界的心理与艺术调整
-
作者:
郭琪 来源:中小学电脑报(信息教研周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调整 境界 陶渊明 田园诗
-
描述:论陶渊明进入田园诗境界的心理与艺术调整
-
论陶渊明进入田园诗境界的心理与艺术调整
-
作者:
郭琪 来源:中小学电脑报(信息教研周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调整 境界 陶渊明 田园诗
-
描述:论陶渊明进入田园诗境界的心理与艺术调整
-
从“世外桃源”和“草庵”看中日两国的隐士心理:以陶渊明和西行法师为中心
-
作者:
王玉蕊 张晓然 荣晶 来源:作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世外桃源 陶渊明 隐士 草庵 西行法师
-
描述:本文从"世外桃源"和"草庵"这两个文学意象入手,以陶渊明和西行法师为中心,分析了中日两国的隐士心理以及隐士不同心理背后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文化。
-
全文:本文从"世外桃源"和"草庵"这两个文学意象入手,以陶渊明和西行法师为中心,分析了中日两国的隐士心理以及隐士不同心理背后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文化。
-
读方重的《陶渊明诗文选择》
-
作者:
王瑶 来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读方重的《陶渊明诗文选择》
-
论陶渊明超世不绝俗的积极人生选择
-
作者:
乔健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论陶渊明超世不绝俗的积极人生选择
-
陶渊明艺术世界的审美选择
-
作者:
李志涛 来源:黑龙江大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陶渊明艺术世界的审美选择